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世浩細說史記》呂世浩:無法讓學生明白的觀念,就是「責任」兩個字

2018/5/4  
  
本站分類:藝文

呂世浩細說史記》呂世浩:無法讓學生明白的觀念,就是「責任」兩個字

身為一個大學教師,我常有一種感慨。教授古代歷史或經典,最難的其實不是艱澀的名詞或文句,這些東西都可以慢慢講解。但古人擁有的某些觀念,今天已經幾乎消失或無法被接受,要讓今天的人理解這種觀念,實在是太難了。 

而在這裡,我無法讓學生明白的觀念,就是「責任」兩個字。什麼是「責任」?就是有一件事情,做了對你沒有好處,你也很難從中得到快樂,更可能純粹是付出而沒有獲得,可是你非做不可,那就叫做「責任」。對今天的人,特別是年輕學生來說,他們一定會問:「既然做了這件事對自己沒有好處也未必快樂,更純粹是付出沒有獲得,為什麼還要去做呢?」 

是啊,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能生在這樣一個沒有戰亂的富強盛世,當我們能享用如此美好的文明成果,是由於有無數的先賢先烈們努力地前仆後繼,犧牲他們的人生替後人付出。我們今天的安樂富有、我們今天所獲得的生活,是建立在無數前人付出的結果之上,因為他們都願意盡他們的責任。 

在臺大教書的時候,曾有學生跟我說,他覺得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理想。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首先會反問:「你覺得你的父母年輕時有沒有理想?」是啊,父母是為了誰而犧牲他們的理想呢?他們或許有很多次想要辭職不幹,他們或許有很多次想要拋下一切,去過自己喜歡的日子,但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一輩子辛苦努力,看盡別人的冷眼、臉色,也要努力把這個家維持下去,努力地把你教養長大成人。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他們愛你,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責任。 

人類的文明就是這樣一代代綿延而下,每一代人都為了下一代付出無數的努力,盡了他們的責任。如果你真的讀懂了中國經典,就會發現經典裡面從頭到尾教的,就只有「責任」兩個字。 

但如果這一代人突然說,我只想追求個人的快樂,我不想盡責任了。那麼請問:下一代要怎麼辦?以後的人類社會要怎麼辦?樂於接受上一代的諸多給予,但到了自己成為肩負責任的一代時,卻吝於付出。我認為人類文明最大的危機,大概莫過於此了。 

當然,可能有人會問:「就算非做不可,為什麼是我要來盡這個責任?我不做,說不定也有別人會做啊?」 

當年連橫在寫《臺灣通史》時,序中有一段極其動人的文字,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為什麼連橫要說「以今日修之尤難」呢?因為他寫《臺灣通史》的時候,是日本統治臺灣的年代。 

既然這麼難,他為何非寫不可呢?連橫又說:「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因為他很清楚,如果今天不寫臺灣史,臺灣的歷史可能就要消失了,這就是司馬談所說的「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這種對於大文化傳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無數中國讀書人的身上都有,不只在近代的連橫身上看到,在遙遠西漢時代的司馬談身上也能看到。 

而司馬談臨終對司馬遷所說的話,其實仔細分析只有四個字,那就是「責無旁貸」。環顧天下,我們父子是最有資格來做這件事情的人,只有我們受過史官完整而良好的教育,只有我們擁有不得不做的責任感,因為我們的祖先是太史。如果連我們都覺得做不到,那還有什麼人更有資格做到?如果連我們都不願意做,又有什麼資格要別人做? 

父親交給司馬遷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重大的責任。司馬遷從小接受了那麼完整良好的教育,正是為了這一天的來臨。但人終究有選擇的自由,試問,如果你是司馬遷,這一刻你的選擇會是什麼?你會選擇承擔責任?還是逃避責任? 

承擔責任會很痛苦,你的一生都將在沉重奉獻中度過,可是後世有無數人會因為你而得到好處。逃避責任可能會很輕鬆快樂,但中國歷史上將不再有《史記》這本書,後人可能因此再也不知道自身的歷史從何而來,他們可能會因而痛苦。你的選擇是什麼,不必跟任何人說,但請不要欺騙你自己。因為你怎麼選擇,就決定了你的本質是什麼樣的人。 

 

呂世浩細說史記_立封 .jpg
本文節錄自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一書,時報出版提供。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7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