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直擊】用書寫面對生命與土地──首屆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專訪@臺東

2019/11/27 下午 01:18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活動直擊】用書寫面對生命與土地──首屆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專訪@臺東

11月微涼的周六,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的「2019年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頒獎與作品發表會緩緩拉開序幕。

以花東在地作家為主題的後山文學獎,在2014年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接續主辦以後,透過廣徵在地佳作,逐步累積知名度與文學能量,並在今年首度增設「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盼能挖掘出更多潛力新人。

第一屆新人獎的得主,在由評審委員王家祥、吳懷晨、何致和、葉美瑤、陳雨航(依姓氏筆畫排列)五位學者作家反覆討論後終於誕生,共計詩集(一件)和小說(兩件),分別是羽弦《相信火焰,但不相信灰燼──羽弦詩集》、蘇蕊《拉千禧之夢》和張純甄《地球的背面》。

20191123_144201_n.jpg
 主辦方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與三位得主合影留念 
(左至右: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洪宗楷、羽弦、張純甄、蘇蕊、李吉崇館長、陳雨航老師)

20191123_152623_n.jpg
三位得主和主持人對談新書

20191123_154839_n.jpg
會後舉辦小型簽書會

頒獎當天《地球的背面》作者張純甄上臺和大家分享她愛上文學的初衷,以及這本作品的創作目的。她希望透過書中集結九篇故事,能透過他者之眼看見九段他人生命中的黑暗與潮濕,如同接觸每個人心靈上陽光無法照射到的那一面,直視這些暗面也讓我們有尋光的慾望。同時她也分享到書中其中一篇〈學習羽毛〉的創作靈感,是來自一位朋友的紀錄片,對她來說,阿美族的文化風俗是十分有能量且讓人感受到衝擊的,因此很適合發展成一篇故事。

20191123_145823-n.jpg

參與頒獎典禮後的隔天(11/24),新人獎得主蘇蕊及羽弦一同現身二手書店晃晃及誠品臺東故事館,更進一步與讀者面對面,除了分享得獎作品的創作歷程,也彼此交流不少關於寫作甚或生活的感觸。

打頭陣的是小說《拉千禧之夢》的作者蘇蕊。蘇蕊介紹道,這本書是她和一位阿美族男孩的童年回憶故事,故事中的阿美族青年是她小時候的玩伴,「拉千禧」為部落裡的階級名稱,意指在「千禧年」成年的這一代,「講到這大家應該知道我現在幾歲了。」一如書中一貫的幽默風格,蘇蕊將這個結局有點悲傷的故事,在開頭以輕鬆節明快的節奏鋪陳。

談起創作這本書的初衷,她說回憶童年是故事的主軸,但創作過程的尋根之旅,對她而言是一個更重要的過程,「如果只是寫家鄉的風土,就變得很像自傳,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很無聊,所以我加入這一段故事,讓這個回憶有更多故事性。」蘇蕊進一步談到臺東人口外移的問題,大家必須各自到外地生活工作,到瑞典生活已經十五年,許多玩伴現在已經失聯,小時候的原住民同學當時以漢名互稱,「現在要找他們都不知道從何找起,但是他們要找我相對容易,希望他們有機會看到這本書。」在書寫時她相當重視事件的時間性以及環境的真實性,因此花了許多時間進行調查,許多家鄉事物現在已經不同,所以「回溯」這個過程顯得更重要。

這本書寫在地童年回憶的作品,創作過程中不僅時間壓力大,許多細節也需要逐一考究釐清,出版作業甚至也是在跨國六、七個小時的時差中完成,對此她表示十分感謝。

接著《相信火焰,但不相信灰燼──羽弦詩集》作者羽弦分享,他說自己和從小在臺東長大的蘇蕊不同,幼時和家人先居於臺中,成年念書後才來到東部,但此後就離不開臺東了。詩作題材多半取材自生活,十分多元,羽弦現場也朗誦了書中幾首作品。

我曾搬過數百箱書
一冊冊從積灰的書架上取下
如岩窟中偶然發現的古經卷
依然等待那遲到的僧人
我認得那些——
嗷嗷待哺的書名、那些字
被驚醒而睜開祂們的複眼
但我只能一邊寫上編號,一邊
以寬膠帶封好箱子

將祂們搬運到另處堂皇的陵墓
我不是僧人,只是個搬家工人
下班後脫掉公司制服,如蛻去沾滿風塵的肉身
螞蟻沉沉睡去。我經常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
仍日復一日、夜復一夜,搬著那些囤積在城市各處的夢

——(節錄自〈城市搬家工人獨白〉) 

而對於創作靈感的紀錄和來源,兩人展開熱烈的討論。羽弦說自己常失眠,對於有些夢境的印象反而比較深刻,如果醒來後還記得,也會拿紙筆趕緊記下來,作為作品的一部分。而針對擷取靈感,兩人異口同聲地說,雖然許多生活的當下無法鉅細靡遺的即時留下記錄,不過洗澡的時間是最能夠慢慢梳理思緒的。

1574826102922_n.jpg
蘇蕊和羽弦在座談會上暢談寫作與人生

【以下節錄講座精采對談】

Q1:蘇蕊覺得小說中印象最深刻或最無法直視的經歷是哪一段?

蘇蕊說應該是越接近結尾的時候,她無法克制地哭,因為已知道結局的走向,她還提到,推薦序洪敘銘策展人對她作品理解很深入,「抵達台灣後的蘇蕊,不論回到家鄉台東、成功或彰化,彷彿舉步維艱,在許多細微的敘述中,或許也表達出作者對『家』微微的抗拒、深恐人事已非的徬徨與惆悵。」許多地方是直接地切中某些字句背後隱藏的實際情感,讓她十分感動。

Q2:有什麼寫作上的建議或感想能提供給想要創作的人?

羽弦覺得閱讀的能量十分重要,以及自身思考感受生活的片段,可以留下筆記,嘗試建構自己的生命歷程,多看別人寫,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好。「人會一直在進步,就是不斷問為什麼?」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讓腦袋持續存在不同的想法,一定會有收穫。

蘇蕊聽完之後表示自己本身不是會無中生有的創作者,通常都是要來自與生活經驗的累積。但她自身科學的背景知識呼應羽弦提到的既視感(Déjà vu)觀點,蘇蕊說從科學上來說,記憶或經驗隨著年齡增長很可能會有時間差,不過通常都是大腦上處理資訊的錯亂。 

羽弦:「錯亂是滿浪漫的。」

蘇蕊:「所以你是詩人,我是科學家,哈哈,不過這代表你的大腦活動還是十分活躍。」她也羨慕地表示,能夠保持生活的純度是很不容易,畢竟在25歲以後,有很多事情會越來越艱難。 

Q3:蘇蕊的創作方式偏向自我挖掘、回憶過往;而羽弦則多半是擷取靈感,以現在進行式的紀錄為主。想問羽弦的詩作主題多元,有沒有哪幾個主題是特別有感觸? 

羽弦說,像是作品中有寫到環境、原住民、傳統領域等社會議題,都需要時間消化一下,又例如香港目前的情況,幾乎接近戰爭,因為很貼近臺灣,感觸特別深刻,但還無法用文字創作出來。

 

關於「創作者是否要很真誠地面對自己?」這個問題,兩人皆表示認同。蘇蕊認為這是必然的一環,因為需要時間沉澱和內化,且語言文字的傳播是一種能量,若是公開出版的作品,必須擔負創作責任、謹慎面對。她不是不贊成即興的作品,但自己如果不滿意就不會拿出來發表。《拉千禧之夢》也是如此,是基於真實人物和記憶創作而成。 

Q4:為何羽弦的作品後續出版改了書名呢?

羽弦詩集原投稿書名為《軍艦礁》,後來成為後記的篇名。因為以前在海軍服役的經驗,海上生活是十分忙碌且緊迫,除了要注意外部環境變化,也要隨時留心內部作業步驟有無疏漏。武裝的軍艦是捍衛人民安全,通常退役之後由政府收回報廢處理,有些則經過整理後爆破沉入海中,作為人工魚礁(軍艦礁),雖是逐漸腐朽,但其空間能當成海洋生物的安置所在。海洋可以很溫柔,也可以很殘忍,軍艦也是如此,他認為這是很詩意的過程。

而新書名《相信火焰,但不相信灰燼》,羽弦認為火焰是很神奇的物質,只要有允許條件便能燃燒,將某種物質轉換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像軍艦腐朽的過程以及火焰燃燒成灰燼的過程,在他的觀念裡,詩也是以類似的方式而成。所以,他希望能將這本作品當作人生的紀錄,就像燃燒前、燃燒時和燃燒後的產物。 

蘇蕊說,聽完這個軍艦礁腐朽的過程,像是人工的鯨落──死亡後落入深海的鯨魚屍體,成為海中其他生物的生存養分。

蘇蕊:「所以羽弦真的是一個很浪漫的人!」

 

活動當天不克前往張純甄,也特別錄製影片和讀者分享她創作《地球的背面》的靈感及建議。


 (以下為影片逐字稿)

Q:怎麼創作出《地球的背面》?

A: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想要寫作,不過大部分以新詩和散文為主,以前沒有寫過小說。當初決定要念文學創作所後,給了自己一個目標:希望能在三年內創作出短篇小說。看看從沒寫過小說的人,在這段期間內能成長到什麼地步。

Q:如何創作和收集題材?

A:這本作品的主題其實是大不相同,我希望盡可能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透過這樣的挖掘,找出具有小說感的元素。例如其中一篇作品〈學習羽毛〉,便是從一位朋友的紀錄片中得到靈感,對於我來說,阿美族的文化風俗是十分有能量且讓我感受到不少衝擊的,因此很適合發展成一篇故事。

Q:過程當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A:對於寫作新人來說,就是苦無發表的機會。不管怎麼寫都是被退稿,但我認為如果覺得作品中仍富含能量的話,不斷修改和錘鍊作品是重要的,像這本作品中許多篇文章都曾被退稿過,但後來經過不斷努力修改,轉投文學獎,反而能有獲獎機會。而且我以前沒寫過短篇小說,在這過程中也有許多的懷疑,我真的適合寫嗎?但後來發現,我慢慢學習到一件事,真的不必太早灰心喪志。因為真的想要寫作的人,要如何知道自己究竟有無才華,只有透過不斷的書寫這件事,才能明白。如果你真的想寫,就盡可能找方法,大量創作、並不斷發現自己需要補足的地方。

Q:有什麼建議提供給有志寫作的人?

A:我希望每個人能夠一直寫下去。瑪格麗特.愛特伍曾說過:「如果你真的想寫作但不知如何開始,內心一定是有恐懼在的。但其實你不必恐懼,假如抽身來看的話,寫作這件事情就只是你直面你面前的紙張,或是電腦上的空白文件,在這個之間去產出什麼來。所以只要你一直寫,就算失敗也沒關係,可以從失敗中獲取什麼的話,一定可以成為成長的養分。」因此我也用這個當成小結,勉勵所有在寫作這條路上的人。

 20191124_180444_n.jpg
誠品台東故事館的後山文學新人獎座談會場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7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