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歷史可以很嚴肅,那也自然可以從中挑出有趣的部份: 《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問答集
一段歷史可以很嚴肅,那也自然可以從中挑出有趣的部份。
1.聊聊新書《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
其實創作這本書的動機很簡單,我覺得現在我們離民國越來越遙遠了,不僅是年代,更是因為解讀。人們一聽到近代中國史,便主動往各自的陣營站去,誰也不讓誰,否認不符合自身價值觀的歷史人物。
但我想說,一段歷史可以很嚴謹,那它自然可以從裡面挑出幾分有趣的一面。我不想牽扯太多政治、太多尖銳,只想讓大家知道民國時期的人物是怎麼生活的,在那個群雄四起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度過歲月,在閒暇之餘,又是怎麼品味人生的生活百態?
如果說,尋常的歷史書籍,是將人物捧上高高的舞台,這本書籍就是把人物重新拉回到一樓去,讓我們可以和他們近距離接觸,接觸他們幽默、逗趣、人性化的一面。
2.看過最印象深刻的檔案室?
有的,台灣省政資料館,為什麼呢?因為當天我坐了三個小時的公車,等到抵達後才發現.....原來星期一檔案館休假!
3.最喜歡哪一段歷史?
只要是有關歷史的一切事務,我幾乎都一股腦兒地鑽進去,沒有分哪個喜歡,哪個不喜歡。不過若要論最喜歡,倒是有一個,那就是各大名校的建校史,這一方面出自於我的學生身分,一方面出自於我的怪癖,每當待在一個環境裡面,我總喜歡探究他的事出緣由,以及為什麼會演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4.聊聊正史和歷史書籍創作?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正史的特點在於和當政者的執政合法性連結,以正統史觀來觀看歷史,優點是紀錄詳盡、容易普及化、且易於入門,缺點是缺乏思辯精神,感覺像《大野狼與小紅帽》一樣,好人與壞人早就在一開始便已經設定好了,正義必勝,邪惡必敗,再怎麼說都沒用。
但是,歷史書籍就不然了。
歷史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可塑性,不同的人觀看同樣一位歷史人物,便會得出不一樣的評價。就拿民國史來說,汪精衛在正史是一個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稱得上是漢奸的代名詞,但是如果我們願意跳離正史本位,以其他角度來觀看他,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他的所作所為背後,其實隱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
就我看來,歷史本身從來不「論定」任何一人,當我們在傳統史家的筆下看到了蓋棺定論之詞時,卻也能從不同的文獻、事件看出一個人的多面性,我曾在余杰"顛倒的民國"一書的序中,肯定非正史的必要性,這裡拿來做個引用:
即使真相將打破眾人對於過去美好的幻想,我們也不能放棄思考。原始歷史是為了宗教神話服務、封建歷史是為了當權者服務,那近代的歷史呢?史學不再需要為了誰而刻意粉飾真相,只需要將最直白、最詳盡的歷史公布在世人面前。
5.如果穿越回去100年,你會想寫下什麼樣的書?
一百年前,也就是一九二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五四運動剛好結束,正是學術風氣最旺盛的一段時期,我們所熟知的魯迅、胡適、張愛玲、還有一票國學大師(如王國維、陳寅恪、章太炎)都是在這個時候發跡,我若是穿越過去的話,可能連碗飯都吃不到吧,哈哈!
不過,也許我可以寫幾本那時候的學者不敢撰寫的書籍,張競生不是在二零年代寫了一本關於性研究的《性史》,結果榮登暢銷寶座嗎?那我也來寫個關於古代髒話的研究,包準令時人耳目一新!
6.影響你很深的一本書?
對我影響最大的書籍是余杰老師的《民國之死》。
十七歲那年,差不多是高二上學期時,我對歷史的興致已經很濃烈了,特別是派系眾多,群雄四起的民國歷史尤其取得我的歡心,不過那會兒的我觀看民國史,和現在觀看民國史有不同樣的見解,那時的我是不折不扣的憤青(笑),總喜歡觀看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橋段,每到無數革命先烈捨生取義之際,我的腎上腺素就會飆升,看得非常暢快。
不過,後來我接觸到余杰老師的《民國之死》之後,想法便立刻改觀了,我開始發現原來民國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熱血,這本書有兩點顛覆我的印象:
1.打破虛假幻想:
不要崇拜戰爭、更不要崇拜權力,民國是少數人的天堂大多數人的地獄,遍地的災難、遍地的不公平,跟影視和書籍上的民國大不相同。
2.建立特殊史觀:
余杰老師不採用舊有的國共政治史觀,使用大量的史學考據,製造出一個獨立於政治之外的新興史觀,特別是在對北洋政府方面的描寫,徹底顛覆了我一直以來的負面印象,原來歷史不是單方面的,隨著觀看角度的不同,也會呈現出不同樣的面貌。
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沒甚麼了不起,但在當時,我還只是個十七歲的小夥子,只會照著課本念,只會照著課本學,離歷史的真實面有很長一段距離,《民國之死》使我大為驚訝,也成了我後來休學從事寫作,並創作出具平反角度的《找尋真實的汪精衛》一書的緣由之一。
7.聊聊閱讀這個行為?
閱讀的行為很好,這是無庸置疑的,但選擇甚麼樣的閱讀法,又是另外一門課題了。
我近來閱讀的書籍,幾乎都圍繞在中國近代史,兩岸歷史雲霧繚繞、捉摸不清,在吸收歷史的同時,怎麼避免同時汲取到帶有政治色彩的思想,成為我的當務之急。依我來看,要了解近代歷史,就得先拋棄自己的政治見解,以汲取各派史料觀點為主,套一句梁啟超的話,那就是「實事求是、無證不信」。當然,聽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到就很難了,我們的內心總會有意無意地去選擇觀看某些片段,而忽略某些橋段。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1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