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貓文人談生死 ◎陳慧文

2019/7/2  
  
本站分類:藝文

愛貓文人談生死 ◎陳慧文

愛貓文人談生死 ◎陳慧文

更生日報副刊2018-01-21

 
無論如何悉心照顧,一般來說寵物的壽命並不比人類,古今中外養寵物的人,難免都要面對心愛寵物的離世。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更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作家,對於貓咪的死亡,往往感受到、表達出非常深沉的惋惜和悲傷。鄭振鐸的〈貓〉和蘇雪林的〈貓的悲劇〉,都發表於一九二五年。鄭振鐸家的小貓原本活潑好動,後來卻「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澀了,終日躺在廳上的椅下,不肯出來。」幾天後,便不明原因地走了。蘇雪林家的一隻母貓和兩隻小貓染了跳蚤,他們依小學老師教的除蚤法,將樟腦丸磨成粉塗在貓身上,結果跳蚤是除掉了,貓咪卻也受不了樟腦味,第二天便嘔吐死亡了。當時的獸醫大多診治牛馬等大型動物,極少診治貓狗等小動物,養貓人家在愛貓生病時,即便心急如焚,卻也愛莫能助,或是救之不得其法,反而害之,令人唏噓。 
不會說話的貓咪,面對病痛時,頗令飼主傷腦筋的是,往往不叫不鬧,只是躲在家中某個角落,飼主若以為愛貓只是想獨處,沒有仔細觀察,等到幾天後發覺不對勁時,已經病入膏肓、回天乏術了。若是可以自由進出的貓咪,更是可能在自知病重時,不告而別,豐子愷〈白象〉中說:「貓不肯死在家裡,自知臨命終了,必遠行至無人處,然後辭世。」季羨林〈老貓〉中對貓的這種習性有詳細的描述: 
「貓們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壽終。到了此時此刻,牠們決不呆在主人家裡,讓主人看到死貓,感到心煩,或感到悲傷。牠們總是逃了出去,到一個最僻靜、最難找的角落裡,地溝里,山洞裡,樹叢里,等候最後時刻的到來。因此,養貓的人大都在家裡看不見死貓的屍體。只要自己的貓老了,病了,出去幾天不回來,他們就知道,牠已經離開了人世,不讓舉行遺體告別的儀式,永遠永遠不再回來了。」 
經歷了愛貓的失蹤或死亡,有的人選擇不再養貓,以免再承受椎心之痛。鄭振鐸三次喪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中國文史學者宋雲彬寫過一篇〈貓〉,文章一開頭就說「我平生最喜歡貓」,可是經歷了兩次愛貓失蹤的痛苦後,在文章最後「和妻約定,此後永不養貓,免得再受佛家所說的『愛別離苦』。」有的人則選擇再養一隻貓,讓自己的餘生仍舊有貓咪相伴,季羨林的愛貓咪咪病重離家後,「我嗒然若喪,心頭彷彿被挖掉了點兒什麼。……牠從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遠永遠地消逝了。我簡直像是失掉了一個好友,一個親人。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裡還顫抖不止。……我心裡彷彿有一個空白,非填起來不行。」季羨林直到二○○九年以九十八歲的高齡辭世時,身邊始終有好幾隻貓咪陪伴。 
貓咪以平靜淡然的態度處理死亡,往往令飼主措手不及、悵然若失、懊悔可能錯過了搶救的黃金時間,不過也令作家覺得感佩,豐子愷說:「我覺得這點『貓性』,頗可讚美。這有壯士風,不願死戶牖下兒女之手中,而情願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這又有高士風。不願病死在床上,而情願遁跡深山,不知所終。」季羨林寫〈老貓〉時已經九十歲了,家裡的貓年紀也很大了,可以說是老人養老貓,所以他藉著寫老貓,思考如何面對年老和死亡。文章中說他曾經養了一隻叫「咪咪」的貓,後來生病了,自己跑到荒郊野外躲了起來,讓季羨林遍尋不著,當時非常的傷心。不過過了許多年後,季羨林九十歲時再回想起來,就覺得貓咪不願讓家人傷心,選擇獨自平靜地離開人間,這樣面對死亡的方式,也是滿值得學習的。他說: 
「貓們向人們學習什麼,我不通貓語,無法詢問。我作為一個人卻確實向貓學習了一些有用的東西。上面講過的對處理死亡的辦法,就是一個例子。我自己畢竟年紀已經很大了,常常想到死的問題。魯迅五十多歲就想到了,我真是瞠乎後矣。人生必有死,這是無法抗禦的。而且我還認為,死也是好事情。」 
我並非太上忘情之人,面對愛貓的過世,仍然哀慟不捨。只能含淚祝福,愛貓一路好走,在另一個世界無憂無慮。體悟生命的無常,也讓我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我們來到這世上,走一趟名為「人生」的旅程,唯有認真生活,珍惜每一段緣分,在面臨生命的終了時,才不會空留遺憾。※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7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