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 : 來自星星的孩子》(二)筱琳子

2017/7/21  
  
本站分類:創作

《獻給 : 來自星星的孩子》(二)筱琳子

歡迎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limleechun211/

文:筱琳子

圖:摘自網絡

為什麼“音樂”能走入他們的世界?

根據德國兒童音樂教育家Carl Orff夫人Gertrud Orff (1984)指出,音樂能有效的:
• 促進知覺發展(Perceptual Development)
Gertrud Orff認為知覺(perception)、動作(movement)與情緒(emotion)三者之間關係密切。運用知覺與情感因素的促動,加上聲音刺激,必能有效改善情緒並整合動作與語言的能力。
• 喚起作用(Provocation)
即喚醒與刺激的意思。音樂能有效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力、擴展想像力並加強理解能力。每一種新的刺激都具有‘喚起’作用。
• 重複學習(Repetition)
根據音樂治療理念,簡短而重複性的曲式最為恰當。每段歌詞與旋律在不斷的重複中更容易被孩子記住;同樣的內容亦可嘗試設計其它不同的音樂活動使孩子主動參與團體學習,漸漸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
• 刺激感覺閥(Stimulation)
通過提供多種感覺刺激以促進概念的形成並增強記憶力。多感官的體驗可創造觀念的聯想及新觀念的建立。比如敲打樂器不僅能提供聲音刺激,同時具有視觸覺刺激與大小肌肉的運動作用,故能有效對抗這些孩子偏低的感覺閥。

音樂,讓孩子在心裡肯定自己,讓他們漸漸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這何嘗不是他們最寶貴的財富?基於均衡原理,音樂有快速和輕柔旋律、強弱高低的音量,再配合不同的演奏手法,使人達致感情均衡的作用,並促進個體群性調和。自閉兒透過自己喜歡的音樂或演奏自己喜歡的曲子以表現自我個性,稍微缺乏自信者則可運用團體音樂療法,藉由團體互動鼓舞。音樂作為心理刺激及社會化的媒介,實具多元表現。若配合其他藝術活動如舞蹈、話劇等不僅可促進社會化,還可帶來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衝擊。

音樂療育主要透過音樂的創作或配合音樂的肢體動作來表達情緒感受,通過融合教育逐步引導。治療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各個自閉兒的評估情況,運用音樂治療來幫助他們改善症狀,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音樂演奏及欣賞活動中,可透過教學課程訓練孩子的聽力、音感、節奏感及專注力;學習欣賞不同音樂風格的樂曲,培養對美的感受力,從中陶冶性情;在遇到情緒課題時,亦能以欣賞音樂為媒介穩定情緒,提高情緒管理能力繼而成為情緒的主人,從而建立他們樂觀積極與創意無限的思維方式。

此外,透過不同的音樂作品風格,慢慢瞭解每個孩子獨特的一面。比如樂樂最愛兒歌‘小星星’,只要一聽到這首曲子,眼瞳即會綻放光芒;亮亮喜歡‘六隻可愛的小黃鴨’,每次唱時必會想起每晚臨睡前媽媽為她講的鴨子故事;沛沛一聽到莫扎特的Light Night Music 抒情琴曲,深鎖的眉頭就不期然得到舒展;還有同同每天早上起床後一定要聽聽 Thomas and Friends 的‘Go Go Thomas’才一副滿滿鬥志迎接新挑戰的模樣,闊步上學去!瞧,音樂的魔力是不是妙不可言?透過音樂活動有效幫助小朋友放鬆心情、安撫情緒,舒解壓力;並在樂器及歌曲演奏中,發掘其特殊的潛能與才華。誰能說這些獨特的孩子就不能為自己創下不一樣的人生?(續)

(文章刊載於《媽咪寶貝》育嬰雜誌)

作者簡介:

Photo 151115.JPG

生命裡離不開音樂、咖啡、旅行。樂與文字糾纏不清。從以前的爬格子到如今的鍵盤敲字,溫熱的心不曾離席。今年的新年願望依然不變——繼續本著一顆探索‘快樂’的心出發,好好認識自己;繼續透過出走,收集最温柔的光和熱。祈願對生命的惊服和熱愛,愈深愈堅实。

更多作品,歡迎瀏覽:

https://www.facebook.com/limleechun211/

http://wanka365.com/author/wanka24/

http://www.read-life.com/?s=筱琳子

love.jpg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轉發分享。

您的一小步,就是我的一大步 ()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8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