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與豬肉/古冬

2019/2/8  
  
本站分類:藝文

新年與豬肉/古冬

賀年MG_4768(2).JPG       新年與豬肉 / 古冬    

    鮮花、柑橘、揮春、門神、糖果、拜帖、賀卡琳琅滿目,笑聲、鞭炮聲、鑼鼓聲、「恭喜發財」之聲不絕於耳,令人樂得從心裡笑出來。中國人的新年,就這樣喜氣洋洋的來到了!
   一處鄉鎮一處例,過年的規矩與禁忌各有不同。我生長於廣東僑鄉,家裡只有母子二人,繁文縟節自然較少,自己又很早出門求學,因而能記得的,倒不是怎樣去拜年討利是,怎樣去求佛討彩頭,或怎樣呼盧喝雉賭個通宵,而是由年初六就開始的領豬肉,每次都吃得不亦樂乎,至今想起來仍是美滋滋的。
   中國的行政區劃由省到縣,由縣到鄉,由鄉到村。我們那個鄉很小,只有十來條村。分豬肉由鄉統一規劃,再落實至村,村又以戶為單位,但凡居住在該村,或有祖先曾經居住過的,都能分得一份。我的家族頗大,因而有四條村可以分得到豬肉。
   有人形容某些比賽頒獎為分豬肉,即見者有份,其實不盡然。分豬肉僅限於男丁,一人一份。家族中有人得過功名,或對社稯有過貢獻,又或受過高等教育的,各加一份。
   我家雖然只有我一個人有份領取,但加起來,每條村每次至少能分得三、四份。一個八、九歲的小傢伙,老遠的拎著一大籃豬肉,穿村過巷,儘管有點吃力,還是十分開心。因為早已買齊鞭炮煙火,約好一大群小朋友,在分豬肉之前先玩個痛快。不過重點還是豬肉,因為都是加足香料炮製的,香噴噴的特別可口,邊走邊吃,不知多麼過癮。
   長大後去了北方,幾乎就嗅不到年味了。尤其是工作之後,同事雖多,但是到了年尾,外來的多回鄉,當地的多回家,宿舍裡冷冷清清,百無聊賴,一天到晚就是打呼嚕,一點也不像過年的樣子。
   幸好老廚師王伯也無去處,飯堂照開,並特別提供新年大餐。聽說年年都一樣,一定是紅燒肉加雞蛋,有點公式化。不過今年的豬肉買得好,格肥格瘦,正是廣東人的至愛「五花腩」,而蛋則是走地雞剛生下來的新鮮蛋。雖然配料只有醬油、燒酒和黃糖,唯火候掌控得十分到家,豬肉又被雞蛋的清香提升了味道,讓本來平平無奇的一道小菜,變得格外甘腴可口,就像少小時吃著領來的炊肉,滿嘴生香,回味無窮。
   後來移居香港,和母親一起過新年。別的沒有什麼,最難忘的一件事情,還是與豬肉有關。
   我幸運,很快就找到一份好工。第二年年終出糧,還意外地分得三個月花紅。同事們都為我高興,說我這麼快就能分得一塊肥肉,真不容易。母親則說是神靈保佑,因為她曾為我燒香祈福。
   不管怎麼說,我打工多年,第一次領到花紅,而且這麼多,總是開心。也不知是為了神功,還是為了口福,第二天就買了頭烤豬,當天還神,然後宴請親朋,並學鄉下人分豬肉,不分男女,見者有份。
   我喜歡豬的豐盈肥美,每逢春節總會想到牠。特寫下此文,並藉此祝願所有讀者朋友,新年快樂,人人都過個大肥年!(2017.2.13. 刊於世界日報上下古今)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62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