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現代詩人之1:余光中
一身兼有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學者等多重身份的楊牧於2020年3月13日過世,他的過世,在我心目中,大概就是台灣全部現代詩最後一家熄了燈的酒店了。
如果把1949之後台灣現代(1949以還)詩的發展視為一個單獨發展出來的文類,與中國(從五四以後)做切割的話,這大約70年間最棒又含融了不同風格的作品,只表現在八個詩人身上。
周夢蝶、余光中、洛夫、羅門、鄭愁予、商禽、瘂弦和楊牧。
其中瘂弦早就斷筆了,鄭愁予近年亦無作品,因此,可以說,在楊牧之後,1949年到2020年的現代詩基本已完成了。
此後,當然,還是可以有人繼續寫不管是否被認同或是否有爭議的詩,但那就不該叫現代詩了,就是自由詩,因為連一行都能成詩的話,詩還有不自由可言嗎?

■余光中一生著作等身,雖然也寫散文、評論、翻譯,但最被人熟知的,仍是詩人身份,他的詩集,如果不算選集、合集,和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版本,至少22本,產量相當豐富。
一生在美、台、港各地講學,見多識廣,有助於余光中的作品題材變得相當寬闊,陳芳明在印刻版《余光中六十年詩選》的編輯前言〈詩藝追求,止於至善〉一文中提到:「早期的三冊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相當依賴固定的形式:均勻、對稱、平衡……進入一九五八年……余光中的現代主義時期於焉展開……一九六二年進入自稱的新古典時期……」
因為時間的跨度,論者為詩人定位這個時期那個時期,無可厚非,但其實縱觀余光中的作品,他的語言風格其實滿一致的,就是均勻、對稱與平衡(其實還有語詞與文法的靈活換位),事實上,個人認為,他比較讓我喜歡的作品,都有這些特質。
例如大陸文學界和教育界最熟知的〈鄉愁〉,以「時間(小時候、長大後……),鄉愁是什麼(一枚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外頭)或外頭,某人(母親、新娘、大陸)在那頭或裡頭」的段落,就是均勻、對稱與平衡的典型。
即使較晚期,寫於2007年的〈台東〉,講究的也是一種均勻、對稱與平衡,拿人人稱羨的台北和人口稠密、商業發達的西岸,用句式相同的「比」法,如:
城比台北是矮一點
天比台北卻高得多
先讓人眼睛一亮,接著:
港比西岸是小一點
海比西岸卻大得多
烘托台東得天獨厚的環境,是台北和西岸比不過的。
最後,因為「太陽起來卻早得多」,所以收尾句:
無論地球怎麼轉
台東永遠在前面
讓喜愛台東的人瞬間得到身心靈的解放,相當成功。
整體而言,余光中的詩作品,在我眼裡,質量中等(特別強調,這是個人意見,余迷請別動怒),但在詩方面,其成就相當高(包含翻譯、評論),如果加上他的散文,他的文學總成績大概是五四以來之最,唯一可以與之並肩的,只有楊牧。
不過,他代表的,是一種一心走格律,加上均勻、對稱、平衡的風格,有這種執念的詩人,目前為止,余光中是最後一個了。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9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