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作協專欄】高蓓明:在其故鄉重新審視馬克思

2018/10/5  
  
本站分類:其他

【歐華作協專欄】高蓓明:在其故鄉重新審視馬克思

       在德國,馬克思仍然被認為是偉大的思想家,在他500周年誕辰的時候,他的家鄉特裏爾為他舉辦了三個展覽,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對馬克思這個人這麼廣泛地討論過。

       馬克思寫下過《資本論》----對於金錢他從來不知道如何使用。如果他手中有了些錢,他馬上就會去買香檳酒或者其他的奢侈東西。如果手頭緊了,他的夫人燕妮就會去當鋪換錢。”她總是不斷地把家裏的銀器往那裏拿,生活總是那樣或上或下“城市博物館Simeon-stift的負責人Elisabeth Duehr 這樣說。”當馬克思在倫敦的時候,他們還要窮,他甚至無法離開家門一步,因為,他把拐杖也當掉了“

 

       ”我們試著從他那個時代出發,盡可能地還原一個真實的馬克思,而且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而不是一個神。“

 

       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巨人馬克思:德國Rheinland-Pfaelz州的展覽《卡爾馬克思1818-1883,生活,工作,時代》在二個展館展出,以慶祝馬克思200周年誕辰。馬克思出生於特裏爾,是個哲學家,”我們從源頭出發,試著去發掘那個時代的馬克思,盡可能地靠近真相,並且是作為普通人的層次來觀察“在展覽開幕儀式上負責人這樣發言道。

       目的只有一個,與一個哲學家的身份相分離。”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卻被包上了外衣。人們要麼讚揚他,要麼貶低他,但是真正瞭解他生活的人,並不多。“ 

       在他住過的房子裏,人們看到了卡爾馬克思的生活場景:他在特裏爾生活到17歲,隨後走入了外面的世界。從波恩、科隆、巴黎、布魯塞爾、直到倫敦。個性伴隨著歷史,那些有關的油畫、文獻、和信件將”生活、地點、時代變成觸手可摸的東西“Duehr女士說。”貧困一直伴隨著馬克思“

       走進歷史----是這個展覽的特點。為了佈置這個展覽共投入了510萬歐元,徵求了各地的展品,這些東西還從來沒有被展出過:400件展品來自11個國家110個借出者。最著名的借出者有倫敦的維克多利亞博物館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聖彼得堡的冬宮和巴黎的敖德薩博物館。

       用斬新的眼光重看馬克思----這個也是Rheinland-Pfaelz州博物館的願望。大知識份子馬克思的作品處於展覽的焦點。在基於最新的研究基礎上,人們去尋找一個”沒有被歪曲的馬克思“,展覽的組織者學術研究者Beatrix Bouvier這麼說。這個展覽從已經過期了的歷史看法出發,用沒有被歪曲的,後來的教義去代替,研究這個大思想家。

       比如在一個房間,人們看到一張讀書的椅子,就像英國圖書館裏的沙發椅子那樣。”他坐在那裏讀書,就像被著了魔似的。“另一個博物館負責人Marcus Reuter說。參觀者可以看到四周的牆上都印上了圖書架,裏面放著數百本的書,從印度學到奴隸史,到人體學,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範疇。 

       這裏還可以讀到馬克思的手稿:比如,他用做備忘記錄的小本本,裏面記錄了他許多的主意,思緒、靈感,它們被用在《資本論》裏;或者他的一些私人的書信,第一次被拿出來展出,上面有他的批註。這些展品是從阿姆斯特丹的國際社會歷史研究院裏借來的。最有價值的展品包括他的博士證書、247種國際版本、59種不同語言的《共產黨宣言》。

       參觀者還能觸摸到馬克思本人,同房間等身高度的藝術裝置----馬克思機器----對於許多人無法理解的《資本論》和圖畫運行在流水線上,可以當場被翻譯出來。(???)在那個城市博物館Simeon-stift有一幅鉛筆畫也是第一次被展出,上面畫的是青年時代的馬克思。這是件私人收藏品,“是全世界範圍內最早的馬克思畫像。”Duehr女士說。

       在慶祝這一大事件的同時,還有二個陪展供參觀,大教堂博物館裏藝術性地展出當時人的”生活、價值觀和工作“,還有《馬克思故居》,那是他出生的房子,展出一個主題”從特裏爾走向全世界:卡爾馬克思,他的思想和他至今的影響“這個有爭議的大思想家,從過去到現在,我們都能在這裏找到痕跡。在”馬克思年“裏,一共有600個活動要舉行,從音樂會到藝術品到討論會。中國政府送了一個馬克思的銅像,引起過一陣不小的旋風,還有我在萊茵小鎮旅行的時候,得到過一張節目單,那是有人排演了一出戲《馬克思的晚宴》,演出從9月15日起至10月21日止。

       德國總統Steinmeier說過:”馬克思是一位哲學家和革命家,他是德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不管有多少人反對這個說法,但是仍然動搖不了他的地位。許多人對他的評論是僵硬的,他的思想在他的時代是偉大的,他的理想是要克服貧困和不公,擺脫受人擺佈的狀況, 從獨裁的政權手中解放出來“德國總統Steinmeier還認為,馬克思的作品被通過狂熱的人文主義用於實踐。當然,他的作品同他的影響是無法分開的,”我們德國人既不要高舉卡爾馬克思,也不要將他打入冷宮。我們不必害怕馬克思,我們還要為他建造一尊金像“

 

       這裏說一下這出戲《馬克思的晚宴》: 

       這出戲由著名的猶太人導演Joshua Sobol執導,(注意哦,馬克思也是個猶太人)。特裏爾的劇場聘請他為2018年馬克思200年誕辰製作一出關於馬克思的話劇,戲裏應該強調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意義。觀眾們會在這出戲中,在一次虛構的”革命者晚宴“中,成為歷史見證人和參與者。

       這種晚宴,在19世紀中葉很流行,它是一種政治性質的示威。起因於1848年法國國王在巴黎大革命之後禁止人們政治性集會和討論。為了這一禁止,法國公民想出了一個對策,他們通過奔赴晚宴,去餐廳聚會,邊吃飯邊聊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唱一些革命歌曲,也包括政治辯論。

       在一場虛構的晚宴中,發生了激烈的爭辯,針對的是卡爾馬克思的哲學,和他對今日世界的影響。這就是《馬克思的晚宴》的主題。

       藝術家就是藝術家,不同凡響。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91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