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症的六大關鍵字

2019/6/19  
  
本站分類:創作

認識失智症的六大關鍵字

失智症老人的言行和應對的概要

一、對所有的失智症老人

將失智症的起源誇張地表達的話,與健忘的根本原理相同,在應對方法上,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失智症老人因失去任務與目標而產生不安和焦躁,甚至從沒辦法解決的絕望感裡,感覺對自己活著的意義有疑問。加上在失智症初期對自己的能力降低雖不明就裡卻也有所知覺。在這種狀況下失智症老人的異常行為,有不少是由於不能適當表現自己的需求而發的代償性的行為,或發洩不滿的行為。

又,年齡老化確實使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變弱,從而愛好恬靜沒變化的日常生活,尤其失智症老人更是如此。

面對這種現象時,構築照護者和老人之間的信賴關係當然很重要,此外,讓老人能夠持有可能範圍內的任務,和小小的目標的話,自然能體驗被需要的存在感,而且照護者也要繼續努力提供老人變化不大而又能安靜生活的環境。

二、失智症老人的異常行為對照護者來說幾乎都是問題行為

所謂失智症老人的異常行為就是普通一般人不會有的行為,問題行為是對照護者來說形成障礙的行為。即使是異常行為,只要對老人本身無害,對照護者來說也不成負擔的話就沒有問題,即使持續也都是無害的異常行為。

例如:老人在徘徊時,如果在像走廊這類地方的話,即使持續徘徊,對老人本身或照護者都無礙,也就可以對異常行為置之不理。

從照護者角度來看,並不認為失智症老人的行為具合理性、目的、意圖,而且很多都將它解釋為增加麻煩的問題行為,其實包含妄想、譫妄在內的言行,失智症老人的言行也有他的合理性,也就是說有時候是強調、確認自己的存在,有時是在發洩壓力等,通常都是有目的、意圖的。雖然這些行為幾乎都會讓照護者覺得吃力,但是如果能了解他的目的與意圖,將使照護工作,順利成功。

例如:短期記憶或長期記憶的一部分消失,瞬間移動回到數十年前的老人,因為認為精神奕奕地在上班的時代是現在,所以每天都要去上班是極為自然的行為。但是對照護者來說,要去已不存在的公司上班而出門的行為,並無意義,就認為這是難於應對的問題行為。

即使對照護者不利的現象,有時也會對失智症老人有利。

例如:失去瞬間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的失智症老人,失去過去,對未來也難有展望,幾乎都是活在一瞬一瞬之間,不管做什麼都是初次體驗,看的、聽的,所有的都新鮮,都覺得感動。而且處於這種狀態的失智症老人,因為不能展望未來,不能預測將來一定會來訪的死亡。因而可以說失智症是為了逃開只有人類才會有的對死亡的恐懼,是神所賜予的「自我防衛手段」。但是這樣的狀況一定會伴隨自我的崩潰,對於照護者來說那個時期的確很殘酷。應對也很辛苦,但照護者也只有接受。

應對失智症老人的問題行為分成二種:一種是對每個問題行為都直接參與;另一種是例如伴隨喪失而來的寂寥感、孤獨感、不安感、對現在的生活環境的不滿足感或沒有存在感等。那就要去探討潛藏在問題行為底下的根本原因,才能解決問題行為。

三、失智症老人的應對法有某些部分與乳幼兒應對法相同

如前述超過成長過程的巔峰期以後的老化現象幾乎都是退化現象。而失智症加速退化現象,故老人──尤期是失智症老人──的言行接近乳幼兒的言行。

例如:有時失智症老人的異常行為是不能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的代償行為,同樣不能表達的嬰兒,用「哭」來表達肚子餓了、尿片濕了或想睡了。一方是異常行為,一方是哭的行為,表達方法雖有不同,但從這個觀點也能了解失智症老人的一部分異常行為是類退化行為。

簡單的驗證一下關於記憶、思考、感情、自我、日夜節律、對環境的適應的退化現象。

失智症老人和小孩一樣,由於健忘而記憶量也變少。小孩的思考因做為材料的記憶量少而單純,不考慮他人,我行我素,無理取鬧,容易陷入恐慌思考。失智症老人的思考也因同樣原因而單純化,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陷入恐慌思考或欠缺內容的思考。

小孩被比喻成「剛在哭,馬上就破涕為笑」,感情的變化快,由於理性的抑制也鬆,很容易表現在態度上。失智症老人也是一樣,感情的變化快,喜怒的感情幾乎都不能抑制地表現出來。

女孩玩娃娃,男孩玩汽車玩具。小孩的自我在發育途中,尚未成熟,因為內在的認識機能的牆壁脆弱,故小孩的腦海裡,女孩的娃娃簡單地化為嬰兒,男孩的玩具汽車化為真的汽車(思考的妄想轉化)。因此小孩能熱中於玩娃娃或玩具汽車。同樣地,失智症老人也是內在的認識機能的牆壁變得很脆弱,簡單地就陷入妄想或譫妄。

就像嬰兒不分日夜都在睡一樣,失智症老人的癡呆期也是變得難以區別晝夜,雙方都是日夜節律的振幅小所引起的現象。

小孩和失智症老人也都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小,被暴露在冷的地方就馬上感冒,降低體溫。

因此可以了解,老人的思考、言行包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在內,很多都與乳幼兒有共通的現象,都是退化現象,和以此現象為起因的類退化行為。

所以說,「年齡老化是回到乳幼兒時代的旅途。」接近旅途終點的癡呆期,他的言行和乳幼兒類似的部分就增加了。

因而,面對惡化的失智症老人,有某些部分和對待乳幼兒相同,需要建立起像小孩依賴母親一樣,覺得安心的人際關係與環境。特別是進入癡呆期,用語言溝通變難時,就要像母親接觸嬰兒時一樣,即使不能了解也要和藹地說話,這樣老人的心情才能平靜。

但是,很多場合就像記憶和感情的障礙程度不盡相同,退化現象的進行程度也隨個人的機能之不同而有別,所以面對失智症老人時即使說要像接觸乳幼兒一樣,也不能欠缺恰如其分的考量。

四、盡量活用失智症老人的殘存能力

人的機能,不用的話就會降低,因此照顧得太好的話,也許就剝奪了老人能做的工作,如此一來,一定加速降低老人的機能。

應對失智症老人時,要注意的是盡量讓他使用殘存的機能。但是,大部分的失智症老人難以把握行為的程序,所以在指示時,一次不要太多,連續行為的指示要在每個行為的順序進行後,再指示接下來的行為。對瞬間記憶有障礙的失智症老人尤其需要有這個考量。

五、對所有的失智症老人沒有共通的具體的應對法

到這裡雖然說明了失智症老人共通的應對法,但是且把這個擺一邊,因為每一個失智症老人健忘的程度不同,各個內在環境或外在環境也不一樣,所表現出來的言行及要素也互相牽連、互相重疊,因而應對法各有不同也是當然的,結論是對所有失智症老人並沒有共通的具體的應對法。

怎麼應對有問題行為的老人?怎樣讓他不會引起問題行為?或者怎樣讓他即使引起問題行為也不會衍生問題?等等,依老人的狀態、住居環境、照護者的狀況等,要個別酌量之後再總和判斷、選擇。

------------------------------------------------

本文摘錄自《認識失智症的六大關鍵字》,新銳文創(秀威資訊)提供。

9789866094316.jpg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8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