【歐華作協專欄】朱文輝 遠方近在咫尺時,人生何處不相逢
朱文輝
遠方近在咫尺時,人生何處不相逢
原初的想象中,以爲這本集子只是咱們《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内部為紀念成立30週年而由會友們集體執筆撰述的專輯,與外界尤其書市不會有什麽必然直接乃至產生回響的關係。然而在全書問世之前,分與各執筆者協同校對自己部分的過程中,我也順便瀏覽了若干其他文友的篇章之後猛然發現,每位參與書寫的文友本身都是有故事的,而且都是很有趣的故事,無不各自代表一段值得我們放眼去欣賞與品味的人生,更是整個廣大華文世界研究歐洲華文文學發展軌跡的重要史料與記錄!因此,若能善加宣介,在書市還是有可能引起人們的矚目。因爲,不論光是單純的覽讀故事,或進而深入瞭解華人知識分子置身於歐洲的人文生態環境中如何面對人生與自處,這無疑正是一部栩實生動而有趣的葵花寶典,字裏行間讓我們深刻體會出安身立命的意涵是什麽。
趙大姐淑俠《那一天我們相聚》的序文,倏地把時光和場景拉囘30年前協會成立前夕,一幫元老齊聚巴黎第13區《伯爵旅館》,為協會誕生而集思廣益的情景,那麽遙遠,卻又近在咫尺!
現任會長麥勝梅在她的序言裏説得好:《…,驚蟄乍醒地來到耄耋之年,我們仍然孜孜不倦地在知識的大海中打撈著一 去不回的青春。》不就是韶華正茂、壯盛之年的你我之輩遠離鄉土、寄跡歐洲為生活前程打拼之餘,同時又在精神上堅握筆杆勤耕不輟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寫照嗎!
丘彥明理事為新書主題所作的策劃,讓全書結構深富創意,和諧地融匯了心路與史路的脈絡(輯一:在歐洲打拼·獻給理想、青春、勇敢; 輯二:幕後心聲; 輯三:緣起不滅)。
岩子創想的書名《當遠方近在咫尺時》,不禁令人湧生《天涯共此時》、《人生何處不相逢》以及《千江有水千江月》詩意上異曲同工的另類聯想,足讓這本集子靈氣四溢。
喜歡楊翠屏那篇《在寫作中還鄉》的標題,大有與托馬斯曼(Thomas Mann)名言《行脚之所寄,德國與我形影不離》(„Wo ich bin, ist Deutschland“) 相互輝映的況味!
縱觀全書分由四十餘位會友各從自己的人生角度和際遇下筆組合而成的43個篇章,正像紅樓大觀園内眾多人物,各有其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像水滸108條梁山四方好漢,各有出身,各有性格,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若以拍成電視連續劇來當比喻,此劇的情節定然峰回路轉、玄奇曲折,進而好戲連場、引人思徊。
此外,堪稱珍貴的是歐洲華文文學發展史跡的傳述,特別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各届年會舉辦的年月日及地點、各届理事班子的成員、重要演講内容,還有與各國文學及學術界交流互動之實況與過程,均有翔實的記錄和寶貴的照片留影,為歐洲華文文學發展的軌跡乃至整個海外華文文學宏觀架構提供了至為重要的史料。■ (2021-3-25)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9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