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推薦小語
首頁圖來源:condesign
因為有愛籠罩,所以「沒有一朵花需要溫室」。姚時晴以情詩的言說方式完成詩集《我們》,為我們留下「字裡的眼睛」繼續注視世界。從遠望群山森林磨墨寫字到閱讀陽光,到省視五官「被時間裱褙成枯山水」,如何「將夢曬成古銅色」,字詞意象的輕盈搬動和聲韻的溫柔咀嚼讓台灣的生命與大自然重新相遇,綻放一朵又一朵的擁抱。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吳耀宗
《我們》情詩集,想像力鮮活、意象靈動耐讀,筆端蘊含深淺情意,流轉自在。姚時晴在這本詩集中勇於挑戰,去思考、去實驗詩的種種可能。她將「聲(籟)」、「(音)韻」、「(歌)詞」融匯,尤其是(歌)詞的部分,兼容「類散文詩」,企圖呈示現代與古典「詞」的交互作用。「情詩」只是一個概念,而她觸及的,更在情詩以外的綿綿念想和幽杳思維。語字,是姚時晴永恆的戀人。她為戀人悉心構築一幢建築,用意象、聲韻和語意的工法,砌上層層情意。就好像詩人葉慈打理峇里酈(Thoor Ballylee)古堡,他在古堡內寫一首一首情詩給茉德(Maud Gonne)―他永恆的戀人,古堡的建築本身及七十二階迴旋梯給詩人無盡象徵的力量。姚時晴在她的語言建築裡,透過古典聲韻的再想像、透過詩與歌(或流行音樂)的互涉媒合,進行新詩的試煉,既是對情詩叛逆,也是向情詩致敬。
──聯合文學總編輯 李進文
情書必是寫給我們,只寫給他的,叫單戀。寫給你,而你這個對象不論是有情或絕情或寡情、有機或無生命的,執筆而寫出來的情,那個你對面的我,則是情感的發射端與接收器。時晴的情書書寫對象有單一的愛、亦有廣泛的對大自然的日月萬物、世界變遷的歷史跟生態、種種的大愛。時而化身柔情女子、翻過身子卻抱著地球寶寶,展現了女性的母愛。她寫出了身為女性的付出與受傷,也讓我們一窺她的力量與才華。她透過詩和一個名詞,建構了我們的情詩觀。
──台灣風土雜誌總編輯 顏艾琳
詩人與詩共命
詩與萬物共生
萬物與光合一
時晴是詩人、是詩
時晴也是萬物、是光
──詩人、畫家、金曲獎女歌手 羅思容
這是一本簡約的密函。有些文字尚未著色,有些風景慢了幾個色階,然而,它指控了所有「我」的複數。並指出,是這些「愛」,讓「我」不再是「我」。於是「我們」握筆梳理自己,將唏噓剪成宋詞,將廢墟變成地景;詩經一女子,也要有傾城的文筆。
──逢甲大學教授 嚴忠政
語言的歡愉──序姚時晴情詩集《我們》
文/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向陽
這是一本情詩集,但同時也是一本討論語言與詩的結構性關聯的詩集。正如同青年詩人姚時晴在詩集自序中引用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創作核心價值所言,建材、工法與結構佈局會影響建築的完整協和,詩亦復如是。詩通過語言來建構,語言(包含意象與形式)的精雕細琢,結構了一首詩的完整協和。每一首詩,都是一棟建築,透過語言的建構,可以蓋得庸俗不堪,也可以蓋得宏偉高雅;可以是危樓,也可以是雅舍,端看操作語言的詩人是否有能力善用他所掌握的素材,搭配他所想表達的語境,建構出既能呼應外在環境、又能表達內在心境的詩的建築。
《我們》這本詩集,因此可以說是姚時晴以語言為建築素材,細斟慢酌所建構出來的雅舍。她以對語言精密度的敏感要求,嘗試建立現代詩的新可能、新空間;她嘗試在意象和聲韻、符旨和符徵之間,建構一個足以安頓自身,又能展示現代詩美學的新建築。她對詩用情甚深,對語言用力甚篤,對於詩的質地和細膩也用心甚殷,因而使得這本詩集的諸多詩作得以翻越一般情詩書寫的私密格局,呢喃自語之外,別開一扇明窗之外入目可見的寬闊景觀。
詩集分「我們──聲籟」、「我(們)──音韻」、「(我們)──歌詞」等三卷,顯示了姚時晴對這本詩集(或者更擴大來說,對詩與建築)的自我期許。詩與情感,都是隱晦而難以捉摸的,但語言作為一種外顯的建築,它的「聲」、「韻」、「詞」則屬人人可見、可知、可感的素材,用得準確、用得細緻、用得精密,自然可以讓詩發揮意在言外、語外有境的功能,所謂弦外之音是也。
「我們」一卷收詩作十五首,從〈我們的島〉到〈流光之掌〉,多為抒情敘事之詩,情可以是土地大愛(如〈我們的島〉)、也可是小我之情(如〈蜂鳴〉),可以是時光的詠嘆(如〈紀念碑〉)、也可以是自然的擁抱(如〈朗讀陽光〉、〈雪旅〉)……,這些詩作流露出詩人對於土地、時光和內在情愫的真摯敘述,語言明淨,意象清朗,一如我們舉目可見的山川原野,靜好無邊。那是自然的聲籟(天籟、地籟與人籟)通過詩人錘鍊過的語言,自然地表露出來。
「我(們)」一卷收詩作十五首。十五首作品都以類疊、複蹈等修辭工法,外加活潑的用韻,營造詩的聲音之美、節奏之美。如〈二葉松〉起筆:「如何說出這些秘密?/譬如,山如何漫步大海/水如何飛越天空/一個部首/如何點燃一座字林的大火」,就顯現聲音節節逼近、跌宕的層次;如〈暮蟬〉寫蟬聲:「這些聲音/穿越四色樹與風鈴木/金露花與馬纓丹/穿越杜鵑葉蜂的翅膀/穿越吉丁蟲的甲殼/停駐,你的耳廓」,三個「穿越」連貫了無所不在的蟬聲,更讓聲音和眾多花樹交纏,花樹名稱起落,更表現紛繁的音色;〈時間〉一詩四個「滾動」、四個「扒光」,連帶那些紛繁的意象,也讓時間的匆促、緊迫之感,跳躍紙上。
「(我們)」卷收八首詩,和四十四首詩人稱之為「倚聲詩」的短詩。前者從〈大成濕地―反國光石化運動〉到〈大肚溪口濕地〉,多以地誌詩為主,姚時晴將抒情筆法帶進敘事情節之中,讓備受關注的土地問題、地景和環保課題以非寫實的語境呈現,讓詩作讀來具有濃厚的人文地理學所稱的「地方感」,尤其可貴。
「倚聲詩」在我來看,是姚時晴這本詩集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一如她在〈後記〉中強調,這本詩集原來就設定兩個探索主題,「一是古典聲韻的再發現與再想像;二是詩與歌(或流行音樂)於文本中互涉媒合的多重組合臨床試驗」,「倚聲詩」正是後者的實驗之作。作為一種實驗,她嘗試將古典「詞」的形式翻新,製作類似「詞牌」的新詩。這四十四首「倚聲詩」連題目都相當考究,並且運用了諧擬或後設的互詮來製題,如〈風景(路過)〉、〈黑貓(書寫)〉、〈夢(沒有鑰匙的)〉……等等,題目有顯有隱,強化了「倚聲詩」的諧擬趣味,同時也為短詩的雙重乃至多重指涉提供了更開放的解讀空間。
展讀姚時晴的《我們》,處處可見語言的歡愉,也可見她理想中的詩的建築已然成形,並且擁有特屬於她個人的風格。她嘗試翻新中國古典詩詞的現代形式,並且因此建構起了一座具有建築想像的語言城堡。這還只是一個起點,從這個起點出發,還有第二座、第三座城堡等著她繼續起造!
我們的島
(群山紙鎮大地
森林磨墨
大楷寫出潺潺流水聲)
我們在碑石
鑿鐫大霸尖山的等高線
讓部落狩獵開天闢地的祖靈
沒有一朵花需要溫室
沒有一隻鷹需要停機坪
島嶼的冊頁無需換日
我們就這樣旅行著故事
馱負福爾摩沙的背包客
住過中國、日本與美國的青年旅社
也曾露宿綠島、金門與釣魚台的營地
撿拾山川的枯枝 野炊史料的土窯
雙手伸進戰火取暖
雙腳踏入冷藏檔案的基地
夜晚,鑽探事件簿的睡袋
與歷史的鬼魂暢談不義與沈默的奧義
歷史的營火從未如此明亮
也從未如此安詳,安詳翻身
沒有光害的銀杏林
獨角仙撥動歷史的唱針
輕手置放森林的年輪
真相,終於發出黑膠的鼾聲
(也是繞樑群樹的樂聲)
靜謐沉睡於時間的榻鋪
而年輕的詩人正夢著……
(夢從未如此香甜)
一尾櫻花鉤吻鮭逆游史冊的河流
從雪山出發的魚
將從大海,再度游回森林隱密處的小溪
旋轉木馬
穿越雨的縫隙
前往時間的艷陽
我們的歌原地打轉
等待小女孩想起某段旋律
那是老馬的夢?
一起解開韁繩
奔馳光的大草原
我們以虹的弧度結繩記事
一則毛線球的故事
自從前從前……開始滾出
你撥開密密麻麻的絲線
來到故事中心點
編織太陽成一顆火熱的鈕扣
解開夏日的胸口
時間平織無數野豔的花朵
綴飾天空的衣袖
口袋裡塞滿我們
沒吃完的糖果
青春,就輕易被糖果紙袋捏皺
飛魚和怪獸、草原與不老樹
所有未完成的句子
恣意裸露自己的彩度
這是一則夢試圖描繪自己的夢(的故事)
故事在故事的內裡
無數皺摺同時摩擦不同的囈語
停止勾針的雨滴
解開少女與老馬的韁繩
走出夢的框架
不再被故事纏繞
他們並肩前往時間的縫隙
合力拉開所有完成的字句
讓每個字重新捲回語言的毛線球
這是一則故事試圖描繪自己的故事(的夢)
從此,夢裡,他們有了自己的傳奇
野蜂
一隻蜜蜂
飛進我的花圃
停在即將綻放的花枝
繞過食指,採集
每個甜蜜的字
我在每一行的間隔
種植不同的樹
讓每個字為我們釀出不同的詩
蜜蜂在我的指間
飛進飛出
有時穿過柳丁樹
偶而飛入烏桕叢
或戳破我的紙張
飛進另一首詩
我在你的名字下方
蓋了一座隱祕的蜂房
當這些字飛至遠方
你會聞到,我指尖
正栽植的奇異花香
二葉松
如何說出這些祕密?
譬如,山如何漫步大海
水如何飛越天空
一個部首
如何點燃一座字林的大火
每個滿布油脂的聲音
在乾寒的音節中摩擦生熱
燒裂文字的毬果
落地繁衍自己的回音
以一個聲音的死去
喚醒另一個聲音重生
說話,說話
開口說出寄居子房的霧
開口說出胚乳尖端的夜
說出每隻栗背林鴝清亮的語言
說出肩上棲息一片海洋的樹
這些聲音在火裡凍結水裡燃燒
最末滴落於一首詩的脈葉
安靜凝結
於是,我們無聲無息的愛
就這樣填滿這個季節
本文節錄自《我們》,原作者姚時晴
編輯/整理:盧羿珊
秀威與詩相關的專區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