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辭狠辣且政治不正確的當代埃及文化觀察!--《埃及男女--政治不正確的中東觀察》
神祕的埃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度?
港女李雅詩每年前往埃及遊歷,早已擺脫遊覽古蹟名勝的觀光客心態,而能洞見內裡。她從當代埃及的性別、宗教、文化等面向切入,用詞辛辣,往往「不政治正確」,卻直探核心;她不贊成無條件的認可接受便可稱作「包容」,而主張「敢講敢罵,正源於深入理解」,當批評基於事實,出於真誠,自然不怕受挑戰。她筆下的埃及,有著最荒涼與最精緻的情景。誠如所云:「在埃及的日子,就是如此令人矛盾,又愛又恨。」
立即訂購《埃及男女--政治不正確的中東觀察》
內容試閱
【殉道與隱遁】
在開羅,從十九世紀建造的市中心一直往東走,就會時光倒流去到始建於十世紀的伊斯蘭區。這裡有無數古蹟,三步一古宅,五步一清真寺。
第一次來的時候,毫無心理準備下就走進整片古建築,彷彿回到中世紀。雖然沒有波斯的藍色那麼沁人心脾,但自有歷史的魔力。只是不免想到,有這麼多精緻的清真寺,要如何對抗教士們歪理連篇;建築藝術予人的感動,都很可能化為宗教的感染力。
再後來走進侯賽因(海珊)清真寺,裡面墓室的氣場實在太強了,簡直有衝動要決志。不過見到女人區又是瑟縮一角,還要從後門入,又清醒了。
這座清真寺原建於十二世紀,據說穆罕默德外孫侯賽因的頭葬在這裡,故名侯賽因清真寺。
什葉派持血統論,認為穆罕默德的親人都特別神聖,對他們特別尊崇,可以說比遜尼派迷信。不過我卻喜歡什葉派多些,他們有一種悲劇氣氛。雖然這叫侯賽因清真寺,可是不表示是什葉派,但對墓葬朝聖的氣氛近似。
穆罕默德除了是先知,也曾是政治領袖。早期伊斯蘭教絕對是政教合一。在穆罕默德死後,由他的同伴們共同推舉哈里發。但大家對於誰當哈里發很快就出現分歧。
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的呼聲很高,卻一直沒有被選為哈里發。到第三任哈里發被刺殺後,穆罕默德的同伴們終於選立阿里。但他的軍事力量不敵一向勢力強大的倭馬亞部落,他為免多傷無辜,開戰時決定跟倭馬亞部落的穆阿維亞一世(Muawiyah I)和解。
和解後就因為被視為不夠強硬而被異見者刺殺。
阿里死後,大兒子哈桑跟穆阿維亞一世立約,將哈里發一位讓給後者,條件是穆阿維亞一世死後,哈里發要重新由穆斯林選立,不得私自傳位。但穆阿維亞一世死前,指定兒子雅季德一世(Yazid I)為繼承者。其時哈桑已死,到雅季德一世登位後,要求阿里二子侯賽因表示效忠,但軍事上毫無勝算的侯賽因選擇拒絕,於是在公元六八○年發生在巴格達附近的卡爾巴拉之役中,與追隨者壯烈犧牲。
從容赴死,慷慨就義,卡爾巴拉之役所展示的宗教情懷,跟耶穌受難的戲劇張力接近,成為無數教徒心目中極為嚮往的榜樣。卡爾巴拉之役成了什葉派的重要節日十日節。節日慶典中,甚至會有教徒鞭打自己以體驗侯賽因的苦難。
這就是侯賽因清真寺的力量來源。
‧隱遁清真寺
在伊斯蘭舊城區一直向北走,城牆北門邊有一座哈鈐(Al-Hakim)清真寺。它建於十一世紀,創建者就是跟西歐人在十字軍戰役對壘、被其視為神經病的法蒂瑪朝第六任哈里發哈鈐。
哈鈐清真寺很久以來已經不作清真寺用,所以沒分男女區。裡面很大很舒服,很多年輕男女在此聚會約會。我也很喜歡到哈鈐清真寺閒坐。
哈鈐在十一歲時繼位,後來越來越淡泊,經常閉關冥想。在三十六歲那年的某一晚,他如常去城外散步,再也沒有回來。
什葉派最喜歡失踪人口了,有隱遁伊瑪目的概念,意思是領袖伊瑪目會隱遁於世,直到末日重臨,帶來光明和正義。什葉派中的最大分支是十二伊瑪目派,到第十二任就隱遁了。但另一分支伊斯瑪儀派則由第七任伊瑪目起擁立不同人物,並且視哈鈐為第十六位伊瑪目。
哈鈐清真寺讓人這麼安心,是不是因為他就隱遁於此?
‧迴旋舞台
伊斯蘭舊城區東南方,有一座梅夫拉維(Mevlevi)博物館。
梅夫拉維教團是魯米(Rumi)的追隨者所建立的教團,今日土耳其常見的薩瑪(sama’,意謂聆聽)儀式,據說就是源自魯米,是蘇菲神秘主義的一種修煉方法,參與者會不斷重覆真主的名號或「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等語句,以求達致完全專注的狀態。
梅夫拉維博物館裡一切皆空,沒有陳設,沒有文物,建築物本身就是唯一的展品。主樓是一個由意大利人重修的迴旋舞舞台,設計很有味道。在迴旋舞儀式中,迴旋舞者會右手向天接收真主的力量,左手向地將力量傳到人間。
這裡不是受歡迎的景點,除了我,完全沒有其他遊人。
身處其中,可以聽到靜默。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0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