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詩人在加拿大出現的歷史很短很短,短到還構不上「史」,因此這篇文字側重在介紹當代的華文詩壇。
但是,還是先從華人在加拿大的墾拓開始吧。
簡單的開始
大概在19世紀初期或中期開始,加拿大就有華人活動的蹤跡了,當時加拿大還沒有獨立,美加邊界不分明,很多華人是從美國隨著淘金熱潮到達加拿大,目的也是為了淘金。
1867年加拿大建國後,1881年至1885年間,加拿大政府為了打通東西的孔道,開始興建用來連接渥太華及加拿大西部的既有鐵路,實現卑詩省(British Columba)於1871年加入加拿大聯邦時立下的承諾。
為了徵用大量人力,通過仲介公司向中國東南沿海找了不少華工,與非華人勞工相比,這些勞工更易接受帶有歧視性質的工時制度,低工資及危險的工作環境(比如開山爆破),以養活留在故鄉的家人。
鐵路完成後,聯邦自由黨政府,通過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完全禁止了華人移民。華人自此成為加拿大唯一被拒的族裔。
一直到二次大戰時,不少華人子弟主動參戰,戰後贏得加拿大社會認同,才慢慢站穩。
可想而知,在20世紀中葉以前,華人在加拿大的最重要,也是唯一使命,就是──活下去,並且掙脫種族主義的牢籠,在文化(這裡特別指文學)表現方面難免闕如。
可以一提的是,清朝知名的詩人外交家黃遵憲,於1882年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時(1885年缷任),當時清政府還未在加拿大設使領館(1909年才在加拿大設領事館),當時卑詩省(溫哥華)僑界也算是舊金山領事館的「轄區」。
1884年,他曾北上加拿大的維多利亞視察,協助僑商創立中華會館,並於1885年親臨維多利亞主持揭幕禮,當時黃遵憲也數度到溫哥華探視「僑情」。
黃遵憲算是第一個與加拿大有關連的華文詩人。
之後,也有華裔第二代移民,以英語寫作,仍能在加拿大社會中寫出名氣來的,2019年4月過世的崔维新(Wayson Choy)就是著例。
崔維新1939年出生於溫哥華,是加拿大最早用英語創作的華裔加拿大人之一。他在溫哥華的唐人街度過了童年時代,在卑詩大學(UBC)學習文學創作。
1962年,崔維新遷居多倫多,從1967年至2004年在亨伯學院(Humber School for Writers)教授文學。1999年至2002年,他曾擔任多倫多Cahoots劇院公司的總裁。
崔維新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人」,創作主力是小說,雖然並不多產,但作品富有想象力。
另外,於2017年過世的朱藹信(Jim Wong-Chu),於1949年出生於香港,4歲時以「紙生仔」(paper sons,即冒充別人家的孩子)的身份抵達加拿大,定居溫哥華。
與崔維新一樣,也曾在卑詩大學學習創意寫作。1986年,朱藹信出版詩集《中國城幽靈》(Chinatown Ghosts),這是第一本由加拿大華人寫作的(英文)詩集。1986年,朱藹信參與創辦亞裔加拿大作家工作坊,發掘了不少亞裔加拿大作家。
他一生致力於擴大加拿大亞裔社區的影響力,是本地華裔英語文學的奠基人和主要推動者,2021年1月28日「谷歌塗鴉」(Google Doodle)還將他列入塗鴉人物,算是表揚他的成就。
加西詩人群
約在1960年代開始,有一批來自台灣的留學生移民,在學成之後,留了下來,在各行各業方面的表現,不輸給主流社會,但主要表現在科技工程和醫學。文學方面最有名的就是1960年代到美國任訪問學者,1969年移民加拿大,住在溫哥華的詞學專家葉嘉瑩。
1970年代以後,來自中港台的文學家移民越來越多,例如,以《芙蓉鎮》享譽中國文壇的古華,以《中國詩學》縱橫台灣讀書界的黃永武、文學理論家馬森……以華文書寫的文學聲音在加拿大有了一片天。
但在詩人中,我手邊能查到最早的,是於2014年病故的彭捷,她在1976年依親移民加拿大,居住在大溫哥華周邊的芝里華克(Chilliwack),在移民前,因為師從覃子豪學詩,她的作品主要發表在《藍星》,移民出來後,仍勤力創作,詩作在台灣主要還是在涂靜怡主編的《秋水詩刊》發表。
1980年代,從新加坡移民加拿大,住在溫哥華的王祥麟,從事藍領工作,業餘喜歡寫詩,主要以類似俳句的短詩為主,2006年他在台灣出版了一本由馮馮英譯的短詩集《詩瓣》,他的詩句短小,又富有哲理和禪味,很耐讀。
例如,其作品〈開水的詩情〉,只有兩句:「心口一熱/飄出一朵雲」,讀之讓人回味不已。
到了1990年代,《創世紀詩刊》創社三巨頭之二的洛夫和瘂弦先後移民溫哥華,才讓加拿大的(中文)詩歌聲音逐漸昂揚。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洛夫,因為洛夫在移民前,其詩作即已聲震兩岸,而移民之後,仍創作不輟,尤其2001年出版的長詩《漂木》,整個創作過程都在他居住的列治文(Richmond),可以說,這是屬於加拿大的文學瑰寶。
2016年,在移民20年後,洛夫回流台灣,直到2018年3月逝世。
瘂弦在加拿大時,雖未寫詩,但仍做了不少與文學相關的工作,例如2004年將其以往寫的序文匯集整理出兩本《聚繖花序》,2010年出版的《記哈客詩想》。
洛夫和瘂弦對加拿大華文文學界最大的意義,是壯大了加西兩個華人文學社團: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和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這兩個社團都請洛夫和瘂弦做顧問。
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目前是由台灣移民徐新漢主持(同時是現任會長),於1991年成立,也是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的一個分支,其全盛時期在1990年代。
徐新漢於1990年代曾任溫哥華世界日報總編輯,加上已故的詩人出版家林佛兒和現已回流(金門)的作家楊樹清(創作以報導文學、小說與散文為主)都在溫哥華,一時風生水起。
林佛兒1988年移民加拿大,與徐新漢都是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原始創會成員,林佛兒還是創會會長,早年在台灣時出版過詩集《芒果園》、《重雲》、《台灣的心》,2000年回流台灣,創辦「不二出版社」,也曾經在數屆鹽分地帶文藝營擔任要職,2017年因中風逝世。
目前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的活動主要配合總部在美國的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每年都會參加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的年會。
成立於1987年的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則是目前在加拿大西部較為活躍的文學團體,旗下詩人眾多,現任會長為來自香港的陳浩泉,本身就是詩人,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詩集有《日曆紙上的詩行》、《銅鈸與絲竹》(合集)、《詩戀》,不過其創作主力為小說和散文。
其作品有一種特有的悠閒情調,例如〈楓林詠嘆調〉:「楓林失火了!/可眼前無煙無熱/只有秋色如畫」。
韓牧,本名何思撝, 1938年生於澳門。澳門大學文學碩士,「澳門新詩月會」創辦人,1957年夏移居香港。1984年曾提出「澳門文學」名詞及概念。1989年末移居加拿大。
韓牧有詩集:《韓牧詩選》、《愛情元素》、《梅嫁給楓》、《新土與前塵》、《待放的古蓮花》、《伶仃洋》、《裁風剪雨》、《回魂夜》、《分流角》、《急水門》、《鉛印的詩稿》及《Finn Slough 芬蘭漁村:溫一沙攝影、韓牧新詩》等。
其作品帶有特別的視野,例如〈鷹巢〉中最後一段:「我一眼就總覽了太平洋/我站起/如雕像/我目擊著太平洋的彼岸」。
來自蘇州的宇秀,2019年曾以〈下午有這樣一件旗袍〉一詩獲中國時報「旺旺」文學獎新詩首獎,她的作品,也常在台灣的報刊上與讀者見面。
其作品頗能將不同意象並置出嶄新的意義,例如〈農事〉,「種在花池和大田裡的蒜苗長勢肯定不同/可否在溫哥華的陽光里試試韭菜和大蔥/她用粉底霜遮住鄉村日光留在臉上的傳奇/反問我怎樣烘焙正宗的鬆餅或馬卡龍」,粉底霜 遮住鄉村日光,接上「烘焙正宗的鬆餅或馬卡龍」,意義都在不言中。
冬冬,本名黃冬冬,出生在中國大興安嶺,現為溫哥華律師,出版有《漂泊的孤帆》、《中國海之歌》、《為愛而生》、《世界從心開始》、《無處安放》等詩集。
其歌詠溫哥華景色的作品,頗具特色,例如〈鹿湖〉:「來鹿湖尋覓呦呦之聲/一串墨綠色的留白/在蕩漾的眼波裡/泛紅只有瑟琴笙鼓/填滿了鹿湖的水岸」。
青洋,本名施慧卿,1984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1988年留學加拿大,並在次年定居溫哥華。2014年出版詩集《夜未央》,2016年出版了第二部詩集《水墨橫流》。
作品常有妙想,例如寫〈奶茶〉最後兩句竟是:「一隻色澤濃烈的火鳥/破空而去」。
加東詩人群
加拿大東部,也有幾個以華人為主的作家協會,如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1994年成立)、加拿大魁北克華人作家協會(1997年成立)和加拿大華語詩人協會(2002年成立),定期也會有文學活動,不過,加東詩人中,較為活躍,且較為台灣詩讀者熟知的,當屬星子安娜(Anna Yin)。
以下以詩人所在城市來扼要介紹。
○密西沙加(Mississauga)
星子安娜來自湖南。99年移民加拿大。自2003年始寫詩,迄今有近百首中英文詩歌發表,其英文詩多次獲獎,其中包括 2005 年安省的 TedPlantos紀念獎和2010年和2013年的MARTRY文學獎。
2015年曾獲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選聘為該市「第一屆桂冠詩人」,在兩年的桂冠詩人任內,積極進行中英互譯,讓更多當地英語為母語的民眾更多地了解華語詩歌。
星子安娜著有五本詩集,包括中英文詩集《作別向日葵》和英文詩集《Wings TowardSunlgiht》以及《Inhaling theSilence》。2019年她在台灣秀威資訊公司出版過中英雙語詩選《愛的燈塔》。
其作品對意象的掌握很精準,〈作別向日葵〉:「一百萬支箭對準天空,/也射不下太陽,/一轉眼的回眸,/金黃的臉盛滿淚水。」
○多倫多
傅詩予,本名傅秀瑛,來自台灣,師大畢業後曾任教職十多年,1997年移民加拿大,現居多倫多,作品散見於台灣及海外各報刊雜誌。已出版詩集《尋找記憶》、《與你散步落花林中》、《詩雕節慶》、《藏花閣》及散文《雪都鱗爪》。
其作品擅長在尋常的事物中賦予特別的視角,例如〈意外〉一首:「最美的意外是被落葉擊中/那最後一片,緊叼著樹枝/秋天的遺言,掌心裡暈染/小鳥啄出的卦言預示風向」。
古土,本名陳暢鳴,青海樂都人,出生於漢藏混合家庭。在移民出來前,曾是新華社的主任記者,新聞獲獎多次,較有名的是有關於可可西里藏羚羊保護的系列報道。
或因新聞工作及漢藏共有的文化背景關係,他寫的詩,有種特別的「禪」味。例如〈蜘蛛〉:「一隻蜘蛛/在臥佛的腳趾間織網/這北方的冬天/真的需要一雙好的襪子/說話間/來自老家的雪/開始從天上飄落」。
孟沖之,原名陳立平,湖南嶽陽人,長期從事詩歌創作,曾參與創辦《回歸詩刊》,提出「回歸傳統,回歸心靈,回歸自然」的主張。孟沖之致力於「新田園詩」的實踐。已出版詩集《杜詩重構》、《玉溪拼圖》。
她企圖在生活的瑣事中構造精神家園。正如其〈安定城樓〉的第一段所言:「再高一點,我就能看到自身以外的事物嗎/或再遠一點,我就能看到此刻以外的事物嗎」。
楓舟,1991年移民加拿大。2010年中,他帶領幾十位海內外編輯和管理員在多倫多獨資創辦了有國際刊號的《海外詩刊》。
與星子安娜相似的是,楓舟除了中文詩,也寫英文詩,2013年初,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漢語詩集《楓舟之詩》,同年他在美國亞馬遜推出3本英語詩集。
楓舟自稱是意象派抒情詩人。他的詩觀是:「以最少的文字構築最大的空間,表達溫柔敦厚的情感,追求美輪美奐的意境。」來看看〈現在過去未來〉:「我常常什麼也不做/而只是思考/怎樣使用現在/才能讓過去的沒有去/才能讓未來的提前來」。
川沙,本名尹向澤,祖籍山東,生於重慶。四川大學畢業,1991年赴英國,1999年移民加拿大,為2002年成立的加拿大華語詩人協會第一屆會長。
川沙寫作範圍甚廣,除了詩,還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文學理論、翻譯等。詩集有《拖著影子的人群》、《春夜集》、《海洋集》和英文詩集《愛葉集》(Love Leaves)。
其作品有一種恬淡,例如〈睡覺的水仙〉,詩人這樣結尾:「睡覺的水仙/在夢中的夢中睡/靜靜睡/靜靜長睡在我的夢中睡」。
曉鳴,祖籍福建,長於四川,現居多倫多。其詩歌源自生活,出自感悟,語言平實卻十分成熟睿智,富於思辨,感情深厚。尤其是對移民心理的描寫,真實、準確,極具代表性。
試看其〈望月〉第一段:「靜靜地看,一杯茶正在澄清/天空清澈,細節細到纖塵/抬頭從鏡子里尋找自己/千山之外,還有一人」,可見一斑。
○蒙特婁
索菲,居住在蒙特婁,加拿大魁北克華人作家協會會員,詩歌專欄《索菲詩集》登載在蒙特利爾《七天》周刊。在其他海外文學專欄發表過多篇詩作。
索菲的詩以平淡的語言去敘述生活,卻淡而有味。〈時空〉第一段就可見其功力:「時間/像個淘氣的孩子/飛速向前/奔跑/決意掙脫/空間的/懷抱」。
○渥太華
葉虻,來自北京,現居渥太華。以「愛情」為其書寫的主題。一首〈夜讀〉第一段就富有愛情的韻味:「如果能在廊檐下一起聽雨/這個夏季會有苦楝的味道/回憶在翻動的書頁里/像燈影里的西廂/讀到勞燕分飛處手可釋卷」。
再嘮叨幾句
目前在加拿大以華文寫作的詩人中,就筆者所知,除了王祥麟外,其他全是來自中港台的移民,有些在華文詩作外,也兼寫英文詩。
整體而言,加拿大的文學活動並不蓬勃,詩歌活動更是匱乏,筆者居住的加西尤甚,我曾在一篇〈別了洛夫,別了溫哥華〉(見《文訊》390期,2018年4月)的文字中,提到多年前的一項藝文活動,曾邀請瘂弦和洛夫參加,列治文的一個市議員麥樂田(Bill McNulty)也到場致意。
我跟麥樂田原本就認識,其時,洛夫剛出版一本詩文集,特別簽了名送給麥樂田,麥樂田很高興,我則在旁邊向麥樂田介紹洛夫的作品是如何如何在兩岸三地風行,記得我還曾提醒麥樂田:這樣的詩人,不應該讓他在列治文太過「安靜」。
實話說,那時我的想法是,列治文既是全加拿大華裔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何妨讓洛夫成為列治文的活招牌,就算不授予桂冠詩人頭銜,也可委任他做為城市親善大使之類的,善用洛夫的作品,成為城市的一道人文風景,麥樂田點點頭……但後來,也沒了下文。
洛夫詩名壯盛,尚且如此,可以想見加拿大詩風氣之弱……無奈何!這也是所有移民詩人必須面對的共同處境。
坦白說,對移民而言,如何在新天地找到生活的立足點,真的是比寫作、發表來得重要。
最後,要說明的是,在海外,中港台移民都稱「華裔」或「華人」,這是最中性的詞,也不帶政治色彩,因此,一般稱的「中文」,本文一律用「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