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像見證一座偉大城市的發展!--《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
☆以近百幅精緻版畫,忠實呈現16-18世紀羅馬人對未來的願景,展現羅馬精神!
☆一本道地羅馬控才能寫出來的羅馬史,融合歷史、藝術、宗教、建築、社會等面向的跨領域著作!
16世紀,教宗面臨法國及哈布斯堡兩大政治強權威脅,「羅馬城」成為教廷回應俗世挑戰、重建威望的媒介!
曾經強盛的羅馬帝國滅亡後,水道廢棄,東西部嚴重發展失衡,改善基礎建設迫在眉睫。本書從16世紀教宗西斯圖斯五世下令搬遷梵蒂岡的方尖碑開場,介紹當時政教合一的羅馬統治者如何透過各種建設,打造實用性與神聖性兼具的城市,奠定現代化的基礎,讓羅馬在17、18世紀歐洲的「大旅遊」(Grand Tour)風潮中,成為不折不扣的「世界劇場」,風靡世界。
立即訂購《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
內容試閱
〈遷移梵蒂岡方尖碑〉
(…前略…)
提到豐塔那,在現代並不是個有名的藝術家,但回到4個世紀前的歐洲,他可是個相當受矚目的人物。豐塔那的藝術成就上承16世紀風潮,下啟17世紀流行,對羅馬城市景觀的影響絕對不下於當時任何一位藝術家。有著方尖碑的聖彼得廣場,即為其一生中最成功的代表作。
豐塔那在1543年生於今日瑞士境內,學習經歷跟許多當代藝術家一樣,將羅馬視為必經的留學之地。原為石匠出身的他, 在羅馬迅速累積實務經驗,並撥空考察古代遺跡,努力學習幾何學、建築學,這些經驗對他的未來發展都有莫大助益。大概在1577年,也就是豐塔那34歲那年,認識了樞機主教菲利伽‧佩瑞蒂(Felice Peretti, 1521-1590),從他手上接下了兩個工程委託:聖母大殿的新禮拜堂,以及主教個人的家族別墅蒙塔托宮,此次際遇成了豐塔那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捩點。
西元1585年,當時的教宗葛雷高里十三世(Gregor y XIII, 1502-1585)逝世,樞機主教菲利伽被選為新任教宗,名為西斯圖斯五世(Sixtus V)。自此之後,豐塔那一躍成為全羅馬城內權限最大的建築師,身兼多項工程。在此之中,又以搬移方尖碑最引起世人注意,且對於後世之影響也最為熱烈;絲毫不令人意外的,搬移方尖碑的過程都紀錄在《梵蒂岡方尖碑搬遷工程》一書中,佔去大半篇幅。最值得一提的是,豐塔那運用大量精細版畫詳實紀錄工程過程,放上比例尺與羅盤供人參考,甚至還描繪了工人的工作模樣,即便不閱讀文字,單看圖像也能大致理解他的計畫,重要性絲毫不下於文字說明。
此書提到,當西斯圖斯五世正式上任不久後,正式公開遷移方尖碑的計畫,下令召開評選負責人的會議。消息一出,歐洲各地的建築師、工程師與數學家莫不聚集在羅馬,以口頭或模型展演的方式,向審查委員解釋自己的構思,每個人都希望能接下這項千餘年來,都未曾有人得以執行的偉大工程。豐塔納本人也是當年的競爭者之一。
在名為〈遷移梵蒂岡方尖碑的方法〉的章節中,第一張版畫便是在向讀者解釋來自全歐洲的眾多構思(見本書圖1-2)。計畫中要遷移的梵蒂岡方尖碑位於畫面最中間的顯眼位置,背後建築物為舊聖彼得大教堂的南側附屬空間。方尖碑的造型維持了自古羅馬時代以來的樣貌,頂端放置一顆金屬圓球,當代傳聞相信裡面裝著凱撒的骨灰。地面上有七組人員操作著各自器械,有人希望利用巨大繩索將方尖碑抬起來,有人則是計畫利用槓桿原理,也有人打算將方尖碑傾斜放置在木架上加以搬動,但這些想法無一受到採用。僅有遠離地面、兩個小天使背著的器械獲得青睞,這正是豐塔那提出的設計。
評選會議結束後不久,西斯圖斯五世授予豐塔那一份特許狀,有權徵收糧食、馬匹,要求相關人員給予適當協助,而且可在一定補償下,徵收工程所需的房舍地產。豐塔那也不負教宗所望,快速徵調重要物資、拓寬工程用地、組裝必要設備,在隔年四月就已準備好相關事宜,轟動當代歐洲的大工程於焉開始。
工程執行當天,通往施工地點的道路被嚴格封鎖,群眾只能站在封鎖線外觀望這難得一見的表演,而且不能發出巨大聲響。工程開始前,教宗先為工作人員祝禱,結束之後豐塔那才前往指揮位置。確認一切準備就緒,高亢的喇叭聲隨之響起, 向在場工作人員傳遞啟動訊號。頓時,數百位工作人員一同在方尖碑周圍,執行一連串複雜而又危險的工作。
根據豐塔那本人的說法,遷移方尖碑的工程技術早已失傳,因此只能自行重新設計。他的構思說來簡單:先將方尖碑水平放至地面,牽引到新位置後,再豎立起來。為了達到這項目的,他創造出名為「卡斯泰羅」的巨大器械。其基本造型是由數條巨木組合而成的巨大支柱,架設在方尖碑左右兩側,再用其他木條縱橫組織以強化穩定性,木材上裝設不同造型的滑輪用以牽引繩索。至於方尖碑,先在外側包裹一層麻布,再加上數圈安裝滑輪的金屬製方框。串聯各滑輪的繩索最後再由馬匹或工人拉動,還有大量工作人員在不同地方監看,確保所有環節的力量相互配合,不會造成方尖碑過度傾斜(見本書圖1-3、1-4、1-5、1-6)。
終於將方尖碑抬起來後,最危險的階段其實是將之緩緩放置地面。所有人都必須聽從喇叭聲發出的信號,一起出力或停止動作,避免任何無法挽回的情況發生。當有任何異狀產生,例如木材出現過大的擠壓聲,也會停下來檢查。方尖碑的頂端朝東準備放置在一個木製平台上,下方還有數條圓木材方便日後拖引。當方尖碑順利躺平後,整個工程才總算暫時度過一大難關。
(…中略…)
將方尖碑立起來的過程再次吸引大批民眾在封鎖線外觀望,有人甚至願意出錢購買觀賞位置。從遠方前來晉見教宗的法國大使,經過廣場時也忍不住觀看了好一陣子。(見本書圖1-11)
豎立工程持續了一整天,終於將方尖碑安穩放置在新基座上。看到如此浩大的工程順利畫下句點,頓時間成了全羅馬的大事。根據豐塔納的說法,他們擊發大砲慶祝工程結束,在場民眾拍手叫好、不停向豐塔那歡呼。正在處理政務的教宗西斯圖斯五世聽到消息,也從遠處急忙趕來觀看。比古羅馬帝國還要年邁的梵蒂岡方尖碑終於離開偏僻角落,放置在一座偉大教堂的正前方,雄偉姿態引人忍不住多看了好幾眼。從此刻起,豐塔那的名聲迅速向外傳播,他完成了在此之前,許多建築師與教宗都曾想過,但都未能實現的夢想。
工程結束後,教宗施行了方尖碑的「淨化儀式」。儀式隊伍先從教堂舉行彌撒後,再遊行至方尖碑底下,不斷地灑聖水與焚香,最後在其頂端放置「山丘支撐星辰」的雕像,宣布此座方尖碑昇華為羅馬城內的朝聖物,鼓勵眾人前來參拜。一個嶄新的朝聖地點,就在豐塔那與教宗的努力下宣告完工。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14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