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邦立 :「空軍的意志、靈魂與筧橋精神長存,不隨身體、飛機、炸彈湮滅 」

2015/8/13 上午 09:30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何邦立 :「空軍的意志、靈魂與筧橋精神長存,不隨身體、飛機、炸彈湮滅 」

今年是抗戰勝利70週年,當時犧牲的慘烈,今人實難想像。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時 ,曾誇下海口「三月亡華」,此亦絕非狂妄無知之言,只是這個預言未曾實現,背後的原因後人卻不曾細究。1937年抗戰初始,日本已發展出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長程轟炸機,計畫在一週內,消滅我東南剛萌芽的空中武力,以取得中國戰場的制空權。當時中國才歷經軍閥割據、北伐、剿共等一連串戰亂,國家無暇發展航空工業,更無能力製造飛機。空軍成軍不及五載,就在這樣艱困的處境下,一群平均不到23歲的年輕人,憑著滿腔熱血,有我無敵,捨生救國的的愛國情操,用弱小的空中武力,擋住了日本強大的空中攻擊,不僅粉碎日本軍閥的迷夢,也為二次大戰同盟國打下了後來勝利的契機。8月14日是空軍節,作家生活誌特別為您專訪空軍戰史專家何邦立,深入詳談在物力維艱的情況下,中國空軍是如何以小搏大,樹立典範與永不磨滅的筧橋軍魂。 

被誤解的筧橋空戰史

何邦立老師的經歷非常奇妙,他並不是歷史學科班專業出身,而是一位空軍軍醫,專精於航空醫學的航空醫官。據他的說法,航空醫學和潛水醫學一樣,皆屬於軍陣醫學,是維護國家戰力之所需,它不同於一般醫療後勤作業;航空醫官是站在第一線,直接照顧飛行員的身心狀況,協助他們應對各種危機與挑戰。引導老師從航空醫學專業,走向空軍軍史研究的轉捩點,則是發生在十年前的美國洛杉磯。

「2005年8月上旬,我看見世界日報刊載的訊息,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座談會,四位主講人之一的空軍張光明將軍,是我認識的空軍前輩,所以就去參加這項活動。」何老師回憶,那時候張老將軍已經九十幾歲了,但記憶力卻非常驚人,「大老遠他看到我就叫出我的名字,而我跟他過去只見過三次面,一直不知道他是抗日空戰的大英雄。」

在講述或回憶有關抗戰的事蹟時,大多數人都是講勝利光榮的一面,然而在那場演講中,張老將軍卻與眾不同;不提曾如何英勇的擊落日機四架的往事,講的是他挨打跳傘的故事,至今仍印象深刻,令人震撼。「事後張將軍告訴何老師,他參與親歷了空軍抗日各重大戰役 ,但與空軍出版的戰史紀錄有相當的差距。」就是這段話,引起何老師的興趣,使他走入研究空軍抗戰戰史的契機。「因為我是作航空醫學的,有四十年航空事故調查和預防的專業與經驗;我將這個專長背景,跨領域的應用在抗日空戰史的考證上,這就是我從航空醫學,走入空軍抗日戰史研究的原因。」

回憶到這裡,何邦立老師再三強調,他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遇上筧橋、南京、武漢、重慶抗日空戰的真正歷史見證人,「這不是一般人翻翻典故、文章就能夠做的,做考證校勘要有很專業的背景,我也很幸運在十年前碰到張光明老將軍,他一直跟我講,筧橋的精神一直沒有人能很完整的表達出來,很多資料並不很正確,他希望戰史能夠還原真相。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是我十年磨 一劍,寫筧橋精神這本書的動機。整整花了十年的功夫,真正了解第一年抗日空戰是怎麼打的。」 

抵抗了戰爭史上的第一次越洋轟炸

筧橋之所以偉大,並不單只是因為有志青年拋頭顱灑熱血,不計一切為自己的國家犧牲奉 獻,它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徵,「日本來炸筧橋航校的時候,所用的96陸上攻擊機,當時是從台灣起飛,越洋飛行過來炸的。當時三菱重工業提早發展出來的96陸攻機,原是為了要發動太平洋戰爭而研發。這個轟炸機可以搭載五個人,滯空24小時,航距四千公里,這(轟炸筧橋航校)是世界空戰史上第一次的越洋轟炸。」而四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南太平洋戰爭,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一路掃蕩,殲滅了美、英、荷、法等國的空軍,各只用了一個禮拜,「這反映一件事實, 我們早四年,中國空軍的戰力可以說是非常薄弱,又沒有航空工業,但是在最先的三週中,我們打掉日本96重轟炸機20架,憑的是什麼? 美歐先進的國家都不敵,我們不但能打,還打得非常漂亮,就是靠著筧橋精神。」 

「與敵人的陣地同歸於盡」

研究歷史的人常有「造化弄人」之慨,何邦立老師也不例外。研究筧橋空戰最令他感動的一 件事,是張光明將軍告訴他的,關於筧橋英魂的一個故事。民國1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陸軍成立了一個航空班,這可說是中國空軍的雛形;到了918事 變,蔣介石深感沒有空防就沒有國防,於是在隔年成立了筧橋中央航校。五年後就發生了中日空戰,換句話說,中國的空軍才剛成軍不久。「當時高志航這四大隊,俗稱皇家空軍,因為保衛南京、武漢,這是我們空中最重要的攻擊武力。中日戰爭開打後,四個月南京淪陷,就退到了武漢,這時的四大隊,被戲稱中尉大隊,因為上到大隊長,下到資深的飛行員,階級全是中尉,也反映出戰爭犧牲的慘烈。」【編注:這是很低的階級,學校一畢業是少尉,接下來就是中尉】

戰爭發生時,筧橋中央航校共為國家訓練了二至六期的飛行員,其中五、六期各兩班,一共訓練了七班的畢業生,總數約500位飛行員。在上海、南京保衛戰中,上百飛行員、近五分之一犧牲,飛機幾乎消耗殆盡。八十年前的中國,大約百分之九十的文盲,這些飛行員不論是家庭背景、學識能力都是佼佼者,國之精英,如此犧牲殞落對國家的損失可想而知,「這些年輕人面臨了國家生死存亡的處境,義無反顧,抱著捨生報國的意念,所以很多的敵機不是打下來,是撞下來的。當我們飛機受傷時,用一架小驅逐機撞一架重轟炸機,上面五六個人,什麼本都夠了,是用這種犧牲打方式。」說到這裡,何邦立老師的語氣開始變得緩慢,也越來越凝重;停頓了一下,他接著又說, 「所以這種慘烈犧牲,其精神是動天地泣鬼神的。可以這樣講,當時筧橋的精神堡壘,也不叫校訓,精神堡壘上面寫著,『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的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就是這種捨生取義、犧牲成仁的精神,不僅打散日軍一週摧毀我空軍的妄想,更給予日本海軍鹿屋、木更津兩個航空大隊嚴重的打擊,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的迷夢。

4.jpg
●筧橋英魂和他們的精神堡壘

也曾「反攻」日本本土

抗日戰爭中,除了抵抗強大的日本空中武力之作為外,筧橋空軍也曾以小搏大,對日本還以顏色。當時國府西撤武漢,抗戰面臨頹勢,甚至已有主合的聲浪出現,蔣介石為了振奮民心士氣,計畫對日本本土發動空襲。這次的空襲十分有趣,投擲的不是炸彈而是宣傳單,是謂人道遠征,用以威嚇日本本土的心理戰,執行任務的是徐煥昇和佟彥博為首的八位組員。當時中日軍力根本不成正比,這項艱鉅的任務,要穿過日軍封鎖線抵達本土上空投彈,根本是九死無生的任務,而筧橋空軍完美的完成了這個任務,兩架馬丁機組人員平安航返,此舉大大激勵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相較四年後美軍杜立德轟炸東京(珍珠港事變後五個月),戰術上是失敗的,雖然在戰略、心理上對美國人也產生了激勵作用。兩者相較,我國國力遠落後於人,而徐煥昇和佟彥博的跨海東征,更早於杜立德四年,其困難度皆數倍於後者,但計畫的周延,執行的完美,令人嘆為觀止,為弱勢空軍奇襲致勝的典範。寫下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受敵機空襲的紀錄,激發日本平民厭戰的心理,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在當時稱為「人道遠征」、或「紙彈轟炸」的作為,大大激勵了中國士氣,使中國撐過艱苦的抗戰前期,可說是筧橋精神的最大發揮。 

認清國際利害現實

研究空軍抗戰史以及何老師本身的軍職身分,也讓他認清國際間沒有永遠的朋友,自強不息 才是立國的根本,這也是他撰寫《筧橋精神》的動力之一。「這本《筧橋精神》強調的就是第一年,強調的就是一個弱勢的空軍也可以有所作為。中日戰爭一開始,美國說是保持中立,但是他賣鐵砂、礦物、棉花等戰略物資給日本,還協助封鎖東南沿海之禁運。包括早期的飛虎隊員,美國不發護照給他們,不讓他們來華助戰。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得罪日本強權。因為當時日本海陸軍的航空武力超強,所以美國根本不願意捲入戰爭的漩窩。這些背景現在的人不太了解,每一個國家,都是從他自己的利益角度來考量問題。」

中日開戰後一週,中蘇簽訂了友好條約。四個月內,中國飛機在空戰中消耗殆盡,由蘇聯源源不絕的供應飛機和人員(由於國府播遷來台後,反共抗俄政策的關係,蘇聯援華抗日的事情不再被提起)。「早期蘇聯援華助戰不是無條件的,蘇方換取了很多戰略資源,更重要的是,蘇聯為避免對德日的兩面作戰,賣給我們的飛機,在中國戰場先驗證它的性能。送到中國戰場的飛行員,六個月換一批,等於在這裡吸收作戰的經驗。」剛開始蘇聯飛行員沒有作戰經驗,根本不敢打仗,而且來的飛行員,名字都不公布,是保密的。老師認為國際之間沒有道義只有利害,而蘇聯是二戰最大的獲利者。「抗戰時,在蔣介石的領導之下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諷刺的是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對日正式宣戰,六天後日本就無條件投降。等到戰爭勝利了,另一個不平等條約強加於中國,這就是美、英、蘇三國秘密簽訂的雅爾達密約(沒有經過中國的同意)。」老師認為自立自強才是一個國家能永遠屹立不搖的根基,因此,除了還原當初空戰情形之外,傳達這個自立精神,也是《筧橋精神》成書的重要使命之一。 

歷史就是要讓真相說話

抗戰70周年,中共也頻頻有動作,除了大肆慶祝之外,也出現「中共主導抗戰」這樣的論 調,對於這種爭奪歷史解釋權的行為,何老師也有他的看法,「我想歷史講的是真相,就是讓真相事實來講話。五年前,大陸胡錦濤主席曾經講過,抗戰是以國民黨為主,共產黨為輔,國民黨打的是正面戰,共產黨打的是地下戰、游擊戰。」當時在蔣介石的領導之下的國軍、參與22次大的會戰,犧牲了三百多萬的國軍,贏得非常慘烈。

3.jpg
●蔣介石於廬山宣布正式對日抗戰

何老師也提到,過去歷史的話語權,都是從歐美的角度觀點來書寫二戰,「比方說提到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從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寫起。但是對中國來講,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侵略華北,蔣委員長在7月17日發表廬山宣言,8月13日二次淞滬戰爭開打,是為八年抗戰。講得更確切,民國20 年9月18日瀋陽事變,日本佔據我東北開始起算, 抗戰共是14年。」近年來隨著《蔣介石日記》的開放抄錄而有所改觀,「過去從英美重歐輕亞的觀點,二戰史或忽略了中國的貢獻,或史迪威的傳記,完全醜化了我們,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子。」1938年10月,日本佔領武漢,國民政府撤退到重慶,此時戰爭已過了14個月,日本知道自己的島國資源不足,只能速戰速決,拖戰不利,於是找了德國來協調希望停戰,同時也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就是不希望再打下去,會被拖垮;這種狀況老師形容就像是「蛇吞象」,日本強行佔領中國的結果,最後一定是被撐死,而這些都不見於歐美書寫的歷史中。「所以今天把《蔣介石日記》對照歐美二次大戰的戰史,會發覺過去的歷史敘述都有偏差。真正的真相,是中國戰場拖著日本的上百萬部隊,讓他們沒辦法從緬甸、印度、到中亞,跟義大利、德國會師,否則整個世界戰況就改寫了。所以中國的抗戰對二次大戰的勝利,有完全不可抹滅的功績,我想後面的歷史慢慢會改觀,會有新的證據。」何老師說,「歷史只有一個真相,把國、共、與日本,三方面的資料作交叉比對,真相自然就會浮現,不應該有話語權的問題。」

說到這裡,話鋒一轉,老師又把話題繞回話語權,「所以剛剛講到話語權,若先佔了話語 權亂講,就會讓史料有所偏差。大陸方面過去同樣是不提抗戰的,因為胡錦濤開放,所以各地有很多(抗戰)紀念館出現,但是你到天津去看,盧溝橋事變開第一槍的吉星文將軍,他們就不敢講這一段,因為吉星文將軍是在823金門砲戰時,陣亡的民族英雄。歷史就是歷史,我想中國現在慢慢壯大起來,應該要有那個胸襟,他們要求日本人面對歷史,承認歷史,所以各方面都應該把真相攤開來檢視。」

由於當時共產黨沒有空軍、海軍,而在民國37、38年,除了本就屬於共產黨的地下黨幹,空軍幾乎整個播遷來台,所有抗日空戰的第一手資料都在台灣,這也是台灣一個很大的優勢,「所以談到話語權,我想歷史就是歷史,應該還原真相,應該面對現實。」 

感謝每個支持的人

訪談中,老師說他在《筧橋精神》成書的過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現今高齡103歲的歷史見證人張光明老將軍。此外,還有一位張文先生,他是一位航空迷,他與老師的結識,另有一段因緣,話說國軍自製的經國號戰機試飛失事,試飛官伍克振不幸罹難,何邦立老師當時是負責事故調查的小組成員之一,張文先生在美曾就事故原因寫信聯絡,但是基於職責所在,老師不便回應,直到十年之後兩人才正式結識。

張文先生在尋找中日戰爭的原始檔案中出了不少力。當時為了宣傳、為了士氣,中日雙方都 會擴大戰果,報導時減少己方之損失,導致史實失真,因此要如何還原史實,就需要第一手的資料以還原真相。老師的作法是擷取中日雙方的犧牲人數,因為犧牲關係到後續撫卹等作為,不可能造假,而為老師取得日方原始資料的便是張文先生,「有關218武漢空戰部分,日本的原始檔案是日文的,張文乘出差之便跑去日本,找他日本航空界的朋友,兩人在東京,找出日本防衛廳戰史資料館的原始檔案,調出來後那個人看著日文,一句句用英文念出來,張文做了紀錄,然後把整個紀錄傳給我,所以才會有日方最原始的資料,跟我們1940年成都出版的空軍抗日戰史作比對,再加上張光明的第一手參戰資料,才還原重現218武漢空戰的真相。因為我方所有的資料、紀錄都沒有大隊長李桂丹是怎麼犧牲的 ?【編注:218武漢空戰中第一批起飛迎敵的大隊長,於是役低空受襲不幸喪生】,所以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工作。」

說到這裡,老師突然又話鋒一轉,朝向陪同前來的師母,「假如說還有誰給我最大的支持,當然就是我的太太;她沒有要求我去行醫開業賺錢,始終如一的支持我的興趣跟理念,四十年的航空醫學生涯,講起來是非常的不容易。以我航空醫學,兼具飛行的專長,又具事故調查的專業,才可能深入的完成此書。感謝內子負擔家計,這十年我是不事生產的。」

20048_cut.jpg
●很有氣質的師母

說到這裡,何老師也提及身為航空軍醫一些不為人知的辛酸處,「做這個行業非常辛苦,因 為我們是軍醫,當時服務十年可以退,一般退下來的話,在軍中所學經驗剛好可以開業,是最好的時機。我做航空醫學退下來能做什麼?除了替你們寫書【講到這裡,全場大笑】,這個(寫書)我覺得比什麼都重要,它寫的是空軍的戰史,是空軍的族譜,不是賺多少錢的問題。航空醫學,他是國家需要的,對個人沒有出路。有些國家可以沒有軍醫,一般的醫療是後勤作業 ,戰時徵收民間醫院,也是一樣的。但是空軍不可以沒有航醫,航空醫學維持戰力,是第一線的作業,所以航空醫學不是人病了怎麼跟他去治病,而是讓飛行員怎麼在最佳的狀態發揮他的戰力。抗戰時這個領域的先進,有幾位航空醫官自己能夠開飛機,來台灣以後只有我一個。以後的航醫就都只是感覺飛行【編注:即跟著飛行員一起上飛機,坐後座,參與飛行,並非自己操縱飛機】。我自己是因為興趣,所以在美國拿了飛行執照,也因此我才可以有機會更深入,到飛行員的圈子裡去,否則寫出空戰史的考證,有如隔靴搔癢。」 

從何邦立老師的言談和語氣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不計個人得失的氣概,而這和他的家庭背景大有相關。何邦立老師的父親與叔叔何宜武、何宜慈兩兄弟,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幕後推手,幼年時的耳濡目染,養成了他這種以天下為公的思想;何宜武、何宜慈兩位先生與家庭的互動,以及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下期作家生活誌將為您最做最全面詳實的報導。 

【小知識】蔣夫人與她的空軍

對於宋美齡女士,來台後大家對她的印象可能是辦遺族學校、婦聯會、照顧軍眷等等。事實上中國空軍的成立與宋女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她的外文能力非常好,抗戰前曾任航空委員會的秘書長,對空軍的成軍,建軍,參與極為深入。諸如外籍航空顧問的聘請,戰前就是她找來了陳納德【編注:Claire Lee Chennault,二戰時美國志願航空隊指揮官】,戰機的選擇與購置,並參與談判。她多次對媒體稱呼筧橋航校為「我的空軍」,她最喜愛的裝飾,是披風上佩戴的飛鷹胸章,一生如此。抗戰前四個月,宋美齡女士幾乎每天都到南京機場,飛機起飛後才離開,飛機落地前又回來,在最前線鼓舞空軍作戰的士氣,是筧橋空軍最大的精神支柱。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讀歷史】抗戰初年筧橋空戰與空軍節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空軍.jpg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