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鮮為人知的西北軍生活紀錄。--《西北東南風》

2020/7/9  
  
本站分類:創作

一窺鮮為人知的西北軍生活紀錄。--《西北東南風》

「一直以來,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先生(一八九六至一九七八)給我的印象是個嚴肅的學者;直到我讀了他的《西北東南風》,才知道他是個富幽默感、風趣而詼諧的基督徒。……〈西北風〉在《論語》刊出後大受歡迎,其後簡又文續寫〈東南風〉,內容已不限於寫軍中的人事,筆觸涉及中國社會各階層,甚至放眼世界。因他曾留美多年,回國後在軍政界打滾,見人見事多,接觸面大,交遊又盡是名流俊彥,中外大小人物的言行,均網羅筆下。因此,追讀的人更多。」
──許定銘〈大華烈士的《西北東南風》〉

  《西北東南風》分為「西北風」,主要內容為簡又文記述其在西北軍中所遇人、事、物之隨筆;「東南風」則擴及簡又文投身政界的所見所聞。無論是馮玉祥將軍事蹟、西北軍生活甚或20至40年代中國軍政界側寫,皆為十分珍貴的紀錄,也是簡又文少見的詼諧小品著作。

  簡又文一生跨足軍、政、學三界,除了為太平天國史學名家,同時也是虔誠的基督徒、神學家,亦對於廣東文藝藏品有諸多深入研究。文史專家蔡登山有感於其相關著作散軼,本書特別彙整簡又文考究外國基督教傳教士於中國傳教紀錄之成果《中國基督教的開山事業》,以及其創辦廣東文獻館的歷程紀錄〈廣東省級文獻事業紀實〉,期許本書的出版,能補足與呈現簡又文對於中國文史界的諸多貢獻。

立即訂購《西北東南風》

 

內容試閱

〈平等真諦〉

  民十五六年間,西北軍既實行黨化,乃廣用政治工作人員施行政治訓練,其中有誤解平等之理者,未免有搖惑軍心之危,復有搖動背叛之險,馮亟思糾正此錯誤觀念。某日,對軍隊訓話時,馮發揮平等真請,先問:「平等是不是人人都要一般高之解?」眾答:「是呀!」馮說:「好,那就應先要把馮玉祥的頭砍了,因為我比您們都高;隨後也要把軍中的長漢子,都要減低幾寸,這行不行?」眾大聲呼:「不行。」馮又問:「平等是不是要人人都步行不騎馬的?」眾答:「是呀!」馮答:「那麼,我們的騎兵都要跑步了,我們的大炮都要用人拉了(因為馬拉炮,炮兵騎馬),那又行不行?」眾又齊答:「不行。」
  馮然後發揮平等真義……(演說從略以避宣傳之嫌也)。

(摘錄自「西北風」)

--

〈卅碟豬排〉

  同鄉謝牧師前曾隻身渡太平洋,以不識英文,甚不方便。由舊金山獨自乘車至紐約時,預料言語不通購食至難,則先請一人寫好菜色名字於小紙上以資應變。詎該人只替他寫了「豬排」一味。車上牧師餓時只有將此紙示餐車侍者,乃得豬排一碟,每日三餐,一連五日,三五一十五,共吃了豬排一十五隻,已覺饜極。及在紐約公畢,匆匆上車西返,又忘卻請人另寫一張,一連五日,每日三餐,三五一十五,又吃了豬排十五碟。一來一回共吃了三十碟,以後畢生提起豬排便覺頭痛。

(摘錄自「東南風」)

--

〈第一本漢譯聖經〉

  在馬禮遜博士來華這前,早已有人從事《聖經》之翻譯了。唐朝景教的零碎譯文(在敦煌發現)及天主教的初譯本姑不論。其在基督教的改正宗方面,則於十九世紀之初已從事譯經工作。其時,有三位在印度孟加拉(Serampore地方)的英國教士對於傳教事業極為熱誠。其中,有麻書曼者早於一八一一年,新約譯成。又至一八二二年,兩約全部《聖經》乃完成,即用鉛字活版排印。(按:此譯本後來流傳不廣,各教會均未採用。)但在這時,馬禮遜博士在粵所譯的全部《聖經》先三年早已完成了。所以麻氏的新的譯本,可算最先;然以全部《聖經》論,仍不得不推馬氏譯本為第一。
  馬博士的翻譯工作,係以先從倫敦攜來的兩種舊譯本為藍本。(一是《四福音》,一是《使徒行傳》。此據A. Wylie: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據說,他前在倫敦博物院發現了天主教的舊譯本,乃親手鈔錄三十頁,另由助其學習華文之粵人容三德為其鈔錄其餘至希伯來書為止。此鈔本之一部今存香港大學力書館。(見麥梅生:〈基督教在廣東〉)其實,馬博士由倫敦博物院所得者是新約舊譯本重要部分之手鈔本。及抵粵後又由天主教教士而得「四福音」的舊譯本。乃根據此兩種舊譯本而重新翻譯新約全書。一八一○年,他先將修正及重譯的《使徒行傳》付梓。繼而在一八一一、一八一二兩年中,陸續印行《路加福音書》及《約翰》各書之大半。天主教人士大為不悅。澳門主教得其一本,怒而焚之,以為是「異端書」。此本根據天主教舊譯而成,事雖滑稽,但馬氏譯本係為平民讀本,凡人得而,與天主教之教規大異,亦無怪其然也。(事見Horne: Story of the I., M. S., p. 129)
  約在此時,馬博士的工作忽遭遇一種大威脅;即是:清廷頒下嚴諭,禁止洋人傳教印書。論文略謂:「自此之後,如有洋人祕密印刷書籍,或設立傳教機關,希圖惑眾,及有滿漢人等受洋人委派傳揚其教,及改稱名字,擾亂治安者,應嚴為防範,為首者斬立決。如有祕密向少數人宣傳洋教而不改稱名字者(原譯者按:洗禮也),斬監侯。信從洋教而不願反教者,充軍遠方。」(譯文引自《梁發傳》譯本)馬博士及其助手的工作立即成為犯死刑的大罪了。他將此諭譯文寄往倫敦傳教會,同時宣言將不因此而停止工作,惟於暗中堅決邁進。其勇敢與堅毅的精神,洵可佩也。倫敦傳教會的董事們壯之,益鼓勵其進行,即於一八一三年加派米憐牧師來粵為其臂助焉。(見Horne上引書p. 130)
  米氏對於文字工作亦同感興味,努力研究華文,未幾即能與馬氏分工合作從事翻譯。一八一三年杪,馬博士獨力完成的新約全本(一部分根據天主教舊譯修正)印就,乃設法傳播於中國人。幸得外國聖經會及東印度公司一位董事之捐款,因得大量印行袖珍本以便廣為派送。同時,與米牧師合力翻譯舊約。至一八一九年十一月,全部《聖經》翻譯成功,共廿一冊。舊約中,從〈申命記〉至〈歷代志〉、〈約伯記〉(〈路得記〉除外)是米牧師的譯稿而經馬博士修校者,其餘皆出馬博士手筆。一八二三年全部《聖經》在馬六甲刻版印行。其時,因國內傳教之禁甚嚴,米牧師已奉馬博士命建立中心基地於馬六甲,兼設印刷所,大部分的經書皆由此刻版印刷者,而任其事者則梁發等是也。
  此偉大工作既得完成,西方基督教國家為之震動。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因而贈米牧師以神學博士之學位焉。(馬氏先一年已得此學位)初期譯本,全出外人手筆,且全用文言,譯文當然不佳。文字多有不通之處,殊不能表出義理,讀來詰屈聱牙。全部《聖經》名曰「神天聖書」。其中名辭,如稱上帝為「神」、「神主」;耶和華為「神爺火華」;聖靈為「聖風」,或「聖神風」;天使曰「神使」;安息日音譯為「撒吧日」。十誡譯文:(一)「爾不可有別神也」;(二)「爾不可為自而造何雕刻的像」;(三)「爾不可徒然而用神主爾神之名」;(四)「記憶撒吧日以守之聖然」;(五)「敬爾父爾母致爾各日可為長多於神主爾神給爾之地」;……(九)「爾不可妄證乃爾鄰」。又主禱文句譯云:「爾旨成行於地如於天焉」;「勿由我等人誘惑乃救我等出凶惡」。又耶穌訓言,譯云:「爾求而則將得,尋而則遇著,拍而則得開門與爾。」其後,郭士立牧師、裨治文牧師,及麥都思牧師等一再修正,陸續刊行者有「郭氏譯本」、「委辦譯本」、「修訂郭氏譯本」(以上各譯本皆用文言)及國語與各處方言譯本多種,文字逐漸比前進步。直至現今,仍有人埋頭從事聖經之重譯焉。(即如呂振中牧師在香港)
  嚴格地以時期計,世界一致公認馬氏譯本為第一本漢譯《聖經》。但麻氏與馬氏,一在印度,一在中國,各不相侔,各不相約,而同時為同一崇高偉大而虔敬的目的各自進行,各自肩任此艱鉅工作,又幾在同時各以譯本送到英國教會,洵可稱為宗教史中之奇蹟,與文學史中之佳話也。

(摘錄自「中國基督教的開山事業」)

--

〈工作彙報〉

  回溯本館自籌備以至成立,而終告結束,首尾為期五年有餘。其間,經費向不充裕,以致工作計畫之實現,不如所期。先在籌備期間,雖省政府曾屢撥款項,使修葺工程,勉強應付,然已進行遲緩,而職工人員,全無薪給,只按月支付少數生活費而已。成立之後,羅主席曾在「文獻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致辭有獎勵語云:「以最少的經費,最少的人力、和最少的時間,呈極大的成績,文獻館已具規模。」亦算表現充分的欣賞了。至成立後的經費,比前更形支絀。緣本館究是新設的機關,向無成例,因之,預算案格於種種困難手續,遲遲未得通過,由是經常費與事業費無著,不特工作計畫不能展開,而且職工人員之生活費亦無法支付。在一時間內,黽勉留職者不到十人,門庭冷落,大廈難支(文廟面積闊,房舍多,責任大,而人員少,管理萬難週到)。顧騎虎勢成,關門不得。義勇留任之職工數人,絕不能令其枵腹從公。而余個人亦以事業重大,責任難卸,不得已而解囊墊款,暫作各員工之伙食費,每三日支付一次(以港幣支出,伸國幣入賑)。於館內設公廚,「開大鑊飯」,每日兩餐(職工全體及家人圍桌共食),如是者數月。(國民政府曾撥鉅款二千五百萬元至粵為推進文獻事業之經費,由省政府指定用途,以五百萬為廣雅書版復原費,二千萬為革命文獻購置費,早已用完。)其後,預算通過成立,余始得領回欠數,惟斯時國幣貶值多倍,前所墊出港幣數千元,歸墊不及什一也。此是本館之最艱難時期,真可稱為「篳路藍縷」,「慘澹經營」的時期,而各職工同寅,刻苦耐勞,緊守崗位,服務盡職為忠,不我遐棄為義,卒使本館守株得兔,度過難關而維持下去,此其至堪褒揚亦個人至所感激者。
  以後,本館經費雖可按月領取,惟額定職員無多(組長四人,組員十人,雇員四人),待遇不高,(館主任待遇比照簡任三級,余盡以月薪津貼各職工,以資鼓勵)以故未能作大規模的發展以實施計畫,尤未能多聘專家學者擔任重要的、專門的研究及編撰工作,亦未能編印具有學術價值之書籍、及其他刊物。計惟有一本向來宗旨與辦法,以最少的經費,最少的人力,做最可能辦到的工作。不外儘量徵求捐款以購置圖籍文物,及籲請熱心有力者慷概捐贈,兼盡其所能興辦輕而易舉、需款不多而有益群眾的工作,如各種欣賞會、展覽會、紀念會與文化服務是。
  茲將自開始籌備以至事業結束之期間,本館所舉辦的各種工作,彙報於後,以存紀錄,並留紀念。

(摘錄自「廣東省籍文獻事業紀實」)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9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