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李香蘭,或許對音樂的興趣勝過數學,但是,當時她還沒有真心想要當一個歌星,也沒有受過適當的音樂訓練。在某個偶然的機會中,李香蘭結識了俄羅斯猶太人柳芭.莫諾索娃.格里聶茲(Lyuba Monosova Gurinets,1920-?)。柳芭與李香蘭同齡,但或許是因為遷徙、或是當時臨時找不到適當的學校--我們不得而知--使得柳芭無法顧上正式課程,僅能先寄居在中國的日本小學讀書。
李香蘭與柳芭的第一次接觸是由柳芭主動請眼前的日本小女孩吃巧克力而打破了沈默,兩人很快建立起閨密的交情,並以「小淑」、「小柳」互稱。柳芭的爸爸當時在瀋陽開麵包店,也幫新聞媒體收集消息,這樣的身分使得柳芭爸爸顯然能在俄國人社區建立起廣泛的人脈--至於大家知道柳芭爸爸是「赤俄」的一員,得是很久很久之後的事情了--總之兩個閨密享受了一段難得且單純的友誼。
李香蘭雖然對於算術有些苦手,一番苦學之後仍順利考入了奉天商業女學校,繼續努力克服不拿手的算數與簿記。不過在入學之後,卻因為肺炎而不得不為了療養休學半年。在養病期間,李香蘭自然無聊,為了幫閨蜜排遣寂寞的時光,柳芭想到她認識一位會唱歌劇的波多列索夫(Madame Podresov)夫人,或許可讓李香蘭排解時光。波多列索夫夫人出身義大利,曾在俄國的劇院獻唱,在嫁給白俄貴族後淡出舞台。在隨著貴族丈夫逃難到奉天後兩人開起小旅館,夫人教起聲樂貼補家用。
在柳芭引見下,李香蘭拜了波多列索夫夫人為師開始接受起傳統的西洋聲樂教育,本意是透過聲樂學習改善肺活量,強身健體,但卻無意間為她日後的「出道」奠立了良好的基礎。
對李香蘭來說,出道的機緣很意外的發生了:在一場波多列索夫夫人所舉辦的、瀋陽的大飯店的演唱會中,李香蘭以波多列索夫夫人學生的身分表演。在這次表演中,李香蘭讓在場聆聽的日本節目製作者留下印象,並希望她能在電臺唱歌。
於是,山口淑子--李香蘭的本名--出道場合就正式定在奉天放送局的「滿洲新歌曲」節目上。這個節目挑上李香蘭其實不是沒有原因的,依照當時廣播放送的要件,由於電台需要演唱/獻唱「國策歌曲」以進行政治與文化宣傳,電台便需要至少一位標榜能跟日本工作人員溝通的「中國歌手」。但在現實上,當年這個條件在奉天放送局並沒有中國人能達標,於是,李香蘭就在節目管理層授意下,以「中國歌手」身分登上「滿洲新歌曲」。於是,李香蘭一方面到北京學好中文,假期返家的空閒時候就開始在電臺錄起歌來。
但是,從之前對李香蘭家庭與教育的敘述,我們可以得知,山口文雄對女兒的職業想像,絕對不是定在歌手這個層面的,事實上他反而覺得女兒當上歌手並不是一件好事。他希望女兒能受良好的教育,當上政商要人身旁的秘書--這是當時父親對女兒職業常有的規劃與想像--由於與設定目標漸行漸遠,山口文雄便想幫女兒換個環境,讓女兒收心繼續學業。於是,他想起了他的另一位義兄弟潘毓桂(1882-1961),潘毓桂當時在北平、天津工作,早稻田法科出身的他似乎也有文人氣息。在這些條件下,潘毓桂成為當時最適合照顧山口淑子的人選,而遊走在京津區域的日本少佐暨新聞記者山家亨則可受託成為淑子在北方的監護人。
潘毓桂是河北人,以清政府舉人資格留學日本,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回國,歷任民政部五品警官首席秘書、內外城警廳僉事、國務院法制局參事、江蘇督軍署政學參議、江西督軍署秘書長、軍法處處長、平津衛戍司令之高等顧問等職。1936年,潘毓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冀察政務委員會政務處處長、交通委員會委員。1937年,任北平治安維持會常務委員。1938年1月7日到1939年4月28日出任天津特別市市長。1940年後任日本扶植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戰勝日本後,潘毓桂入獄。但時間回到李香蘭還是少女的年代,那時潘毓桂正意氣風發,「知日」的背景讓他跟日本人往來密切,交往並無白丁。李香蘭來到北平後,便住在北平西單辟才胡同的潘家宅院。從潘家當時的鄰居是畫家齊白石看來,山口文雄顯然是經過了一番思考才決定了女兒的照顧者。在北平,李香蘭跟著潘家女兒們的起名方式--以「華」字為尾--配合本名「淑」字為首,山口淑子便以「潘淑華」的名字進入基督教會開辦私立北京翊教女子中學讀書,據稱於1937年畢業。
她在北京讀書時,代理的監護人--以及金主--是山家亨。而潘家的環境,恰好是山口文雄希望的:李香蘭就如同任何一個潘家親人一般在宅邸中當起引路者,帶領訪客談事,幫忙裝填鴉片煙膏。白日,便與潘家女兒們一起在教會女中念書,享受恬靜的學生生活。這段生活對李香蘭來說無疑是難忘的,以至於日後回憶起這段時光,敘述中顯然仍有對於青春的眷戀:
作乾女兒潘淑華,在潘家過的女學生時代。每天早上,與年齡差不多的月華和英華姊妹,練習騎馬跑街之後,我們一起到故宮西北的北海公園吃簡單的早餐。放學途中,常常設法弄幾個零用錢,去吃冰淇淋。
於是,她的第三個名字,是潘淑華。
附註
有熱心讀者提到 http://yoshikoyamaguchi.blogspot.tw/2015/02/intro.html 有介紹李香蘭的生平與影音照片(語言是英文),海豚與白熊感謝讀者的熱情分享,並希望其他人都能看見喔。
參考資料
1.朝日新聞社編,《朝日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0),頁1680-1681。
2.山口淑子著,陳鵬仁譯,李香蘭自傳:戰爭、和平與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