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15台灣新生報副刊)
那年夏天,我和淑杏、品萫三個單身女子抵達布拉格,之前在東歐一帶披星戴月地遊覽了二十天,馬不停蹄地轉戰了薩爾斯堡、布達佩斯等十二個城鎮;已有些筋疲力竭、快要「陣亡」了。但是布拉格精采的市容立刻振奮了我們的精神。真慶幸當初把這裡安排為旅程的最後一站,這裡的確很適合做為壓軸,保證能讓人滿載著美好的回憶踏上歸程。
東歐有許多恬美的小城,像一潭清幽的碧水靜靜躺在世外桃源中。而布拉格的美卻不是這樣,她是繽紛華麗、生機蓬勃的。她是捷克的首善之都、第一大城,人口約120萬,加上絡繹不絕的觀光客,使整個城市永遠熱鬧歡樂,彷彿在開嘉年華會。享有「建築博物館」美譽,從十一世紀到十八世紀的各式典雅華貴、令人驚嘆的建築應有盡有,彷彿置身於王子公主的夢幻造景中。三天來我們幾乎把時間全用在「逛街」,以查里士橋為中心,伏爾塔瓦河右岸是中世紀建築風格滿佈的街道,左岸是主要遊覽區,包括國家博物館、火藥塔、提恩教堂等等。老實說那些塔呀!館呀!堂呀的雖然很棒,真正吸引我的卻是滿街精緻的咖啡店、小餐館、花店、禮品店,令人愛不釋手的手工藝品,身懷絕技的街頭藝人等等。古典油畫般的街景中,滾沸著豐沛的民間活力,布拉格的街道,真是逛她千遍也不厭倦。
一、天文鐘的故事
布拉格舊市政廳上的大型天文鐘,古今中外謳歌的人已經太多,但我仍忍不住再讚美一番,
這座巧妙結合科學、音樂、藝術與信仰,兼具雄偉與細緻的華麗建築,日日夜夜優雅而虔敬地稱頌著光陰的流動。在人類對「時間」這個抽象觀念的詮釋史上,達到了「精美之極致」。
此鐘建於十四世紀,高約七十公尺。整座鐘分為上下兩個大圓,上面的是「日曆儀」,以地球為鐘面中心,其上有象徵月球和太陽的圓規及小球環繞,顯示天體的運行並標明了年月日,十分高雅而精密地再現著宇宙的奧秘;下面的是「天象儀」,以順時鐘方向細膩地刻畫著黃道十二宮和農村節氣的圖案。整個設計是那麼典雅、圓融,每一個刻度、每一寸轉移、每一聲滴答都是那麼巧奪天工,恰如其分。
自古以來人類對時間的崇拜並不算新鮮事,但像布拉格鐘這樣大張旗鼓卻不多見,鐘上方正中央是耶穌像,鐘面兩旁的大理石柱上,舉劍的勇士、捧經的信徒、帶著翅膀的天使等皆表情豐富、姿態生動;每到整點時分,鐘下的舊城廣場便擠滿了人潮(尤以觀光客為多),在萬頭鑽動、萬眾仰望中,清脆而歡樂的鐘聲敲響,耶穌和十二門徒從推開小門魚貫走出,繞行一週,此時群眾的歡呼和感動,就這麼把「時間」的神聖感及存在感推向極致。
但正因為這座鐘太完美了,卻為那傑出的設計者‑‑‑‑‑‑漢諾大師帶來了災難。當時布拉格的議會長老深深以這座空前(卻不一定絕後)的天文鐘自豪,卻唯恐漢諾大師為其他城市設計出同樣甚至更好的鐘樓,竟派人弄瞎了漢諾大師的眼睛。在巍巍的鐘樓下,眾多渺小螻蟻其中之一的我,仰望大師高聳入雲的心靈氣魄,遙想他所遭受的黑暗權勢與暴力,在時間的洪流中,人類的文明與野蠻,美麗與醜陋,總是不斷地上演著……
二、可愛的小木偶
布拉格是小木偶的家鄉,無論是精品店還是小攤販,到處都可看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木偶,從王子公主到小偷強盜都有,剛開始對這些小木頭人還不大感興趣,但看了一齣木偶劇後,就幾乎是瘋狂地迷上這些可愛的小人兒了。
多麼奇妙!原本「死氣巴拉」、毫無生氣的一堆木頭,到了師傅的巧手中,竟像被仙女棒點著般活了起來,從唱歌跳舞的大動作,到抓耳撓腮的小細節,都活靈活現。那天晚上我們看的是「莫札特的故事」,內容活潑逗趣,亦莊亦諧,木偶們個個傾力演出,有時正經八百,有時卻突然飛上了天,或是頭腦突然來個360度大旋轉,在虛擬實境中挑戰人類肢體動作的可能,看似呆頭呆腦的木偶們裝瘋賣傻搏君一笑,有時連幕後人員也出現在舞台上插科打渾,與木偶們產生有趣的互動,充滿了熱鬧快樂、可愛溫馨的氣氛。
木偶劇場在布拉格有很多家,每隔一陣子便推出新的戲碼,雖然跟歌劇比起來不算是精純的藝術,但它的輕鬆愉快實在令人喜愛。晚飯後踏著夕陽餘輝聚集於此,兩小時後帶著被童真滌淨的心情、賞著星光離去,無論是情侶約會,還是家庭活動,木偶劇場都是一個充滿天真歡樂的好地方。仔細想想,如果臺灣的布袋戲也能精益求精,推陳出新,增加戲目的趣味性及觀眾的接受度,使布袋戲成為大家樂於參與的「全民運動」之一,那不僅是布袋戲界的轉機,也是觀眾們的福音呢!
三、橋上的提琴手
查理士橋(Karluv most)是連結布拉格舊城和新城兩大逛街聖地的唯一橋樑,三天來我和淑杏、品萫來來回回不下十次,此橋寬10公尺、全長520公尺,禁止車輛通行需步行通過,我們常累得乾脆坐在橋樑上,休息夠了再繼續行程,但我們一點兒也不hate這座橋,反而恨不得住在橋上,因為這座美麗、古典又雄偉的大橋本身就是絕佳的景點,浪漫的象徵。
查理士橋是東歐現存最古老的石橋,兩端各有歌德式的拱門、欄杆和以聖經為題的十五座聖像,約從十七到十九世紀花了兩百年時間才建成。橋上遊人如織,藝人們或是揮灑畫筆,或是清歌一曲,來稱頌優美的風光;橋下的伏爾瓦塔河,清清幽幽地漫向天際;鴿子在四周旋舞,偶爾飛下啄食觀光客餵的麵包屑。好似步入查理士橋如夢如詩的畫境……
印象最深的,是在回國的前一天傍晚,瑰麗而柔和的晚霞,為查里士橋蒙上淡淡金光;此時一位佇立橋頭的提琴手,從巴哈到理查赫曼,配合著潺潺流水陣陣鳥鳴,彈奏著悠揚和諧的樂章,讓每個路過的人,都不知不覺地停下腳步,極有默契地停止絮聒,或是靠著欄杆,或是坐在橋樑上,迎著晚風,陶醉於這場與大自然渾為一體的露天的音樂饗宴……
那是我所認為最接近「天聽」的音樂,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