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內外時局和市井百態的見聞抒發。--《街邊文學--三邊文學之三》
《街邊文學》為《三邊文學》系列的最後一部。多是徐訏為報刊撰寫的雜文,體裁篇幅也不一致。其中有對世局的觀察、也有針對人物和時聞的意見,和《場邊文學》、《門邊文學》在思想上有一貫脈絡。可藉此一窺這個世界於一九五○至七○年代的零星面目。當年《街邊文學》問市後,徐訏後續仍發表許多性質類似的文章,未見於其他文集,故本次重新出版時,也特別蒐羅,一併收錄書中。
立即訂購《街邊文學--三邊文學之三》
內容試閱
〈廟宇與廣場〉
神總是在天上,我們人間只有人。
可是有歷史以來,看許多人覺得自己是神的「駐世經理」,他要代表神,也真有人相信他,於是他就自以為是神了。
如果有兩個這樣的神,就有了衝突與戰爭。偏偏世界很大,神還不只兩個。
自從人類進步到把神請回到天上,人間的「神的代表」也就改了「行」,他變成人民的代表或民族的代表。
當人代表神的時候,他要別人對神有各種奉獻,由他來接受這些奉獻。當他代表人民或民族的時候,他要別人對人民或民族有各種奉獻,由他來接受這些奉獻。
所以招牌不同,行業無別。
於是他的奢侈是人民或民族的面子,他的正確是人民與民族的正確,他的享受是人民與民族的享受,違反他就是違反人民與民族。
他不會有錯,如果說他有錯,那等於說人民或民族有錯,那就是侮辱自己的人民與民族,這個人當然是敵國的走狗或奸細。
他與以前神的駐世代表沒有什麼不同,所不同的是以前神的代表必須有一個廟宇或教堂,以表示他代表神在領導人民,現在這個人民或民族的代表則必須有一個廣場,可以在國慶一類的節日集合許多人民在他面前遊行,表示他代表人民或民族在領導人民,在廟宇前處異教徒於死刑,在廣場上對異己者的公審。就是異途同歸,混淆善惡,顛倒是非的手法。
迷信於廟宇的是狂熱的香客,迷信於廣場的是狂熱的群眾。
因此,民主的基礎絕不在香客與群眾,而在一個一個有健全的理性與獨立的頭腦的個人上面。他們絕不作任何的盲目奉獻,只是勇敢而合理的要求自己的權利,而又熱誠而謙虛的尊敬別人的權利。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