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何邦立:何宜武、何宜慈父叔身影就是最好的教育典範
何邦立的父親及叔叔,何宜武、何宜慈倆兄弟,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推手。國共內戰之後,國府播遷撤退來台,當時台灣滿目瘡痍,國際間都不看好,蔣介石空有滿手黃金而無用武之地,是何宜武先生在東南亞各地奔走,籌措引進僑資、投資建設台灣,何宜慈先生則在這樣的基礎之下,與徐賢修先生創辦了新竹科學園區,為台灣產業升級做了最大的貢獻,是海峽對峙,台灣以小搏大的經濟支柱;而從小在家庭耳濡目染之下,也養成犧牲奉獻精神的何邦立,則選擇了航空醫學這條路。誠如何老師所述,航空醫學是為國家而存在,與個人關係較小,而老師因為自身興趣考取的飛行執照,以及飛航事故調查的經驗,又在十數年後為他研究空軍戰史打下基礎,可說是無巧不成書。今天的作家專訪,就請何邦立老師為我們講述,當年台灣那個物力維艱的時代,何家賢昆仲所做的努力,以及何老師本身的航空醫學生涯。
母舅是啟蒙教育關鍵人物
戰後的台灣可沒有什麼周休二日制,身為公務人員的何宜武更是孜孜矻矻。何老師回憶,小時候很難得看見父親的身影,「那個時候禮拜六還要全天上班,他可能連禮拜天都還在忙公務,很少晚上一起回來吃晚飯,都是我們睡覺了他才回來。」因此何家三位小兄妹的教養就由母親與舅舅一肩扛起。這個情況直到何宜武先生從僑務委員會退休,年過六十後才開始改變。「我學成回國,結婚,生女,都與雙親同住,直到有了二女兒後,才搬到空軍總醫院的職務官舍,但週休二日,一定會回到內湖父親住處,三代同堂,共享天倫,父親借含飴弄孫之便,對兩個小孫女施教。」何老師笑說,很多父親的「獨門秘技」,他還是從自己小孩的身上學到的,「我覺得孩子受到老人家的言教和身教影響比我還多,兩位孫女是真正得到他的真傳。諸如他帶孫女逛書店,從小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平時告訴孫女待人接物之道,跟人握手一定要有力,兩隻眼睛一定要注視對方的眼睛,這是最基本的禮儀。他告訴孩子要待人以誠,事實上(這些禮數)都不是他嘴巴上講,(是來自)他自己的表現,曉得怎樣尊重人家,所以很多(父親做人處世的觀念)我從小孩那裡反饋學到。小孩自己寫(文章回憶)爺爺的時候(提到),有時候全家到外面吃小館,點菜時他會問小孩想吃什麼,他很尊重小孩,不會說大人點菜小孩就吃什麼,他一定會先問。」我們家是隔代施教。【編注:何宜武的長孫女何之元,就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VMI畢業的第一位女生,於1999年,改寫了該校160年的校史。】
不過老師也提到父親對他人生觀的影響,「他告訴我做事『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時間到了,該有的自然就會有,無須強求。他一向強調的就是『服務的人生觀』,條件越好的,越應該服務更多的人群。」父親的教導,都是身體力行,而不是講講而已,「他服務社會,工作到九十歲,直到人生最後的一年,才完全退休。」身教重於言教,何宜武先生用自己,為後輩樹立了最好的典範。
對台灣的經濟貢獻鮮為人知
一般人對何宜武先生的認識,多半為長期在國民大會服務的政績,對他在華僑經濟超過半世紀的貢獻,卻幾乎一無所知。「他前面書記長做了六年,又做了十年秘書長,國民大會服務總共十八年,貢獻非常大。但是我們家人不這樣看,因為只有我們自己家人才曉得,他是一個經濟學家,他在大陸的時候就已經有15年左右,很好的財經歷練。所以來台灣的時候,就做華僑經濟金融這一塊,時間長達半世紀,而國民大會的服務只是他的兼職。」
●何宜武先生
何宜武先生服務僑委會24年,離職後,適逢台灣退出聯合國,人心惶惶,於是政府靠著他的人脈關係,向全球華僑籌募資金,創立世華商業銀行,把海外的華僑團結起來,以示支持台灣政府。世華商業銀行,從籌備、成立、到運作,前後28年,他半世紀服務華僑經濟,是他的最愛。何邦立先生說,由於父親在家裡從來不談自己的事情,在父親過世十年,作子女的想為他一生的事蹟,作一整理,才挖掘出台灣經濟發展史上,被忽略的一環。「因為我覺得他在華僑經濟方面的貢獻,應該要讓國人曉得──我深入了解後才曉得,很有趣的一段歷史。國共內戰後期,美國國務院不支持蔣介石,同時發表了中美關係白皮書,國府初退台灣,風雨飄搖,雖然把大陸的黃金全帶過來──《筧橋精神》裡面本來收錄一篇(關於空軍黃金運台的文章),後因跟抗戰沒有關係而剔除。」
國共內戰後,中國境內黃金,以及境外銀行的存款全都轉到台灣來,然而由於國際間不看好當時的國府情勢,根本沒人敢跟台灣有商業往來;戰時台灣被美軍轟炸,導致戰後經濟蕭條、滿目瘡痍,又要容納從中國過來的兩百萬軍民,這時穩定情勢靠的是兩個人,一位是任顯群,時任省財政廳長,愛國獎卷與統一發票的創始人,另一個就是何宜武。然而父親的事蹟,何老師也是開始研究華僑經濟之後才明白,「在台灣大家都曉得,從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立後,台灣的經濟才開始慢慢成長起飛。但是高雄加工出口區是1966年左右成立運作,在此之前,還有一個15年美援的時代,那15年台灣一共接受14.8億的美援,而(這15年)我們的財政赤字是11億美金,所以幾乎是美援把我們的財政赤字抵銷掉了。後來為什麼美援停了?他(美國)覺得台灣經濟已逐步的轉型,應該要自立了;這15年的期間,就是何宜武引進東南亞僑資,建設台灣,使台灣從日據時期的農業經濟,逐步轉型為民生工業,輕工業。」
從辛亥革命建國到抗日戰爭,華僑對祖國都扮演著關鍵性的經濟支援角色。當年援華以東南亞華僑為主,最著名的就是橡膠大王陳嘉庚,他是抗戰期間國府最大的經濟支柱,戰後則轉而支持共產黨,「他當時覺得重慶政府比較貪腐,轉而支持延安中共新政權。1949新中國成立,陳嘉庚回歸祖國,在北京定居,他與毛澤東的蜜月期,只維持了一年,他發覺被共產黨騙了,他人生最後的十二年在中國,他不讓自己的家人回國,也不同意家人回國照顧他。中間他想回新加坡,共產黨也不敢縱虎歸山,放他出來。當初他支持共產黨,中美關係白皮書(發表)的時候他對美國都施壓力,他敢講話,毛澤東所有人都敢鬥,就是不敢鬥他,因為怕失去海外兩三千萬的的僑心。」
由於共產黨三反、五反、反商、反小企業、反資本家。而海外華僑都是做小生意起家的,自然僑心就傾向台灣。何宜武先生在民國42年成立華僑聯合救國總會,整合海外華僑,接著就開始開全球華僑經濟會議,有計畫的引進僑資。「有了僑資,你想想看當時民國47年823砲戰、48年87水災,台灣農業經濟靠的是蔗糖、香蕉、大米、樟腦、茶葉(自然受到重創)。這樣的大環境,怎麼一下子就站得起來?靠的全是華僑的資金引進、其中何宜武先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第一屆亞洲華商金融聯誼會議
二戰之後,許多殖民地獨立,由於華僑的經濟力量主宰著這些新興國家,當地居民於是排華;何宜武先生本身是經濟學家,他了解這股力量,這點從陳嘉庚支助國府抗日,就可看出其影響力。「所以何宜武的足跡,走遍了東南亞各國,跟華僑建立起非常好的人際關係。他的誠以待人,直到他離開政府機構,華僑對他仍是有口皆碑,這種革命情感,患難見真情,因為他們走過共同的一段艱辛歲月。」何邦立老師說,當時台灣的加工出口區內有百分之六十是僑資企業,美援的那15年期間,是僑資企業不斷進來,隨後外資跟進,台灣才慢慢成長茁壯。「台灣這段艱辛的發展歲月,沒有一個經濟學家,也沒有一個歷史學家提及,是我自己曉得父親做了半世紀的華僑經濟,深入探討後,才曉得這麼大的一塊領域,居然無人著墨。」老師也強調,他的著作《何宜武與華僑經濟》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來更多學者專家,留意這段空白,「我既不是歷史學家,更不是經濟學家,但是我想本書問世後,對他們應該有很大的刺激。真正說要做台灣史,做本土的東西,該做的都沒有做,一切泛政治化,這個就很遺憾了。」
推動台灣產業轉型
若說何宜武先生奠定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富裕社會,那何宜慈先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讓台灣更進一步提升的重要推手。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的經濟條件與工資都開始起飛,當時蔣經國先生意識到勞力密集型產業,無法再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競爭,於是便開始規畫轉型,「何宜慈就是新竹科學園區的創辦人,他和徐賢修兩人創辦了新竹科學園區。那時候台灣還是加工出口區的時代,蔣經國曉得台灣的經濟發展,加工出口區已經面臨瓶頸,因為我們工資上去了,人家也開始起步,所以假如我們不轉型,就沒辦法競爭了。」
●何宜慈先生
何氏兩兄弟的經歷,等於是寫下台灣戰後60年的經濟發展史,不過因為他們都非常低調,所以知道的人很少。「他們都很低調,都非常低調。何宜慈生前,我跟他講你做了這麼多的事情,應該要留一個紀錄。自己寫他不願意,我說最快的方式是口述歷史,他也不肯。他不願意講是因為李國鼎先生為國家做了很多事情,假如要講就等於在跟人家搶功勞,那樣不好。所以在他走後,我替他出版紀念文集,那時候國科會、新竹科學園區、還有資策會三個單位,都提供了一些原始的資料,我自己花了一年的功夫整理編輯。這本何宜慈先生紀念集,真正紀錄了台灣科技發展的歷史,頗具參考價值。」何老師也說,對父親叔父那代的人來說,他們度過艱辛的抗日戰爭,國破家殘的歲月,看到民不聊生的慘境,如何讓整個中華民族復興,國富民安就是他們的心願。因此何宜慈先生才會從台灣退休後,又去協助北京中關村與廈門火炬計畫的發展。「因為在他們那一代,看到的就是國家民族,只希望老百姓能夠生活更好,國家能夠強盛,沒有黨派,沒有意識形態,不然他在美國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何必到處奔波(這麼辛苦)。」
不貪戀權位,加速台灣民主化
何宜武先生為人淡泊,自己做過的事從不在家裡提起,因此當小編想知道何宜武先生對於自己生平事蹟最驕傲的事情是哪件時,何老師直接說沒有。可能是看小編太失望了,他想一想,然後繼續闡述,「從側面角度,我們家開玩笑的時候就講,何家一向都是先生管大事,太太管小事,可是家裡面從來沒有發生過大事,所謂的大事就是像選總統等。」當時台灣跟美國一樣選總統是代議制。由國民大會選出總統,而父親曾任國大代表,參與主持三屆總統大選的選務工作,這在國民大會的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父親從(國民黨)書記長升任(國民大會)秘書長時,這在一般人是求之不得的,甚至鑽破頭來爭取。當時經國先生請李煥到家裡來提這件事,遭父親婉拒,父親說他不能夠接秘書長,由於書記長是黨務工作,兼職無所謂,但秘書長是公職,而他對海外華僑(早有承諾),不能背信。」這個對海外華僑的承諾,就要再講回退出聯合國時,何宜武前往海外各地,向僑領籌資募款,籌設世華商業銀行。「當時華僑就曾跟他講,要他負責世華銀行,才願意參與(投資)。因為父親作人誠懇、做事負責,華僑信得過。那時就有人說,不要到時候你又跑去做官了,他有承諾在先,所以不肯接國大秘書長一職。」由於世華銀行成立的時候,國內17家銀行與海外華僑各佔一半股權,何宜武是以台灣銀行股東身分代表官方參與,「當時經國先生說,代表台灣銀行的身分亦屬公職,與國大秘書長之間沒有衝突。」這番話就是顧及何宜武對華僑的承諾,「所以何宜武他一生重承諾,知所進退取捨 ,誠然富貴不能淫。」
●何宜武先生於世華銀行退休
何宜武先生的急流勇退,也間接促成了台灣民主化。當時由於大陸淪陷,國民大會代表無法改選,「萬年國代」、「老賊」的罵名不絕於耳,何宜武先生自行辭職,剛好也帶動了國會換新血的風潮。這是李登輝連任選次屆總統時,何宜武事先就表達了待選舉結束後退休。選舉過後,李登輝仍期望他續任國民大會秘書長,還派專人來說服他。他講得很誠懇,國民大會六年才開一次大會,人事必須要新陳代謝,負責人至少要三年才能進入狀況,發揮功能。他擔任過六年的書記長,幾乎每一個代表都叫得出名字,也能夠協助處理代表的需求,十年的秘書長,該功成身退了。但李登輝還是不肯放他走,他就請病假到美國去不肯回來以明志,同時雙管齊下,辭掉國民大會代表的身分,自然就不能做秘書長了。李登輝說秘書長是管理者,即使沒有國大身分,你一樣可以做秘書長。何氏強調秘書長假如不能做主席團的主席,這個秘書長是空的,即沒有號召力,也沒有影響力。」何宜武先生辭掉國民大會代表,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是一件非常傻的事情,「他辭掉國民大會代表,表示他前面做了44年的國民大會代表的資格沒有了,一毛退休金也拿不到。如果是報退就可領一筆退休金養老,畢竟他們是合法選出來的,自願退起碼生活不成問題。但父親為了配合國策,自己先辭,一毛錢不拿的走人;這樣當然會影響到其他代表的動向,也不好意思再反對退職,後來老代表就整個退了下來。」在何邦立老師的眼裡,父親就是這麼一個天下為公的典範。「我覺得他非常了不起,心中只有國家利益,什麼事該做就做,那個時候他犧牲這麼大,也沒先徵求媽媽的意見(師母插口說,因為這是何家大事,引起全場大笑),該做就做,該走就走,從不戀棧。」為此,孔德成先生特別題字「 日暮酒醒人散後一天風雨下西樓 」,以示尊崇。
●于右任與孔德成寫給何宜武先生的書法
除了本身貢獻卓絕,何宜武先生對提攜後進也是不遺餘力。「無論在國民大會,在世華銀行,他都特別培植台灣的精英,(像是)國大議長陳金讓先生,世華銀行汪國華先生等。另外對本省籍的增額國代,更是照顧。早期本省菁英的歷練不足,經過他刻意的栽培,在國民大會的黨團、全聯會、光復會、憲研會、裡都有各種不同的職務,讓他們有機會歷練,」「他要求行政院每年在行憲紀念日,到國民大會做施政報告。另外國民大會代表也必須到全省走訪,這樣才能夠掌握民意。」這是我們替他覺得驕傲的地方,凡此種種,都是何邦立老師眼中側寫的父親身影。
【小知識】黃金、國寶與民族主義
蔣介石除了黃金運台之外,另一項對文化的貢獻,便是將故宮國寶遷移來台,免於遭受日寇掠奪,與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除此之外,蔣介石還是一個民族主義者,1949年10月1日,共產黨在天安門慶祝建國慶典,空軍王叔銘原計畫在這天轟炸北京天安門,但蔣介石最終下令任務取消,他不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古城,遭戰火轟炸而受損。此外1974年中越西沙之戰,當時蔣介石沒有在台灣海峽,攔截共黨海軍前往西沙群島支援的船艦,以保衛我國海疆。中方最後取得海戰之勝利,這都是他身為一位民族主義者的最佳證明。
未完待續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讀歷史】抗戰初年筧橋空戰與空軍節
【作家專訪】何邦立:空軍的意志、靈魂與筧橋精神長存,不隨身體、飛機、炸彈湮滅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7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