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作協專欄】高關中:歷屆年會回顧 -- 2017年華沙年會,暢遊東歐名城

2020/8/17  
  
本站分類:旅遊

【歐華作協專欄】高關中:歷屆年會回顧 -- 2017年華沙年會,暢遊東歐名城

       五月豔陽天迎來了歐華作協第十二屆年會,這次年會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共有66人參加,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會員來自歐洲十幾個國家,還有不遠萬里而來的北美、南美和非洲華文作協的代表和中國大陸的學者教授們共襄盛舉。會議舉行了熱烈的文學研討和認真的工作總結,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取得了圓滿成功。

 

歐華文友的盛會

       感謝在地理事林凱瑜等人的積極努力,把會議安排到條件良好的Mercure酒店舉辦。它位於華沙中央火車站北側不遠,地處繁華市區,靠近華沙地標之一的文化科學宮,交通很方便。

       5月26日,會員和會議來賓們陸續報到。先到者在附近漫步,只見一幢宏偉高大的建築映入眼簾,這就是37層高的華沙文化科學宮。這幢乳白色的摩天大廈總高234米,頂上的尖塔,像一把利劊,直刺青天。

       5月27日上午9點,歐華作協郭鳳西會長宣佈第12屆年會正式開幕,她展示了一大摞新書,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會員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能夠堅持用中文寫作,要克服很多困難,跨越很多障礙;在這樣背景下,能夠一本本出書,難能可貴。特別是自上屆會議以來,全體會員再接再厲,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又出版了協會新的作品集《餐桌上的歐游時光》。共有28位會員供稿,44篇文章涵蓋17個國家的美食,配上精美的圖片,很受讀者的歡迎。這樣,歐華作協歷年來所出版的協會作品集就達到了11本,這是值得自豪的成就。

       開幕式和專題演講由原副會長、作家和美術家丘彥明主持。上午由歐華作協幾位會員進行專題演講。下午大會繼續進行。

       從下午4點至6點,歐華作協舉行會員大會。自上屆大會以來,歐華作協共增加4名新會員,他們是德國的岩子、夏青青,瑞士的青峰和比利時的方蓮華,為歐華作協增添了新鮮血液和活力。

       歐華作協秘書長麥勝梅做了關於財務工作的報告。最後會員大會通過無記名投票選出了新一屆理事共11人,由麥勝梅(德國)新任會長、謝盛友(德國)和黃雨欣(德國)為副會長,林凱瑜(波蘭)為秘書長,青峰(瑞士)為副秘書長。老會長郭鳳西(比利時)多年來擔任會長,功德圓滿,卸任交棒給麥勝梅,但繼續任司庫以支持新會長,其他當選理事還有楊翠屏(法國)、方麗娜(奧地利)、穆紫荊(德國)、許家結(德國)和高關中(德國)。

       麥勝梅會長出生于越南,在臺灣師大畢業,70年代來到德國繼續深造,獲阿亨工大社會學碩士學位。作為歐華作協創會會員,曾長期擔任秘書長,熟悉會務運作。相信她接棒後,歐華作協將會更上層樓。

 

華沙采風

       5月28日,大會組織與會者在華沙市區參訪觀光,領略波蘭首都的大好風光,進行民俗和文化采風。

       華沙不僅是波蘭首都,也是全國第一大城市。人口170多萬。二戰期間,戰火把華沙夷為一片廢墟。85%的建築被炸毀,最繁華的市中心蕩然無存,到處是殘垣斷壁,焦土連片。波蘭人民決心重建家園。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建設速度,只用了十幾年時間,不僅恢復了中世紀古城的風貌,而且還新建了新市區。現在華沙已成為新型的現代化都市,它正以嶄新的風姿,躋身於世界都城之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意把重建後的華沙歷史中心(即老城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對華沙舊城重建的極高評價。

       古色古香的皇家宮堡(Royal Castle),是波蘭的“紫禁城”。鐘樓高聳,紅色宮牆,兩面坡頂,三層樓房,一派皇居氣象。你大概不會想到,此宮堡並不是真正的古跡,而是修舊如舊的重建物。皇家宮堡西邊面臨古堡廣場。廣場上矗立著西格蒙德三世紀念柱(Sigismund Column)。這位君王1587-1632年在位,是他把都城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被視為華沙城的締造者。為紀念他對華沙城的貢獻,其子弗瓦迪斯瓦夫四世於1644年下令鑄造了此柱。紀念柱于二戰中被毀,1949年又恢復了它本來的風貌。青銅鑄造的西格蒙德三世塑像矗立在紅崗石圓柱上,頭戴王冠,身著王服,左手持十字架,右手握寶劍,氣宇軒昂,令人肅然起敬。柱高22米,柱基有漩渦花紋裝飾的銅板,上面刻著王室人員的姓名、頭銜和頌詞,以及紀念碑雕塑者的名字。

       古堡廣場北側不遠坐蕩著華沙最古老的教堂——聖約翰大教堂(St.John's Cathedral)。它初建於13、14世紀之交,19世紀改建為新哥特式,二戰期間遭到破壞,1966年重建,恢復了原有風格。整個建築是紅色,僅坡頂為銅綠色。地室裡有多座石棺和墓碑,其中包括馬佐維亞的歷代公爵,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顯克維奇(1846-1916,又譯顯克微支,著名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的作者)的石棺。波蘭王國的末代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1764-1795年在位)則是在這裡加冕的。

       大教堂北面走幾步,又是一個廣場,叫老城廣場(Old Town Square),長90米,寬75米。這裡歷史上一直是華沙城市生活的重心,廣場四周一幢幢五顏六色的三四層華麗樓房,就是當年富有市民們的住宅,樓下做店鋪,樓上住人。不過這些建築都不是原來的,而是二戰後重建的。今天,這個廣場及其街道已經成為城市中最美麗的部分,漂亮的老式樓房裡,古董店、畫廊林立,藝術家與手工藝匠人們在廣場上展售他們的作品,夏季露天咖啡屋撐起色彩鮮豔的大傘遮陽,將老城廣場點綴得五彩繽紛,出租馬車載著觀客悠閒地遊覽著老城風光。

       老城廣場的中央,聳立著一尊美人魚青銅雕像(Statue of the Mermaid),立在一人高的基座上,上身是裸體的妙齡女郎,下身是美麗的鯉魚尾。美人魚右手持劍,左手持盾牌,騰躍在洶湧的波濤上。她是華沙的城徽,是華沙的驕傲。

       美人魚面目清秀端莊,並略帶威嚴。人們說,美人魚的清秀代表著壯麗的波蘭山河;美人魚的端莊象徵著波蘭人民的民族尊嚴;而美人魚的威嚴則體現了波蘭人民在外敵侵略面前堅強不屈的性格。

       美人魚是波蘭民間故事裡的主人公,關於美人魚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一個名叫華爾的年輕人和一個名叫沙娃的姑娘在維斯瓦河畔建立起自己的家園。但維斯瓦河裡一個妖魔經常興風作浪。於是河裡的美人魚從波羅的海取來利劍和琥珀盾,與華爾和沙娃一起消滅了妖魔。從此,這裡的人們過起安居樂業的日子,並且漸漸由一個無名小漁村發展成一座城市。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勤勞勇敢的祖先,便把華爾和沙娃的名字合成“華沙”,作為城市的名稱。而把美人魚作為華沙的象徵,視為華沙的守護神。美人魚的圖案還被用來當作華沙的城徽。

       在華沙,文友們還參觀了居里夫人故居和蕭邦公園。

 

高關中(德國漢堡)2020/6/16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6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