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的6種習俗,你瞭解嗎?

2018/12/22  
  
本站分類:其他

冬至節的6種習俗,你瞭解嗎?

【今日作品推薦】

      1222日是“冬至”,所以推薦一篇與這個節日相關的文章!

 17239977-50f0b05e45a5de6e43c7f87c8635f080-4.jpg

 

NO.1  冬至節食品

      冬至應節食品經過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飲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節日食品。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中國長江以南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它有許多有趣的傳統,並且各具民族特色。滿族旗人在冬至祭天,同時敬拜祖先,祭天以後將煮肉和大家分享,“吃白肉”就成為滿族過冬至的特殊習俗。北方其他地區,也有吃水餃的習俗,都取其形狀似元寶,以求“招財進寶”。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浙江省今杭州市)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的名號江浙等地稱“餛飩”,廣東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北方有不少地方,在冬至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功效,所以,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的習俗。

1e960d365a1c4ec6854a02f4109ede95.jpeg

 

      冬至節吃湯圓

89ea592d0f05404a88717ca5db2ca1f3.jpeg

      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麵包上糖、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古人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湯圓是中國傳統的美味食品。吃湯圓引申到“團圓”“圓滿”,闔家同吃表達人們對家庭幸福的祝願。湯圓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人們都愛吃。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做冬至湯圓時,經常捏一些小動物,如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吃冬至湯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黏一個冬至湯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吃冬至湯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有些家庭還在這一天傍晚“曬冬米”,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著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節吃年糕

      人在冬至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節吃蕎麥面

      浙江等地冬至這天,全家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回娘家。人們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有利於健康。

 

      冬至節吃赤豆糯米飯

9487be8c1ce77d4c196df5b38e7c44d2.jpg

      中國長江以南,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了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NO.2  冬至節“九九消寒圖”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跡。

      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各家具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養而定。

      從冬至這天開始,因為要過九九八十一天,才寒盡春來。《清嘉錄》裡,有一首《數九歌》,形象地描寫了人們過冬的情景:“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街頭窮漢舞(注:因衣衫單薄,以跺腳揚臂取暖)……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這八十一天的過程,古人稱為“複陽”的過程,即陽氣逐漸回復,慢慢變暖。但對於窮人來說,則是度日如年。清朝釋函在《至日》寫道:“去年今日身棲雪,今年依然雪裹身。歲歲盡傳陽已複,何曾一線及流民?”

       為了消除這一段漫長日子的寂寞和寒冷,從明代開始,出現了“九九消寒圖”,以便一天一天數著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了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和期盼。

      “九九消寒圖”有三種:一種是文字的,一種是圓圈的,一種是梅花圖式。文字的消寒圖是在一張印好的九個雙鉤字上描紅。這九個字通常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字九劃,九字共八十一劃,每日用紅筆描一劃,等九個字描完,春天就來了。

      《燕京歲時記》載,畫圓圈的消寒圖,即一張紙上印了“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作一圈,上陰下陽,左風右雨,雪當中”。如果是陰天,塗黑上半個圈,晴天塗黑下半個圈,以此類推。

      文人《帝京景物略》中寫道,雅士們則畫一朵折枝梅花,上有81個勾好的不著色的梅瓣,用墨筆“日塗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傍一聯曰: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也有用紅色塗染梅瓣的,更給人一種暖氣漸生的感覺。

6630733514163925724.jpg

      古人在冬至“九九”的氣候變化中,總結出許多規律性的東西,如“第一莫貪頭九暖,連綿雨雪到冬殘”“雨雪連綿四九天”等。

 

NO.3  冬至節贈鞋習俗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唐朝馬縞在《中華古今注》記:“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祥,履長綱慶”的句子。後來,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于外甥、侄兒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的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有臣子向皇上獻鞋襪禮儀,表示迎福踐長。

 

NO.4  冬至節打崗遊戲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他們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活動和形式也是各種各樣。在表現和展示愛好的同時,釋放出青春的風華。

 

      NO.5  冬至節尊師習俗

      冬至節,過去有學校領導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校董帶領學生拜先生。有的地方民間有“冬至節敬教書”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中國民間許多地方仍有冬至節請老師吃飯的習俗。山西等地習慣用燉羊肉招待老師,其情真意深。

 

NO.6  冬至節文人詩文會

      入九以後,有的文人常有消寒活動,即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九人席,名為“文人冬至詩文會”。

b9a94023dea729ef69ba265324e6f148.jpg

 

dongzhi05.jpg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69  回應:2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

反手锁了梦魇    
反手锁了梦魇
我們冬至一般都是吃湯圓的
回應    0    0
小咖(子陽、佳樂)    
小咖(子陽、佳樂)
嗯,是的,我這邊冬至主要吃餃子!
回應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