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作協專欄】高關中:歷屆年會回顧 -- 2013年柏林年會,遊覽德國大都會

2020/8/10  
  
本站分類:創作

【歐華作協專欄】高關中:歷屆年會回顧 -- 2013年柏林年會,遊覽德國大都會

       5月24至26日,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成立22周年暨第10屆年會在柏林舉行。這次年會共有60多人參加,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會員和會議來賓來自歐洲十幾個國家,美國,中國大陸和香港。會議舉行了熱烈的文學研討和認真的工作總結,取得了圓滿成功。

 

柏林年會面面觀

       感謝會員于采薇和黃雨欣的積極努力,把會議安排到Ellington酒店舉辦。它位於紐倫堡大街50-55號,地處繁華市區的中心,靠近著名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交通很方便。5月24日14點起,會員和會議來賓陸續報導。

       5月25日上午9點,歐華作協朱文輝會長宣佈第10屆年會正式開幕。駐德國代表處大使魏武煉博士首先致詞表示祝賀。接著德高望重的楊允達先生講話。

       開幕式以後,由旅美臺灣作家施叔青女士、小說家嚴歌苓女士、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葛亮博士和微型小說雜誌社趙智社長做文學專題演講。下午,繼續交流交流寫作經驗。

       從16.30至19點,歐華作協舉行會員大會。朱文輝會長做工作報告。大會正式確認,歐華作協共增加7名新會員,他們是德國的倪娜、高關中、區曼玲,奧地利常暉,瑞士朱頌瑜,英國黃南茜和挪威的郭蕾。

       最後會員大會通過無記名投票選出了歐華作協新一屆理事共11人,郭鳳西(會長,比利時)、李永華(副會長,捷克)、謝盛友(副會長,德國)、丘彥明(副會長,荷蘭)、麥勝梅(秘書長,德國)、穆紫荊(副秘書長,德國)、黃雨欣(副秘書長,德國)、俞力工(監事,奧地利)、朱文輝(瑞士)、楊允達(法國)和高麗娟(土耳其)。

       晚上,駐德國代表處大使魏武煉博士在明園大酒樓,以晚宴款待全體與會人員。

 

歐華文友柏林覽勝

       5月26日,大會組織與會者在柏林市區參訪觀光。柏林為德國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340萬。歐華作協會員于采薇是資深導遊,對柏林如數家珍,非常熟悉,使賓客們能在一天的活動中盡覽柏林主要名勝。

       酒店附近的庫當大道(Kurfürstendam)是柏林最繁華的街道。白天,車水馬龍,遊人如雲;晚間,更是火樹銀花,城開不夜。庫當大道東端的廣場上,巍峨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高高聳立。這座新羅曼式大教堂於1895年建成,為了紀念德意志帝國的開國皇帝威廉一世而得名。二次大戰中,教堂塔樓的頂端被炮火削去,戰後保留原樣,未加修葺,時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1958年在其毗鄰處新修了一座平頂八角形的現代化教堂。

       我們乘旅遊大巴到勝利女神柱(Siegessäule),停下來讓大家拍照。擎天巨柱上立著鍍金的勝利女神像,身披金色雙翅。這裡是柏林勝景之一。向東望去,就是勃蘭登堡門。勝利女神柱下不遠,是俾斯麥紀念像,我們在那裡留了影。勝利柱東北不遠是聯邦總統的官邸——貝勒物宮(Schloss Bellevue)。

       下一站是夏綠蒂堡宮(Charlottenburg,又譯夏洛滕)。夏綠蒂是一位王后的名字,這裡原為她的夏宮。夏綠蒂堡宮是柏林現存最美麗的皇家宮殿,在17、18世紀陸續建成。建築物正面長500米,宮內有許多歷史性的廳室,陳列著各種宮廷珍寶。四方庭院正中有大選侯的騎馬塑像,御花園裡建有皇家陵墓。

       回程經過柏林愛樂音樂廳(Philharmonie)和文化廣場(Kulturforum)時,我們稍作停留。柏林愛樂音樂廳即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現代化演奏廳,可容納2200多名觀眾,聲學效果極佳。愛樂交響樂團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古典樂團之一,音樂家卡拉揚(1908—1989)長期擔任該團指揮。文化廣場包括繪畫館、銅版畫陳列館、工藝博物館等。

       上午最後一站是國會大廈(Reichstag),它位於勃蘭登堡門北側不遠,是一座宏偉的深灰色大廈,聳立在綠地上。它在二次大戰中曾遭到嚴重破壞,戰後經重建又恢復了昔日的風采,只是古色古香的圓穹頂換成了具有現代色彩的玻璃頂,我們乘電梯上去,遊覽了這個巨大的玻璃圓穹頂。國會大廈現在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議員們在此唇槍舌戰,討論國事。但德國真正的權力中心在國會大廈的近旁,施普雷河畔,即新建成不久的聯邦總理府。從玻璃圓穹頂向西可以清楚地望到。

       車到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停下來,我們在此吃午飯。午飯後,車到希特勒地堡(Hitler’s Bunker)所在地。二戰最後時光。柏林淹沒在一片火海之中,蘇聯坦克在城中馳騁。此時希特勒躲在他的地堡內,用手槍抵住自己的頭扣動了扳機。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就是法西斯頭子的下場。如今這裡成了一座停車場,並樹立了一塊德英兩種文字的資訊扳,板上用示意圖展示了地堡,即地下指揮部的佈局,建築過程和二戰後的變化。

       其北側不遠,是被害猶太人紀念地(Holocaust Memorial)。它差不多有一個足球場大,置放著2711塊石棺狀的水泥長方體,高低不一。遠望像石林,聳立在地面上,凸現出一派肅穆的氣氛,紀念希特勒殘害的幾百萬猶太人。

       如同凱旋門是巴黎的象徵一樣,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是柏林的標誌。柏林牆建成後,勃蘭登堡門被隔在大牆以東幾十米,成為柏林牆的象徵地段。1989年柏林牆倒塌時,這裡又成了欣喜若逛的柏林人的聚集之地,成了德國統一的象徵。如今很多遊客都喜歡在這裡留下一張紀念照。

       從勃蘭登堡門向東的大道,就到了有名的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向東走就是洪堡大學,大學門前豎立著洪堡兄弟兩人的塑像。馬路中間的綠地上是弗裡德里希二世的騎馬銅像,紀念這位文治武功頗盛的普魯士君王。街東端是一幢早期的巴羅克式建築,原為王家兵器庫、始建於1695年,12年後竣工,為大街上歷史最久的建築,現為德意志歷史博物館(Das Deutsche Historische Museum)館址。我們在館內略作停留,欣賞到許多高大的雕塑。

       繼續向東過橋,即施普雷島。它是柏林的發祥之地。這座小島位於施普雷河心,東西寬二三百米,南北長一公里多,以十幾座橋樑與周圍市區密切相連。島的北部有一座宏偉的圓拱頂大教堂,即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和好幾座博物館,所以又叫博物館島。

       我們參觀了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該館以陳設佩加蒙神廟而得名。佩加蒙在小亞細亞,是古希臘的重要城市。1878年到1886年,德國考古學家在那裡發掘出一座湮沒兩千多年的神廟。這座神廟是典型的古希臘柱廊式神殿建築,用來祭祀宙斯和雅典娜,規模宏大,壁雕精美,但發現時神廟已經殘破不堪。後來,構成神廟的那些柱石、帶浮雕的石基和數千塊殘石全部被運到柏林,在專門修建的佩加蒙博物館裡重建起來。佩加蒙神廟、米利都市場大門和巴比倫城門為館中最值得欣賞的古跡文物。於采薇是該館的專業導遊,給我們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使我們學到不少古代歷史的知識。

       離開博物館島,乘車經過宏偉的市政廳。正面為三層樓,寬約百米,中間聳起一座74米高的方形鐘塔。市政廳始建於1861年,全用紅磚砌成,因此又叫“紅色市政廳”。柏林市政府設在這裡。市政廳門前鑲著黑熊城徽(即州徽)。鐘塔尖上高高飄揚著州旗,旗的上下方各有一道紅邊,中間為白底黑熊。熊是柏林的象徵性動物,據傳說柏林這個地名就是由德語“小熊”演化而來的。

       我們最後來到柏林東部施普雷河岸,參觀一段殘留的柏林牆(Berliner Mauer)。

       遊覽柏林結束後,晚間舉行德國風味晚餐,大家互道珍重再見,後會有期!

 

作者高關中(德國漢堡)2020/6/16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21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