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呂紹睿醫師: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2017/3/21  
  
本站分類:其他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呂紹睿醫師: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記得是一九九九年初春,甫結束瑞士伯恩大學附設醫院的兩週觀摩學習,在開往德國科布倫茲(Koblenz)的火車上,望著窗外野花盛開的原野,腦海中,探索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研究主題一一湧現! 

盯著當時寫下的近二十個主題以及內側摩擦現象致病機轉草圖,斑剝泛黃的稿紙以及逐漸鮮活的片段記憶,激起內心無限感慨。 

就在去年春暖花開的五月天,支持我在十五年前所提出、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致病機轉假說的最後一篇重要論文,終於在歷經五年的嚴格檢視、漫長等待後,為醫學領域的重要雜誌《Medicine》接受刊出。 

緊接著,說明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重複摩擦所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在膝關節軟骨「退化」扮演的角色的論文也被《Medical Hypotheses》接受刊登。沒想到,好消息接踵而至,多年前受邀撰寫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相關論文也接續在《Healthy Ageing Research》刊出。 

終於,十五年前在巴伐利亞原野奔馳的火車上構思的大膽假說:「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的重複摩擦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是導致膝關節軟骨逐漸破壞(退化)的重要原因。」在經過多年的無數挑戰、驗證、挫折、以及心靈考驗後,十二篇論文,已全員到齊。 

看似簡單的理論,將逐漸改變許多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現況:

● 退化性膝關節炎成為一個含糊、不負責任的病名,誤導了大眾認為這是自然老化的現象,只能拖延,無法治癒。

● 過去醫界無法理解退化性膝關節炎關節軟骨逐漸崩壞的過程,已可用「內側摩擦現象」做完整解釋。

● 過去醫界無法解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臨床症狀,也可用「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做完整解釋。

● 對於中老年(四十歲以上)的膝痛求診病患,醫師應將最常見、可治療的「內側摩擦症候群」納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再是無法醫治的病痛,只要能早期診斷是否有「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就有治癒的機會。

● 大部分因膝痛、緊繃、關節腫脹、行動困難,而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其實是罹患了「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可經由「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得到確實的治療。 

在這漸趨紛擾的社會,灰色地帶往往為逐利者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治療版本也因此推陳出新,引起不少混淆。花錢事小,因此延誤病情,就得不償失了! 

然而,二○一一年一篇由德國波鴻(Bochum)大學主導的研究:病患及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及其治療的看法─一個經由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透過針對八十一位病患以及二十九位醫師(包括家庭醫學科、風溼免疫科、骨科、另類治療師)的深入訪談,發現病患的需求與醫師所能提供的幫忙有很大落差: 

● 病患的看法及感受:

  1. 身心症狀並未受到重視,醫師似乎只對膝關節而非病人感興趣。
  2. 就診過程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得到充分的諮詢及資訊。
  3. 認為病程無法因治療而改變,會因年齡增長而逐漸惡化。
  4. 常會對目前各種治療方式的效果失去信心,轉而求助另類療法。
  5. 想到未來它對身體功能及日常生活的影響,會有無助及害怕的感覺。 

● 醫師的看法及感受:

  1. 這是自然老化過程,嚴格說,並不能算是疾病。
  2. 在置換人工關節之前,只需治療疼痛的症狀即可。
  3. 如果這種藥無效,就換一種試試看(消炎止痛藥或營養製劑),消極的拖延、應付,似乎是必要的無奈。
  4. 期待能早日找到病因而有明確的指引或治療方式,可確實幫助病人。
  5. 骨科醫師認為完美、成功的人工關節置換,病人(高達三○∼四○%)並不見得滿意。 

筆者從事「退化性膝關節炎」單一疾病的診治工作已將近二十年,親身體驗這些實際存在於病患與醫師間的鴻溝所造成的諸多不良影響。然而,這些認知的隔閡並非無法彌補!只要醫師能開放心胸接受新觀念並付出更多愛心,病患能夠在就醫前多用心充實醫學知識,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誤會就不至於發生。醫師與病人攜手一起面對共同的敵人─退化性膝關節炎,就能規劃出最佳的治療決策。這也是我著手編寫這《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本書的初衷。 

 

自己的膝蓋 單封.jpg
本文節錄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時報出版提供。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4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