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后中的影后白楊
1996年9月18日,中國影壇永遠的世界級巨星,影后中的影后白楊,揮別人間,享年76歲,白楊安葬在上海東海之濱的濱海古園墓地。有如一個大公園,筆直、平坦的石子路,從大門的牌樓處,一直延伸至墓地盡頭,兩旁的常青樹聳向藍天白雲,鬱鬱蔥蔥宛如綠洲,在一個小十字路旁,便是白楊長眠的墓地。前面壁畫,並豎立她的銅像,由中國著名的雕塑家雕塑,銅像高75公分,寬40公分左右,白楊慈祥的面容,略帶微笑,顯露著她一貫平易待人、和藹可親的安詳神態。一雙明眸,凝視著遠方,彷彿是她銀幕上所塑造的栩栩如生的電影形象和角色的再現。
世界之星
白楊的父親楊振華,是清末舉人,袁世凱時代的國會議員,在北京辦振華大學自任校長。白楊哥哥畢業於南開大學,任教大學,有兩個姊姊,一個喜歡寫作,一個喜歡平劇。白楊可說是出身名門閨秀,聰明、好學、力爭上游、認真演出,她的成就及國際知名度,不只當時居首席。1989年,她曾當選中國40年來十大影星的首位,1957當選中共建國以來最受歡迎影星第一名。1943年也當選戰時重慶四大名旦的首位。當然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好萊塢流行中國風味,鞏俐有後來居上之勢。不過她與大陸文革前後的白楊的揚名國際,形勢大不相同,不能相提並論,白楊仍是永遠的巨星!
●年輕時的白楊
1981年3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中國電影節」裡,放映了16部中國影片。在映出白楊參加主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時,影院裡一片抽泣之聲。美國許多電影專家感嘆地說:中國三十多年前就有了這樣好的現實主義規範的影片,真了不起。有的稱之為中國電影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一江春水向東流》
白楊演的李素芬是一個紗廠的女工,晚上還到廠辦的夜校去補習,教師張忠良,為人熱情而正直,引起了素芬的敬愛。工廠舉辦慶祝雙十節的晚會,一位王麗珍小姐被邀請參加舞蹈之後,忠良上臺去說話,提醒大家「要娛樂不忘救國」,遭廠方怕得罪日本人提出警告,憤然退出,素芬來慰問他,忠良順便請她一同回家,忠良的老母顯然也看中了這位賢淑的姑娘,當夜發生關係。
「八一三」接踵而來,大家動員,忠良所屬的工作隊隨軍轉進。忠良從漢口而南昌而宜昌,一路做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救護工作,直至宜昌失守時,他被敵人俘虜了。他被迫著在烈日下,替敵人搬運子彈到前線上去──飢餓,受鞭撻,僅免於死亡。
不久,忠良和他的同事逃到山上去,跟他們的前任校長去打游擊。敵人缺乏肉食,到鄉下強徵耕牛,張家的牛也被拖走,不料敵人還要來徵收巨額的軍糧,全村的人都活不了,來請張父以村中長者的資格,去求情減徵。敵軍官要殺一儆百,下令將他吊死。
忠良逃跑到重慶,他們向駐渝辦事處去報到,誰知當事人因為他沒有證件拒絕了他。他流落街頭,舉目無親,食住無著,去找王麗珍,麗珍豪爽地接待了他,並且憑她的面子,請董事長在某貿易公司裏為忠良掛個名。忠良進了這公司之後,環境畢竟感染了他,他在隨波逐流中,也學會了以酒澆愁。
另一方面,上海的素芬被介紹到難童收容所服務,她像慈母一樣照顧每一個孤兒,大家都叫她「張媽媽」。
在重慶,忠良雖然不愁衣食,但面對豪爽慇懃的女東道感到迷惑。隔天麗珍邀忠良到她房裡去談天,並且買了兩套睡衣回來,送給他一套,說這兒就是你的家。適停電,黑暗使得一切更覺「神祕」,這時素芬在上海正抱著抗兒坐在門口,抬頭凝視著定情之夕和惜別之夜一般的月和星,她仍舊忠實臨別的相約。
導演蔡楚生籌拍《一江春水向東流》,從故事構思到拍攝完成,已花了十年功夫,不但劇本的情節細膩,敘事的結構深刻,對每一個鏡頭的處理都非常認真。例如鄉間一隻牛被日本人強征,牽出去宰殺,導演拍這場戲就考慮了三天,他要讓牛與主人依依不捨的感情充分的表現出,下集《天亮前後》完全用對比描寫,如忠良和麗珍遷居華屋,正值素芬等被逐於收容所,忠良家賀客盈門,佳賓群集,舞池竟夜婆娑起舞,這對照著素芬和他婆婆抗兒等被日寇驅入水池,通宵站立……抗戰勝利後,忠良和王麗珍回到上海做接收大員,受盡苦難,等待丈夫歸來的素芬,為了生活去當佣人,在一次宴會後的舞會上,素芬替他們端茶,聽到叫丈夫的名字,抬頭細看果然是丈夫,悲慟之下,失手把杯盤落地,受珍羞辱,忠良也想不到素芬還活著,不知如何是好,當眾人意外發現張忠良還有原配都驚訝。次日素芬偕婆婆找忠良問罪,忠良在麗珍淫威下沒有勇氣道歉,素芬痛苦失望跑去江邊投河。結局感情宣洩,劇力很強,有如怒河奔流,匯入高潮,激動人心,白楊成為中國婦女具有傳統婦德賢妻良母的典範,輿論稱讚本片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高水準。
白楊隔海訴情
1983年大陸電影界在福州舉行他們的「金雞獎」頒獎典禮,那時白楊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的副主席,會後他們向隔海的臺灣影劇界老友播音:「一來到福州,就想到了臺灣同胞,也許福州和臺灣只有一水之隔,很容易引起思念,我是多麼盼望有一天和臺灣同胞團聚,到美麗寶島去拍電影。她又說在臺灣,有她熟悉的電影同行,也有小時的同學,林海音是我中學時代的同學,我們同在北京宣武門外春明女中讀過書。那時她名叫林含英,臉長長,我們不知道她是臺灣人,以為她是福建人。幾十年了,現在還深深的懷念。」
林海音曾在1988年10月27日中國時報副刊發表過她和白楊同學的往事,摘錄其中幾段如下:
當年的同學楊君莉(白楊)
我在北平宣武門外的春明女中讀初二時,低一級的初一新生裏,來了一個惹人注目的新同學,叫楊君莉,她圓圓的臉龐,白晳的皮膚,又是明眸皓齒,笑容甜美。在有一次同學會中她表演「桃花江」,連歌帶舞,記得最後她手捧一束花,舞姿是蹲下來,用手撫著那捧花,姿勢美極,使我這高她一班的學姊至今記憶猶深。
那時北方的學生,極盛行演「話劇」,無論大學生、中學生,不但在學校的紀念節慶演,也有幾個學校的學生合演較大型的話劇。我們也有時被邀到別的學校去看話劇,記得那時常被選演出的劇本有《一片愛國心》、《啞妻》、《父歸》等,除了創作的,也有日本或西洋的中譯劇本。
記得有一次北平市一個學生話劇運動的組織開會,楊君莉和我被本校派為代表去參加。我們約好屆時去找她一道去,我家住在南柳巷,她和她姊姊租住宣武門外,走一條西草廠出西口就是宣武門外大街她的住所了。開會回來後,她又送了我兩張小照片,這是我倆同學又同好的訂交開始。可惜的是,她只在春明讀了大約一年吧,就離開了。這個楊君莉,不久以後,就成了出名的白楊,我則成了她的觀眾……
當時林海音也演過話劇,但畢業後當記者,白楊在唐槐秋父女的中國劇團演過很多戲,他們很少來往。1982年大陸導演吳貽弓將林海音回憶童年往事的小說《城南舊事》拍成電影。他又當了上海電影局長,1993年主持上海國際電影節,邀林海音和她丈夫夏承楹去上海做電影節貴賓,但在上海電影節的前一年,1992年,林海音回大陸探親,已和白楊重逢了。白楊在家裡宴請他們夫婦,她的專用廚師很會做菜,她說周恩來都嚐過他們廚師的手藝。
病中寫書作詩的白楊
白楊兩度中風後,仍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撰寫《白楊演藝談》,她坐在輪椅上,仍完成這部十幾萬字的著作,雖然有一半是現成的或舊作,但仍寫了幾萬字。相對臺灣老影人,沒有病,也寧可閒著搓麻將,看電視、窮聊,不肯動筆,我鼓勵他們出書,幾乎每個人都要我完全代打,面對白楊寧不慚愧!
《白楊演藝談》中,〈我怎樣演祥林嫂〉一文達三萬多字,在這裡,可以看出她怎樣用心塑造一個角色,除了將魯迅的原著《祝福》和改編劇本反覆研讀外,曾到書中所寫的紹興縣山區的桃紅鄉及魯迅家,和當地婦女們一起生活,學當地婦女砍柴、背柴、學習當地婦女的粗活,體驗祥林嫂的精神,在山區勞動婦女身上,也體驗到書中的人物、環境、地域關係,深入調查訪問。
幾乎每一個鏡頭的表現,白楊都要反覆推敲為什麼會這樣,是否還有更好方式,一一寫出來,完成「案頭作業」。
祥林嫂是個非常安份守己的村婦,也是非常服從的女人,但是她為反抗二次再嫁,卻非常堅決,拼死抵抗,拜天地時,頭撞香案。白楊從理論到實踐,一一分析,必須「誠於中」,才能「形於外」。又說做一個演員必須「不斷探索,不斷領悟」。
當然臺港用功演員也不少,但是要像白楊將自己拍片多年的心得寫出來,可能幾千字都難,何況寫出三萬多字。
日本名影評家佐藤忠男,認為白楊是中國的嘉寶。他看完《十字街頭》時,竟為自己以前不知道中國有這樣好的作品,這樣好的演員感到慚愧,譴責自己無知,可見白楊的作品,給他的感受之深,佐藤曾以〈從激蕩的中國影史走出來的大明星──白楊〉為題,刊登於北京1993年2月號《藝術新潮》。
盡力演好宋慶齡
1982到1989年,白楊為了演好電視連續劇《灑向人間都是愛》(宋慶齡的故事),整整花了五年時間準備,收集所有宋慶齡的傳記、畫傳、照片,看了幾十萬字資料,該劇根據沙葉新的原著改編。導演岑範,是當年《祝福》一片的導演,這次兩人共同編劇,內容從1925年孫中山去世開始,演到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止,橫跨了12年中國動亂的歲月。根據劇本的人物表,在近代史上有名有姓的就有四十多位,包括蔡元培、孔祥熙、宋氏三姊妹、魯迅、杜月笙、戴笠、何應欽……等。
白楊帶著錄音機訪問了廖承志、李維漢等幾十位當年與國父熟識的故舊人物,他們除了回顧各自與宋慶齡的交往經歷外,還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宋慶齡種種軼事和生活細節。
白楊經過化裝之後,扮演宋慶齡十分神似,但她並未因此滿意,她認為要演好宋慶齡,除了外型相像以外,更要有氣質;因為宋慶齡系出名門,談吐文雅,雖然受的是西洋教育,卻經常穿旗袍,梳髮髻,不喜戴首飾,是典型的傳統中國婦女。她要下很深功夫演出宋慶齡氣質。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灑向人間都是愛》在電視上播放後佳評如潮,白楊也得了很多獎牌,在她個人的演藝生涯上,劃下美麗的句點。
●因主演電視連續劇《灑向人間都是愛──宋慶齡的故事》,榮獲 1989 年度「飛天獎」榮譽演員證和獎品的白楊
中國影壇最長壽男星龔稼農
東方考爾門
我國電影界第一代男星龔稼農,是30年代明星公司首席男星,是影后胡蝶的最佳搭檔,青年時代在上海銀幕上合作演過近20部片夫婦情侶。龔老後半生到臺灣後還和胡蝶合演過一對老年夫妻,真是有緣。有人曾說他比鄭小秋英俊,比金燄文靜,比高占非細緻,比劉瓊老練,曾有「東方考爾門」【編注:羅納‧考爾門,極富盛名的好萊塢巨星】之譽。上海青青電影月刊稱讚龔稼農是「上海電影小生的鼻祖」,擁有數十萬影迷。1931到1937是龔稼農的黃金年代,除了與胡蝶合作的影片必是名片外,再如與楊耐梅合演《湖邊春夢》,與徐來合演《殘春》,與夏佩珍合演《二對一》,與嚴月嫻合演《春蠶》,與談瑛合演《小玲子》等……,也都是叫好叫座的佳作。不論飾演任何角色,龔稼農都能表現出角色的喜怒哀樂,而吸引觀眾。也因此龔稼農成為上海默片時代第一高票房明星。
銀海30年
龔老談起他的從影經歷也很傳奇,以下參考他的回憶錄,重點式(引用回憶錄的電影故事)撰述他的從影傳奇,1922(民國11年)龔稼農大學畢業,任職省立南京教育館,兼任省立體育場職員。他有三大嗜好:愛做運動、愛看電影、喜演話劇。看電影還做筆記,1923年春天,江蘇省運會在南京體育場舉行,上海明星公司創辦人鄭鷓鴣及張石川的弟弟擔任攝影師,到體育場拍新聞片,龔稼農和他們接觸,希望進電影界,鄭勸他不要輕舉妄動,電影事業還不穩定,等等看將來有什麼機會。有一天,龔稼農中學同學湯傑在大中華百合公司當演員,介紹他進公司當《透明的上海》場記,拍到最後一場戲,王元龍拉龔稼農客串王次龍的同學,還在特刊上登一張他半身人像,旁邊註明新進小生龔稼龍(本名),這就是他從影的起點。
同年香港民新公司在上海成立公司,請卜萬蒼擔任劇務主任兼新片《玉潔冰清》的導演,劇本是歐陽予倩寫的,故事敘述一個青年畫家到鄉村寫生,結識一個村姑,繼而相戀,待畫家回到都市,竟在父母促成下和一個追求他的富家小姐成親。事為痴情村姑獲悉,悲傷過度,神經失常。該片女主角已決定導演的同居人張織雲,男主角需要一位體格健美,完全大學生型的人來擔任,曾經考慮過各公司的小生,都嫌柔弱和性格欠爽朗,卜萬蒼就在《透明的上海》那張特刊的照片上,看到龔稼農的力士型的體格很適合,找他來試鏡,與張織雲根據情況表演;或笑,或哭,或哀,或怒,或正面,或側面,均一一攝入鏡頭,大約是拍了兩百多呎。
初上銀幕
卜萬蒼對龔稼農的試鏡很滿意,認為演技雖缺經驗,但鼻樑高直,側面臉型及線條,在開麥拉前頗有美感,而且力士型體格符合《玉》片男主角條件,決定由龔稼農擔任男主角,簽合約為期四個月,月薪60銀元,為了南洋市場需要,替他啟英文名字Robert-Kung,當時同事有人叫他「老婆兒」,來臺後圈內人尊稱他「老輩兒」。卜萬蒼對這故事很喜歡,重拍了兩次,第一次是周旋主演的《漁家女》,還有一次是林黛主演的《漁歌》,都是卜萬蒼自己導演。
《玉》片是龔稼農踏進影壇的第一部重頭戲,臨場一聲開麥拉,神經與肌肉都不免過分緊張,致使工作效率大受影響,所幸卜導演耐心地一一糾正;往往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個小地位,或是一小段戲,都是一再試演,龔稼農說:卜導演對他演技上的指導細心,使他終身難忘。
《玉潔冰清》大功告成之後,民新公司局部改組也付諸實施,卜萬蒼的導演及劇務主任職務,公司突然宣佈改由侯耀擔任,侯並兼理製片業務。如此一來,卜萬蒼成了屈居人下的聽差導演。張織雲也離去。卜萬蒼在此雙重打擊之下,便決意脫離「民新」另謀出路。龔稼農感激卜導演的提拔,決心與他同進退,從此與民新公司斷絕關係。
龔稼農隨卜萬蒼進入明星公司,當時明星是大公司,大小玻璃攝影棚各一個,另建一佔地相當大的外景場,可供三部戲同時拍攝。明星設備在上海影業界居首位,公司對演員的培植也比較盡力,所以一般從業員,皆以進「明星」為榮。該公司擁有紅牌演員楊耐梅、宣景琳、倪紅豔、朱飛、鄭小秋、王獻齋、趙琛、黃君甫、王漢倫諸人,人才濟濟。
與阮玲玉搭檔
龔稼農進明星公司,被選派參加第二組,與王漢倫、鄭小秋主演《一個小工人》,由鄭正秋導演,王漢倫告別影壇的最後一部作品。龔老第二部戲《掛名夫妻》開拍前,公司招考女演員,發掘了一顆影壇彗星──阮玲玉。她的身世與劇中人的身世完全相同,她把自己內心遭遇的悲苦,自然真摯的演出,一片成名。
龔稼農進入影壇的第二部戲《掛名夫妻》,自己雖沒有顯著可喜的進步,但能與張織雲、王漢倫,以及以《掛名夫妻》一片而成名的阮玲玉等人合作,引起影業界人士注意,而收到成名效果。
1928年,龔稼農有機會與宣景琳首度合作拍《少奶奶的扇子》,又是演藝生涯一個轉機,該劇是英國王爾德的一部社會喜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而翻譯的舞臺劇,再由洪琛根據這個中譯本改編成電影劇本,並自任導演。宣景琳以她凝重的演技飾少奶奶,楊耐梅飾劇中另一女主角金女士,龔稼農被派飾演少奶奶的情人一角,因為彼此的戲量都很重,又是改編的名劇,所以大家的工作態度都很認真,雖然這部片子放映後的票房紀錄並不太高,但它卻是所謂文藝片,為國片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第一部體育片
1927年龔稼農拍《一腳踢出去》,是明星公司首開風氣的體育電影,取材上海舉辦的埠際足球賽;葡萄牙隊對李惠堂統率的上海東華足球隊的一場冠軍爭奪賽。故事大意是這場國際性足球賽的冠軍爭奪戰前,場外職業賭徒為了贏錢目的,而不惜利用卑劣手段,買通交際花於比賽前夕引誘球隊門將酣舞狂歡,消耗體力,並賄賂他於緊要關頭,故意失足,造成所賭一方的勝利機會,事為暗戀球員的美麗校花知悉,為免愛人墮入賭徒圈套,沾辱業餘運動員的高貴情操,乃不畏威脅,揭穿陰謀,卒使門將在勝敗關頭,奮力盡職,扭轉危局,贏得勝利,並獲美人芳心,結為良伴。明星公司拍這部足球運動為題材的戲,是由於當時足球運動非常熱門,同時張石川知道龔稼農是由運動場上轉入電影界,拍這種體育影片,必更能發揮所長。因此才決定由洪深編寫劇本,定名為《一腳踢出去》。張石川親自執導,龔稼農飾幾陷歹徒圈套的球隊門將,丁子明飾揭穿歹徒陰謀的美麗校花。這部片子是龔稼農進「明星」後的第四部戲,與有「悲旦」之稱的丁子明初度合作,也是同受張石川指導的第一部戲。商得李惠堂同意讓足球高手周賢言現場指導拍片,還做替身。周賢言的球藝,在當時球迷的印象中,其地位僅次於李惠堂。周君冷靜、機警,應付危難局面,搶救險球,手腳俐落。
第一部有聲片
張石川更搶先與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合作,灌製全部音響效果與對話蠟盤、與影片同時播放的有聲片(可稱為我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該片由張石川導演,胡蝶、王獻齋、王元龍、龔稼農與童星張敏玉主演。故事大意是說某市有平劇女伶甚紅,每晚登場必有當地富商前往捧場,雖有利誘者,但均為女伶婉拒,故甚獲讚譽,惟其夫乃一狂賭嗜酒之徒,女伶收入盡數為其花光,偶有不順,即遭毒打,後因女伶染病,收入斷絕,其夫於花盡積蓄之日,迫使女伶出賣女兒不逞,乃誘女外出,賣入娼門。事為富商知悉,同情女伶遭遇,派當櫃贖女歸還女伶,母女團圓。
《歌女紅牡丹》完成,明星派人到美國購置全套有聲攝製新器材已運到上海,搶先拍攝片上發音有聲片,張石川叮囑參加工作人員,儘量研習新的技術,吸收美籍技師的經驗,以備投鉅資、拍新片,積極籌備鄭正秋編導的《自由之花》,希望以這部蔡松坡與北平名妓小鳳仙的美麗的愛情與民族大義相結合的轟動故事,為「明星」發展電影技術,提高影片水準的總表現,進而在營業競爭上恢復領導地位,以達到鞏固「明星」聲譽的目的。
《自由之花》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到1931年初夏開拍,由鄭正秋導演,胡蝶演女主角小鳳仙,譚志遠飾演袁世凱,夏飾蔡松坡夫人,鄭小秋飾松坡內弟,男主角蔡松坡一角由龔稼農飾演。導演鄭正秋為求場景更具實感,以增氣勢的宏偉,堅持外景遠赴北平拍實景,張石川為節省開支,另籌備兩部以北平為背景的戲,以便在北平同時拍三部戲,另兩部片是張恨水的暢銷小說《落霞孤鶩》與《啼笑姻緣》,劇本由程步高、張石川編寫。
七人導演集體創作
1935年的《熱血忠魂》為鄭正秋逝世前嘔心瀝血的創作劇本。是選自辛亥革命、北伐,以及北上正進行的局部抗敵英勇故事中,為人所熟知的幾段,會串而成歌頌的史詩。從鑑湖女俠秋瑾,革命先烈徐錫麟到無名成仁烈士的殉國典型,反襯醉生夢死者自私生活的可憐,讓是非曲直、正義邪惡,直接而明朗的表現於銀幕,觀眾可一目了然。《熱》片是集體創作,分段導演方式,由程步高、鄭正秋、張石川、吳村、李萍倩、徐欣夫、沈西苓七人導演各拍一段同時開拍。剛由「天一」轉入「明星」的「模範美人」葉秋心、嚴月嫻、徐來、朱秋痕、袁曼莉、袁紹梅、宣景琳、舒繡文諸女星,均按戲路獲得表現機會,男星為孫敏、王獻齋與龔稼農、高占非與趙丹、鄭小秋、王徵信、評志遠、蕭英、徐莘園,都分飾各段中重要角色。因為各段自成一個精彩而緊湊的故事,易於表現活潑生動,加上各段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發生地點,始終給觀眾新鮮的感受,所以這部會串形式的片子,獲得甚高的成就。尤其片中審判公堂、火車站、難民收容所、交易所、舞廳、戰場、城牆蜿蜒的市鎮等巨型佈景,及動員臨時演員八百餘人,其中印度人第一次在國片中露面。其中有「熱血忠魂」主題歌一首,是左翼作曲者賀綠汀在上海音專求學時的第一次電影歌曲。
1936年再選定洪琛發表於民國25年5月號《文藝月刊》的新作《愛情的逃亡者》,與李萍倩的《夜會》,歐陽予倩導演、姚克編劇的《清明時節》,同時開拍。
《女權》曾在臺灣首映
當中央電影審查與劇本審查兩委員會所組織的國片評選委員會,頒給明星公司電影演員特別獎狀的同時,將《愛情的逃亡者》片名改為《女權》。該片集合胡蝶、葉秋心、嚴月嫻、舒繡文、陸露明、章曼蘋、袁紹梅、劉莉影、英茵、袁曼莉諸女星,與龔稼農、王徵信、梅熹、趙丹、徐丹、徐莘園、譚志遠、王獻齋、孫敏、嚴工上、尤光照、王吉亭諸男星,並給鄭小秋副導演的再實習機會。該片曾在中日戰爭前運到臺灣,在臺北第一劇場上映。
該片故事敘述受過高等教育的貴族小姐(胡蝶),熱衷於社會福利事業,更努力爭取婦女社會地位,極力反對父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拒絕與紈絝子弟早日成婚的要求。在大水災的饑號聲中,在豪華客廳籌辦名媛賑災舞會上,貴族小姐深愧自己養尊處優,決定跟隨同學多人離家北上,開拓新的生活天地。
在工廠、在醫院都嚐過職業婦女酸苦滋味的她,發現僅憑一己的努力,對整個婦女問題毫無助益,而且發現更多的社會問題,較諸婦女問題尤需亟待努力解決,於是在困苦重重的生活中惶恐,空抱理想而又懼於現實,乃至屈服現實放棄理想,正是一般青年畏難退卻的寫照,《女權》提出既存的社會問題,亦給當時空喊奮鬥者一大諷刺。
萬籟鳴以持火炬女神作片頭的設計甚為新穎,以胡蝶持火炬的巨幅畫像立於磐石之上的立體廣告,為國片宣傳首見之作。藉胡蝶與編、導的聲譽,增強《女權》的號召,成為1936年的上海最佳賣座片。
●《貴族夫妻》(日譯:女權)劇照。龔稼農與胡蝶
永遠巨星走入歷史
1993年10月26日深夜11時,92歲的龔稼農,由同榻的66歲長子龔助由餵了牛奶,龔助由倦極睡去,兒子聽慣了的父親的咳聲,突然止住使他驚醒,老人已如熟睡一般安詳地去世,時為1993年10月27日凌晨零時45分。
同年12月的第30屆金馬獎,設有資深影人金馬獎紀念獎,龔老也列名其中,由於兒子提前領取,作葬禮。
電影資料館為龔老出版的《龔稼農從影生涯與劇照全集》巨冊影集,在龔老過世後出版,在他的電影與人生上,都劃下了完美的句點。30年代走紅的中國影星,多半遭受國家多災多難的浩劫影響,少有人像龔老這麼長壽活到90多歲,晚年能有兒子這麼孝順、老友常相聚,又有政府機關這麼尊重,真是福氣啦!
衍伸閱讀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胡蝶」
民初無冕影后阮玲玉自殺之謎
也將柔情酬知己:英茵
【作家專訪】高仁河:只要好好努力,靠著智慧「無中生有」就一定會成功
秀威與影視相關的專區
電影:用映像紀錄世界
伶人往事:凝聚在時光中的那些美好年代
作家生活誌2016金馬獎推薦書單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