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史)從拓荒到多元──加拿大(英語)詩壇簡述

2021/3/13  
  
本站分類:藝文

(簡史)從拓荒到多元──加拿大(英語)詩壇簡述

加拿大1867年建國,迄今才150多年,是個很年輕的國家,屬於自己的文化積累並不厚,因此,在詩歌的表現方面,也不如中港台那樣蓬勃。不蓬勃,並不表示沒有,一直以來,加拿大的詩歌都有自己的聲音,只不過,聲量不太大,而且早期主要是來自歐洲的影響。

 

早期──在艱辛中找風格

 

最早的加拿大詩歌可以溯源自18世紀末,美國革命成功以後,當時原居住在美國的保皇派為了與美國那邊的「獨立」派切割,紛紛移居加拿大東部,其中的一些文人寫下了加拿大最早的英語詩。

 Jonathan Odell.png

這些具有保皇傳統的詩人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像奧戴爾(Jonathan Odell,1737—1818)等政治上失意的托利黨(Tories)人,他們的佳作是一些抒情小調和感情激烈的政治諷刺詩。第二部分是阿爾林(Henry Alline,1748—1784)等傳教士,他們的作品以讚美詩和虔誠的祈禱詩為主。

從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半,建國前的加拿大,經歷了開疆拓土所必然面對的艱苦生活、1812年的美英戰爭(其中所謂的『英國』軍人一半來自加拿大)、1837年的叛亂等等。

為了活下去,這個北美英國殖民地人民的精神耗盡,詩歌表現也顯得貧乏。直到19世紀50年代後期及60年代,乃至1867年建國後,加拿大民族才開始形成並表現於詩歌之中。

麥克拉克蘭(Alexander McLachlan,1818—1896)的《愛的精神》(The spirit of love)等詩作,雖然形式陳舊,卻感情熾熱。

桑斯特(Charles Sangster,1822—1893)的詩集《聖勞倫斯河與薩格奈河和其他》(The St Lawrence and the Saguenay, and Other Poems,1856)中收入的抒情詩,情真意切。

值得一提的是,桑斯特這本詩集,是加拿大文學史上第一本以歌詠加拿大山水美景為主題的詩集,在20世紀初,被譽為加拿大最重要的一本詩集。

麥爾(Charles Mair ,1838—1927)的詩集《夢境》(Dreamland ,1868)描寫加拿大西部風土人情,這本詩集是在加拿大建國後的第二年出版,也是麥爾的第一本詩集,意義很特別……在這些詩人筆下,加拿大詩歌才建立了自己的風格。

進入現代──現實主義和新浪漫詩潮

加拿大詩壇的「現代派」始於20世紀20年代。隨著城市和科技文明的發展,同時受到美國30年代初的經濟大蕭條影響,加拿大詩歌的浪漫主義(歌詠自然風光,上承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浪漫詩風餘緒。)逐漸被現實主義和複雜深奧的玄學詩風所替代,並匯入了20世紀流行於英、法、美等國的現代詩歌潮流。

出生在亞伯塔省卡加利的伯尼(Earle Birney,1904—1995),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卑詩省,其作品充滿活力,技巧精湛。索斯特(Raymond Souster,1921—2012)和雷頓(Irving Layton,1912—2006)的詩作,反映了生活在多倫多和蒙特婁(Montreal)等現代城市的人們的敏感心理與失望情緒。

風靡世界的象徵主義和玄學派詩歌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加拿大詩壇迅速發展,代表詩人是蒙特婁詩派(Montreal group of poets)的史考特(Francis Reginald Scott,1899—1985)、史密斯(A.J.M. Smith,1902—1980)和著名的猶太詩人克萊因(Abraham Moses Klein,1909—1972)。(註)

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他們和一批年輕詩人,共同開創了現代玄學詩潮(又稱新浪漫主義詩潮)。儘管他們的創作方法不同,風格相異,卻無一例外地表現了加拿大民族的情感。

 Margaret Avison.jpg

20世紀60年代初期,阿維森(Margaret Avison,1918—2007)的出現,名震詩壇。她的詩集《冬天的太陽》(Winter Sun,1960)獲得當年的「總督文學獎」(Governor General's Awards,她的詩儘管略顯深奧,卻富於獨創性,讓人回味。

然而,由於加拿大窩在北半球,常被華人戲稱為「北大荒」,且有著美國做鄰居,世界的藝文焦點都在美國,使得加拿大的文學活動「感覺」上很不發達,也很少被注意到,特別是詩歌方面,都一直局限在本國,但近年則因柯恩(Leonard Cohen),而讓加拿大的詩歌音韻慢慢傳出加拿大。

柯恩和艾特伍

 Leonard Cohen.jpg

被譽為最有遠見藝人之一的加拿大音樂家柯恩於2016年11月7日在洛杉磯過世,享壽82歲,全世界媒體都做了報道,他生前獲選進入加拿大音樂名人堂、加拿大創作名人堂、美國搖滾名人堂;美國歌手路瑞德(Lou Reed)推崇他是「當今最高水平、最具影響力的歌曲創作人」(high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echelon of songwriters)。

跟著開始有人關注到,柯恩不只是音樂家,也是加拿大詩人,他一生中除了留下20多張音樂專輯之外,還留下10多部詩集與小說。

1934年9月21日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Quebec)蒙特婁的柯恩,曾半開玩笑的說過,他的第一志願其實是當詩人,但實在無法養家活口,所以才改行當歌手。

1951年,柯恩進入麥吉爾大學。1954年3月柯恩在CIV/n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歌作品,同期還刊登了柯恩的詩歌教授Irving Layton和Louis Dudek的作品。

在大學時代,柯恩還曾以〈Sparrows〉和〈Thoughts of a Landsman〉兩首詩作,在Chest MacNaghten文學競賽中獲勝。

1955年,大學畢業後第二年(1956),柯恩在Louis Dudek的幫助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這本書同時也是麥吉爾大學出版部詩歌系列的第一本出版物。

柯恩作品中始終圍繞的主題包括:愛情、兩性、宗教、憂愁和音樂本身,另外他也曾在一些作品中模糊的提及政治主題。

加拿大是個多元的移民國家,這裡的詩人來自世界各地,例如《創世紀詩刊》三巨頭中的洛夫和瘂弦都是1990年代移民加拿大,也是加拿大華人社區的知名詩人,柯恩過世時,一度讓人注意到加拿大的詩壇,可惜沒有形成話題。

除了多元化之外,誠如本文開頭所言,加拿大還是個年輕的國家,1867年成立,迄今才剛過150歲,文化積累並不厚,但153年來,加拿大還是出了一個半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個是2013年的孟羅(Alice Munro),也是史上第一個以短篇小說獲獎者;另外「半個」是1976年的索爾貝婁(Saul Bellow),貝婁出生於魁北克,但是以美國籍身份獲獎,所以算是「半個」加拿大人。

也誠如前頭的介紹,加拿大一直以來都有詩人,也有不錯的作品,但整體而言,比起小說,在詩的成績上,相對顯得貧弱。我查閱過多倫多大學列出的加拿大歷年來的詩人(包括已逝和在世),共有156位,並不算多,這156位詩人主要是以英文和法文寫詩,因此,移民詩人中哪怕成就再大,像瘂弦和洛夫,都未列入。

不過,坦白說,在加拿大的主流社會(普遍以英文或法文為母語)詩人中,除了建國前後的詩人,絕大部分都像柯恩那樣,「主力創作」並非詩。

艾特伍.jpg 

例如,在加拿大的詩人中,地位最崇隆的是艾特伍(Margaret Atwood),她創作力旺盛,但主要還是小說,其次才是詩。在台灣所見的翻譯作品中,目前多半是小說,其詩歌被譯成中文的僅有收錄她1965到1995詩作選集《吞火》(Eating Fire)。

艾特伍生於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父親是位昆蟲學家,因父親工作需要,1946年隨家遷居多倫多。中學畢業時獲得多倫多大學的獎學金,1961年她赴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繼續深造,1962年獲文學碩士。

1969年,她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可以吃的女人》(The Edible Woman)之後,她的作品頻頻獲獎,特別是《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這也為她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

前面提過,艾特伍雖以小說家著稱,但其詩作卻也是值得關注的。第一本詩集為1961年自費出版的《Double Persephone》,1966年出版的詩集《圍戲》(The  Circle  Game)更幫她拿下總督文學獎,目前她已出版有16部詩集(另有一部自選集),她自言,她的許多詩作主要來自從小喜讀的神話故事和童話。

 Ariadne Sawyer.jpg

索耶兒

我個人較熟悉的,是以溫哥華為「基地」的世界詩歌(World Poetry)創始人索耶兒(Ariadne Sawyer)。

索耶兒在美國出生成長,之後曾待過墨西哥、瓜地馬拉、哥斯達黎加等中南美洲國家,爾後移民加拿大,她也是世界詩歌閱讀書系協會(World Poetry Reading Series Society)的主席,在溫哥華的電台CFTC 100.5 FM頻道,主持世界詩歌咖啡館(World Poetry Café radio show)節目,藉著網路的無遠弗屆,索耶兒每集節目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國兩位嘉賓,分享他們創作的詩歌和音樂作品。

索耶兒本身就是一個詩人,最新一本詩集是2018年出版的《給世界的情書》(Love Letters to the World)。

由於與世界上包括動亂國家的多國詩人有所往來,索耶兒很珍惜在加拿大和平的生活環境,因此其主持的世界詩歌組織強調,要為那些身處險地,因種種原因而無法「發聲」的沈默人們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也不斷在介紹更多的年輕詩人,讓他們的作品有機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個世界詩歌的組織,有自己的網站(www.worldpoetry.ca),這個網站時時介紹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和作品,特別不吝介紹年輕一代的詩人,例如在寫稿的這天,看到網站介紹了美國年僅13歲的小詩人Swarit Srivastava,為母親寫的詩〈永恆之愛〉(Timeless Love)。

除了電台和網站的平台之外,索耶兒也會與圖書館和大學院校合辦詩歌活動,例如,筆者在2014年時就應邀參加過該詩歌組織與列治文圖書館(Richmond Public Library)合辦的「世界詩歌朗誦會」,該朗誦會是讓各國詩人以自己的母語朗誦自己的作品,再以英文介紹詩意。

當時我曾受邀以母語(國語)朗誦作品〈送別──紀念中僑行政總裁陶黃彥斌〉,配合英文介紹詩意,朗誦時以手勢來表達情緒,有特別的效果。

可以說,索耶兒主持的世界詩歌組織,正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精神具體而微的展現。

 星子安娜.jpg

星子安娜

除了英(法)語人士外,近年也有新移民以寫(英)詩的方式進入主流社會,其中華人在加拿大英語詩歌界活躍的詩人中,大概要屬住在加拿大東部安大略省密西沙加(Mississauga)的女詩人星子安娜(Anna Yin),她來自湖南,1999年移民加拿大。2015年曾獲密西沙加市選聘為該市「第一屆桂冠詩人」。

星子安娜著有五本詩集,包括中英文詩集《作別向日葵》和英文詩集《Wings Toward Sunlgiht》以及《Inhaling the Silence》。2019年她在台灣出版過中英雙語詩選《愛的燈塔》(秀威)。

結語

加拿大是個相當典型的移民國家,來自各國的移民,帶著原居地已有的技術和才能,豐富了加拿大科技、商業乃至藝術文學各領域。

移民帶來的科技和商業能力,共同堆砌了加拿大的整體「硬實力」。

屬於藝術和文學的「軟實力」,則呈現了多元的色彩,而音樂和美術這方面,又比文學創作更容易吸引不同族裔,畢竟音符和色彩是世界共同語言,而文字創作,則必須依賴不同文字的情感表達。

這也使得不同族裔的文學詩歌,難以與英語和法語「合流」,成為一個「整體」,其中不僅僅因為文字的不同,也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培養出的完全相異的創作美學。

這篇文字旨在扼要介紹加拿大的詩壇,舉例的詩人難免掛一漏萬,連上下不過150年的加拿大「詩史」的梗概都說不上,但相信仍有助於讀者對加拿大詩壇建立初步的印象。

(註)蒙特婁詩派(Montreal group of poets),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以蒙特婁的麥吉爾大學(魁北克三所英語大學之一。)為基地所形成的一個詩人群落。

該詩派鼓勵模仿英美詩人龐德(Ezra Pound)、艾略特(T.S. Eliot)和奧登(W.H. Auden),以形而上的技巧寫現實主題,形成了新的表現主義、現代主義以及意象主義的詩歌,反映了城市和世界文明的價值,被視為加拿大現代詩的「文藝復興」。

 

~創世紀詩雜誌205期(2020年12月冬季號)、世界日報副刊2020年12月15日、16日

 

 

 

配合〈從拓荒到多元──加拿大(英語)詩壇簡述〉,附上我選譯的三首當代詩人柯恩、艾特伍和索耶兒的詩作,肯定也無法概括全部的加拿大詩壇,且譯筆未必臻善,見笑之處,敬請讀者海涵。

 

■ 加拿大當代詩人詩作選譯

 

霧薄無痕/柯恩

 

因為霧薄無痕
在墨綠的山丘
所以你我的肉身

也如此光潔無痕

如同風與鷹遭遇
能留下什麼?
所以你我相遇
轉身,然後入睡。

正如持續了那麼多

無星無月的夜晚

我們也要忍受
一個人的遠去

 

As the mist leaves no scar

As the mist leaves no scar
On the dark green hill,
So my body leaves no scar
On you, nor ever will.

When wind and hawk encounter,
What remains to keep?
So you and I encounter,
Then turn, then fall to sleep.

As many nights endure
Without a moon or star,
So will we endure,
When one is gone and far.

(譯解:兩性歡愛,盡管彼此相融,沒有扞格,但最後留下的還是孤獨。)

 

居所/艾特伍

婚姻並非
一間房子、一個帳篷
它還要早一點,冷一些:
或在森林

或在沙漠的邊緣
未上漆的樓梯
在我們偷著住的空屋後
啃著爆米花
懷著痛苦和疑惑
而走到此刻
現在
我們正在學著生火

 

Habitation


Marriage is not

a house or even a tent

it is before that, and colder:

The edge of the forest, the edge

of the desert

the unpainted stairs

at the back where we squat

outside, eating popcorn

where painfully and with wonder

at having survived even

this far

we are learning to make fire

 

(譯解:『真正』的婚姻早在婚姻之前就開始了,而『世俗』的婚姻,則是從柴米油鹽開始。)

 

地球/索耶兒

我的心思在風中漂浮,向偶爾路過的白雲搭個便車。
在滿滿的愉悅裡,沒有重量的我

能夠遊賞藍色星球的各個美景。
鮮花,絢麗的大洋,
工程大師創造出複雜的幾何設計
數學家,讓每朵花都經過了精心修飾

 

我沈迷於美食,
感受多姿多彩的沙雕。

掠過大洋,映照著寧靜的海,粼粼的金色波光。
又轉變為狂風暴雨和洶湧的浪花。

茂密的叢林,有著生命,和活潑的色彩,未知的香草,藥品

以及罕見的生物。

有湖泊和山谷圍聚的山脈,古老的氛圍。
巨大的山峰,以一身潔白,撫摸著天空。

飽足了,我的心思飄在風中。
感謝這個藍色的世界。
我愛你。

 

●Earth

My essence floats on the wind, hitching a ride on the occasional white cloud.

In joy and exuberance, my weightless self

visits the special spots of the beautiful blue planet.

Flowers, an ocean of colours,

intricate geometric designs created by master engineers,

mathematical experts, each flower a work of meticulous design.

 

I dive down marveling at the desserts,

Incomparable sand sculptures ever changing.

 

Skimming over the oceans, reflections of peaceful seas, shimmering tones of silver, streaks of gold.

Changing to violent storms, gales, whirling wind and spray.

 

Thick jungles, teaming with life, vibrant rioting colours, unknown herbs, medicines, creatures rarely seen.

 

Mountains with lakes and valleys, an aura of ancient beingness.

Huge peaks, dressed in white, caressing the sky.

 

Satiated, my essence floats on the wind.

Giving thanks to this blue world.

I love you.

 

(譯解:作者幻化成自然,表現對地球的熱愛。essence原意為本質,此處依詩意譯成心思。)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67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