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首頁圖來源:tfkt12/flickr
今年三月十日,聞名全球華人的武俠小說家金庸度過九十二歲大壽,許多演出過其作品改編電視、電影的演員們,包含即將在北京舉行婚禮的陳妍希與陳曉均紛紛獻上祝賀,中國阿里巴巴集團的創辦人馬雲,甚至特別錄製一段祝壽影片,表示金庸的武俠精神對於他本身以及阿里巴巴企業文化的深刻影響。
●陳妍希曾於金庸作品改拍的電視劇《神鵰俠侶》中飾演小龍女一角。圖片截自C China的YOUTOBE
自一九五五年起,金庸一共發表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可說是部部暢銷、部部經典。
金庸從一九五五年起,十七年間,他一共寫了十一部長篇武俠小說,四部中短篇,他用書名首字作了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只有寫於一九七○年的短篇《越女劍》沒有包括在內。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始於書劍飄零、指點江山,終於逐鹿問鼎、一爭天下。始於乾隆的少不更事,終於康熙的老謀深算。始於紅花會,終於天地會……始於天山,終於鹿鼎山。始於殘缺的英雄,終於完美的流氓。始於查良鏞自撰聯語為回目,終於取查慎行的詩聯為回目。始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憂鬱,終於『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強自寬解。始於『齊人有一妻一妾』的茫然,終於唐伯虎坐擁七美的坦然。始於萬隆會議開幕的序曲,終於『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尾聲。始於書、劍,終於鹿、鼎;始以江山,終以天下……」。──(節錄自《儒俠金庸傳》頁229)
靜悄悄的文學革命──金學研究
●香港長洲公共圖書館展示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改編漫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由Ieildsoawamod上傳
金庸的武俠小說堪稱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其發行總數,包含平裝、精裝以及文庫等各種版本,銷售累計早已超過數百萬冊,金庸無疑是華人社會最暢銷的作家。其熱潮、風靡程度,甚至出現「金學研究」,更有人以金庸作品來撰寫博士論文。
作為一個武俠小說家……當金庸在與記者交談時,坦言最大的成就還是自己小說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當國家新聞出版主管部門,提供的金庸小說銷售三億套(冊)的資料後,確讓金庸十分自豪;同時金庸第一次成為北京讀書人心目中最喜愛的作家,因為前兩屆北京讀書人「心目中的最愛的作家則是一代文學大師―老舍」,這更是讓金庸喜不自禁,受寵若驚。──(節錄自《儒俠金庸傳》頁430)
……金庸的小說不禁產生了無數的武俠迷,還產生了許多對金庸小說進行評論、探究的學者。他們從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等多個視角,對金庸的小說進行分析評價,這些學者逐漸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群體,於是乎「金學研究」應運而起、蔚然成風。比如,從金庸經十年修訂自己的武俠小說以後,中國的許多學者隨著金庸小說在大陸版的發行,對他的研究也漸多且深。我們看北大的錢理群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說了他對金庸小說引起關注的緣由,他說:「……那時我正在給一九八一屆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學生講「中國現代文學史」。有一天一個經常和我往來的學生跑來問我:「老師,有一個作家叫金庸,你知道嗎?」我確實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於是這位學生半開玩笑、半挑戰地對我說:你不讀金庸的作品,你就不能說完全瞭解了現代文學。」他還告訴我,幾乎全班同學(特別是男同學)都迷上了金庸的小說。……並且還認為,金庸的作品比我在課堂上介紹的許多現代作品有意思得多……這是第一次有人(而且是我的學生)向我提出金庸這樣一個像我這樣的專業研究者都不知道的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問題,我確實大吃了一驚……。爾後北京大學嚴家炎教授,於一九九四年起對金庸武俠小說的研究就於論文的形式,先後在香港《明報月刊》、嶺南學院的《現代中文文學評論》以及中國社科院的《文學評論》等多種雜誌上發表刊出,從而更推動了人們對金庸小說之研究。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節錄自《儒俠金庸傳》頁243、244)
徐志摩表弟、《明報》創辦人、香港四大才子
他寫武俠小說,所用筆名,也很簡單,即從「鏞」字,拆成兩半,便是「金庸」兩字。他自稱「沒有什麼含意的」。然從此金庸,橫空出世,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原名為「查良鏞」了。──(節錄自《儒俠金庸傳》頁127)
●著名詩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作為一位武俠小說家,金庸可說是在華人圈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仍有許多人並不清楚本名「查良鏞」的金庸,另外還有許多響叮噹的頭銜。他是那位寫下「我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的近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表弟;他是那個在香港報章中,被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具有較高公信力的《明報》創辦人;他更與倪匡、黃霑、蔡瀾三人被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日,便是如今香港赫赫有名的三大報紙之一,也是金庸《明報》創刊的日子。當然,這是金庸畢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象徵著他終於有了自己的陣地,象徵著他另一番天地的開端,也象徵著他真正獨立地成為一個報業人士了。
在《明報》的創刊辭上,金庸就表明了他辦這份報紙的信條和理想:「《明報》是一張同人的報紙,也是一張讀者的報紙。」「我們的信條是『公正、善良、活潑、美麗』。我們決心要成為你一個甜蜜的知心的朋友,跟你說說故事、講講笑話,討論一下問題,但有時候,也向你作一些溫文的勸告。」爾後,金庸又進一步詳細闡述了《明報》的主張、目的和立場。是發表於《明報》第十八期的社評中,不妨一讀當年的這段文字:
「我們重視人的尊嚴。主張每一個人應該享有他應得的權利,主張每個人都應該過一種無所恐懼,不受欺壓與虐待的生活。我們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大家親愛和睦。我們希望全世界經濟繁榮,貿易發展,也希望香港市面興旺,工商業發展,就業的人多。希望香港居民的生活條件能不斷地改善。我們辦這張報紙的目的,是要為上述這些目標盡一點微薄的力量。如果我們報導戰爭與混亂,報導兇殺和自殺,我們是很感遺憾的;如果我們報導和平與安定,報導喜慶與繁榮,我們是十分高興的。」
從這些文字,我們可以讀出字裡行間都充滿著金庸對《明報》未來所寄託的希冀,他希望通過《明報》的創辦實現他一直以來救世濟民的社會理想。同時,香港當時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各種各樣的社會勢力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各黨派政治鬥爭尖銳。香港的各種報紙媒體有很大部分作為這些黨派勢力的喉舌,言論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如《大公報》、《文匯報》等;還有一些報紙雖不屬任何黨派,但也受到這些黨派的影響,如《成報》、《星島日報》等。
但金庸從創辦《明報》之初,就堅持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辦報路線,他當年之所以離開《大公報》和「長城」,都是因為覺得那裡的左派色彩壓抑了他的個性發展,如今有了自己的陣地,他當然要保持這塊土地的潔淨,不讓它滲入任何政治色彩,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之思想色彩。──(節錄自《儒俠金庸傳》頁154-156)
延伸閱讀
【蔡登山專欄】徐志摩紅粉知己袁昌英也愛徐志摩嗎?
【蔡登山專欄】愛與背叛──作家夫妻陳西瀅與淩叔華的婚姻愛情
【蔡登山專欄】你是人間四月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的戀愛往事
秀威與民初文人相關的專區
民初文壇:用鵝毛筆渲染的東方世界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
在金庸的武俠江湖世界中,我們跟隨各個主角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與無數風景名勝,北至蒙古、南達大理,金庸熱潮也連帶影響了許多地方的旅遊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其中出現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的桃花島,透過金庸的筆觸,更讓不少人印象深刻、悠然神往。桃花島是楊過、武氏兄弟和郭芙共度童年的地方,周伯通、洪七公、歐陽鋒、江南七怪、郭靖、黃蓉等主角也都與桃花島有深切的關係,金庸更以「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作為桃花島主黃藥師一生的武功寫照。
因金庸武俠劇而帶動經濟產業發展,最為成功的例子是位於浙江舟山的桃花島。
桃花島,全島面積為四○點九七平方公里,另有懸鵓鴣島○點七七平方公里,其中風景名勝區的面積為三十一平方公里,為舟山群島第七大島。桃花島是以島建鎮,全鎮總人口為二萬餘人,島上有許多自然地貌景觀與《射鵰》一書中所描寫的地方及極其相似,例如:峙頭洋、桃花山莊、清音洞、彈指峰、桃樹林等等。一九九四年,金庸訪問普陀,當談起《射鵰》書中的桃花島時,他高興地說:「如果有人問舟山的桃花島是不是書中的桃花島,我說是的。」
桃花島自一九九六年開始規劃島上的旅遊資源,二○○一年成功引進並圓滿完成《射鵰英雄傳》的拍攝任務,二○○二年《天龍八部》又在桃花島拍攝,金庸更是完成了他多年來的宿願,親臨他筆下的這方風水土地。桃花島知名度不斷擴大,遊客量再攀新高。二○○二年遊客量為二十五萬人次。旅遊業的發展更進一步推動了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促進了三產總量的提高。二○○二年全鎮第三產業產值達四千餘萬元。一本《射鵰英雄傳》將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島,變成了一個正在逐漸成熟的旅遊熱點,金大俠可謂是又做了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節錄自《儒俠金庸傳》頁450、451)
雖然在二○○五年桃花島鎮政府預計為金庸在島上立銅像的計畫引發不少爭議,金庸本人雖然親自表示非常感謝,並婉拒的此一提議,但是該塑像最終仍然被豎立在島上的「金庸文化園」中。不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金庸熱潮為地方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可觀效益。
一直對立像事件保持沉默態度的金庸對此作出了回應,金庸先生對此事的態度是:恕難同意,尚祈見諒。金庸表示非常感謝桃花島人民和政府對他及小說的熱情和關愛,但他不贊同對自己個人做類似的宣傳和標榜,他更希望鎮政府和管委會將資源投入到環境保護和景點的建設中,讓桃花島成為聞名海內外的風景旅遊勝地。──(節錄自《儒俠金庸傳》頁451)
●桃花島上的金庸銅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由Clestur上傳
看金庸小說,也看盡金庸的一生
分享:
今日人氣:3 累計人次:26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