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遍臺北城,讀一回臺北故事。--《遍路臺北》

2018/12/12  
  
本站分類:創作

走一遍臺北城,讀一回臺北故事。--《遍路臺北》

◇由身兼詩人、學者、教師多重身分的顧蕙倩領路,走一遍臺北城,讀一回臺北故事~
◇小熊老師(林德俊)專序推薦

日本有句古話「遍路即人生」,作者一遍遍走過自己生長、生活的臺北,以城市旅人的眼睛與充滿詩意的筆鋒,為讀者述說這座城市獨特的生命情調。全書分「遍路城市」、「城市構圖學」、「預告城市」三輯。第一輯「遍路城市」收錄臺北城的生活。每當一一走過,一如遍路,嘗遍人生滋味;第二輯「城市構圖學」收錄作者所觀看的臺北。藉著旁觀者的角度,構築臺北城的生活圖像;第三輯「預告城市」收錄從他城觀看的臺北,或成為臺北的借鏡,或預告下一個老臺北的消逝與新臺北的誕生。

「在她溫暖而真誠的文字裡,詩意曖曖內含光,我們進入作家的生命地圖、生活地景,聽她娓娓道來,關於她和她的親人,以及熟悉的朋友和陌生的路人,我們跟隨她的牽引,細膩地感受日常,一遍、兩遍……深深凝視而不時回望,終至尋得力量。」──小熊老師,〈城市私地圖,隱藏版的風景〉

立即訂購《遍路臺北》

 

內容試閱

〈遍路〉

喜歡聽爸爸說的一句話就是:走囉,我們去城裡看電影吃豆花。
小時候家裡鄰近華中橋,橋這邊住著萬華果菜市場,橋那邊住著永和豆漿,進城其實就是到離家不遠的中華商場附近吃吃玩玩,但是爸爸總是喜歡逗著我們說進城囉進城囉。一聽到進城, 樸素的媽媽會多花點時間裝扮自己,我和弟弟則是拚命想著點心世界的鹹豆腦、酸辣湯和鍋貼。跳上公車其實很快就到了,但是坐上公車後的小小鼻子就一直緊緊貼著窗玻璃。
城裡和城外的區分是什麼,並沒有城呀,我說。
問爸爸他說當然不一樣囉, 爸爸說有景福門、南門、北門這總算呀,我們家住在這些城門外,在以前居住的觀念裡,我們這些城外的居民就是和城裡居民的生活形態大不相同。可是我說爸爸,現在我們居住的形態和城裡哪有什麼不同呢?而且這些城門,一個個孤零零的懸在十字路口圓環間,再也沒有城牆區隔,其實就只是觀光用的門面。
爸爸還是堅持說帶我們進城去玩。過年到迪化街辦年貨是進城,鞋子穿壞了到生生皮鞋買一雙好鞋是進城,陪媽媽到遠東百貨買衣是進城,陪外公去隆記菜飯吃上海菜是進城。我喜歡進城,即使根本沒有一座城,心裡還是覺得城外的我們是去城裡的劉姥姥。
日本有句古話「遍路即人生」,走在一千二百公里的這條路上,不僅走訪千年歷史,也能對人生有另一番領悟。花蓮吉安鄉慶修院有個另類遍路,那是為了安慰移民此地的日本人,無法回鄉完成修行的心願,便將四國八十八間寺廟的石像集中於此。既然遍路即人生,不必一千二百公里路,原來心底的路也可以如此安排得宜。
我在香港機場也走了一趟遍路。近百個登機門,每個登機門的電子看板都標示著世界各地的地名,米蘭、巴黎、大阪、約翰尼斯堡、阿姆斯特丹……趁飛機還沒起飛前,我一一走過世界各地。
沒有真的城呀,你還沒有飛去,怎算是旅行呢?我的朋友說。可這樣不必離開地球表面,不必缺氧狀態極度失溫下即有的溫暖風景,依然是我最自然不過的遍路人生。

-------------- -------------- --------------
〈你淺淺的願望〉

你總是喜歡看一些勵志的格言。
尤其是貼在大片大片落地玻璃上的演講海報。每個充滿勵志氣味的演講者都會取一個響亮的題目,你說,這些題目如果回到寫作文的青春年代,就是那種會被老師畫上紅色圈圈的名言佳句。
每次在課堂上聽到老師大聲念出自己的佳句名言時,總覺得又為自己的成功人生畫出更清晰的藍圖。深吸一口氣,你走上講臺接起自己的作文,那種抬頭挺胸不可一世的滋味,今天想起,你說,似乎離自己已好遙遠。
當你走在熱鬧的人行道上,總還是會忍不住停下來,欣賞這些海報。即使你根本不會去聽這些成功名人的演講。
在捷運上,我們並肩坐著,一路擁擠的車廂突然空出了許多位置,到達這個大站的人們總是朝同一方向努力推進。此時也走進一些人潮,車廂依然安靜。你習慣利用通勤時間閱覽當日重要新聞,我習慣瀏覽人群,車廂的位置漸漸所剩無幾了。
這時我看見約莫是一家四口上了車,剛好我的身邊有兩個位置,爸爸媽媽就自然而然地坐了下來。一兒一女各自一手抓起了拉環。哥哥一手拿出手機開始低頭瀏覽,妹妹開始東看西看。
「爸,暑假作業老師要我們寫:你的願望,那你的願望是什麼呀?」
「喔……就坐捷運坐到位子呀。」
噗,我差點笑出聲音來。眼角偷瞄瞄你,你好像沒有聽見似的依然專心瀏覽當日財經快訊。
「蛤,你的願望怎麼這麼淺呀!」妹妹的表情其實很詭異,有點瞧不起老爸又有點覺得眼前這人很有創意的崇拜模樣。
「是淺淺呵,可是,你看我的願望已經達成啦!」老爸流露出驕傲的表情,這和出現在電視媒體上一張張的成功自信的神情其實很像。
旁邊的哥哥繼續低頭看手機。這時車子到了站,一家人陸續起身準備下車,這時哥哥趁爸爸起身離開時迅速地坐了一下位置。
一種驕傲神情瞬間流露。原來驕傲也可以這麼可愛。
車廂開始走進了地面以上的陽光。天空的雲貼在窗玻璃上和車內的風景相互輝映。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美好,一切卻又是那麼的瞬間即逝。
我完全不記得孩子時期的願望是什麼,想問問隔壁的你。你依然低頭看著手中的訊息,眼鏡的投影上有一排一排密密麻麻的數字。

-------------- -------------- --------------
〈按下暫停,回到阿罩霧〉

聽說,這裡有百分之七十的綠地,人們居住的面積只占百分之三十;聽說,這裡在九二一地震時,因為部分區域涵蓋引發地震的車籠埔斷層,災情嚴重,整個地都翻了起來,地震過後,許多人遷出了這個充滿傷痕的家園。
這裡是「霧峰」,舊名「阿罩霧」,一說為出自平埔族貓羅社所居之地的原住民族阿罩霧社;另一說,則為此地經常雲霧繚繞,因而得名。霧峰最有影響力的氏族屬林家,與臺灣近代史的變遷密不可分。而我來到這裡,恰巧為一個姓林的朋友,不過據他說,他和林獻堂關係很遠。
那天我去他居住的蘭生社區, 拜訪他與妻子回故鄉開的一間微型藝文空間,店內有他們精心研發的咖啡,也有給新書和二手書短暫停留的書房。書在這裡看起來並不急於離開,一派淡定的模樣,彷彿堅信總會遇見讀懂自己的人;這裡的主人也不急著營造一個屬於自己風格的咖啡書房,而是標榜著藝術家居住的社區文化。
我看著他和妻子靜靜在吧臺後面聽我們念詩唱歌,突然體會到身為咖啡書房主人、霧峰子弟兩種極其微妙的心情。
畢竟,主人曾經離開故鄉霧峰,而霧峰也曾因地震而瞬間失去人與土地的信任。如今,咖啡書房的主人少小離家老大回,落了葉、結了果,也歸了根,思考著如何讓更多人走進霧峰,或是藉「閱讀社區」,發掘更多屬於在地的故事,重新找回這片土地的溫度。
當咖啡書房舉辦藝文活動時,大大的落地窗便往兩邊開起, 咖啡書房頓時成了一本好大的書,所有路過的人都可以隨意進去閱讀:有些是隔壁鄰居經過時探頭發現好節目,便坐了下來;有些是樓下叫樓上,相招傳話……偌大的書本裡加入了有聲音的眉批,整本書隨處都夾著親切的在地書籤。
而到了二樓,有靠窗的桌子,窗邊懸掛主人的寫作軌跡。拿一本書架上的書,找個角落,便能安靜地與自己對話。
咖啡書房如此優雅從容地坐落在安靜的街巷裡,四周伴隨許多新建的住屋,人們不再為過去的傷痕疼痛,我在這裡感受到霧峰的再生力量。而我那與林獻堂有遠房親戚關係的朋友,不僅帶著美麗的妻子回鄉,更決心以自己的文學養分,在這片土地上低調奢華地開著文藝復興的花。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1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