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學季刊社成立25周年總序
首頁圖來源:12019
與時俱進•和弦共振──臺灣詩學季刊社成立25周年/蕭蕭
華文新詩創業一百年(1917-2017),臺灣詩學季刊社參與其中最新最近的二十五年(1992-2017),這二十五年正是書寫工具由硬筆書寫全面轉為鍵盤敲打,傳播工具由紙本轉為電子媒體的時代,3C產品日新月異,推陳出新,心、口、手之間的距離可能省略或跳過其中一小節,傳布的速度快捷,細緻的程度則減弱許多。有趣的是,本社有兩位同仁分別從創作與研究追蹤這個時期的寫作遺跡,其一白靈(莊祖煌,1951-)出版了兩冊詩集《五行詩及其手稿》(秀威資訊,2010)、《詩二十首及其檔案》(秀威資訊,2013),以自己的詩作增刪見證了這種從手稿到檔案的書寫變遷。其二解昆樺(1977-)則從《葉維廉[三十年詩]手稿中詩語濾淨美學》(2014)、《追和與延異:楊牧〈形影神〉手稿與陶淵明〈形影神〉間互文詩學研究》(2015)到《臺灣現代詩手稿學研究方法論建構》(2016)的三個研究計畫,試圖為這一代詩人留存的(可能也是最後的)手稿,建立詩學體系。換言之,臺灣詩學季刊社從創立到2017的這二十五年,適逢華文新詩結束象徵主義、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流派爭辯之後,在後現代與後殖民的夾縫中掙扎、在手寫與電腦輸出的激盪間擺盪,詩社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時代脈動息息關扣。
臺灣詩學季刊社最早發行的詩雜誌稱為《臺灣詩學季刊》,從1992年12月到2002年12月的整十年期間,發行四十期(主編分別為:白靈、蕭蕭,各五年),前兩期以「大陸的臺灣詩學」為專題,探討中國學者對臺灣詩作的隔閡與誤讀,尋求不同地區對華文新詩的可能溝通渠道,從此每期都擬設不同的專題,收集專文,呈現各方相異的意見,藉以存異求同,即使2003年以後改版為《臺灣詩學學刊》(主編分別為:鄭慧如、唐捐、方群,各五年)亦然。即使是2003年蘇紹連所闢設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在2005年9月同時擇優發行紙本雜誌《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主要負責人是蘇紹連、葉子鳥、陳政彥、Rose Sky),仍然以計畫編輯、規畫專題為編輯方針,如語言混搭、詩與歌、小詩、無意象派、截句、論詩詩、論述詩等,其目的不在引領詩壇風騷,而是在嘗試拓寬新詩寫作的可能航向,識與不識、贊同與不贊同,都可以藉由此一平臺發抒見聞。臺灣詩學季刊社二十五年來的三份雜誌,先是《臺灣詩學季刊》、後為《臺灣詩學學刊》、旁出《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雖性質微異,但開啟話頭的功能,一直是臺灣詩壇受矚目的對象,論如此,詩如此,活動亦如此。
臺灣詩壇出版的詩刊,通常採綜合式編輯,以詩作發表為其大宗,評論與訊息為輔,臺灣詩學季刊社則發行評論與創作分行的兩種雜誌,一是單純論文規格的學術型雜誌《臺灣詩學學刊》(前身為《臺灣詩學季刊》),一年二期,是目前非學術機構(大學之外)出版而能通過THCI期刊審核的詩學雜誌,全誌只刊登匿名審核通過之論,感謝臺灣社會養得起這本純論文詩學雜誌;另一是網路發表與紙本出版二路並行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就外觀上看,此誌與一般詩刊無異,但紙本與網路結合的路線,詩作與現實結合的號召力,突發奇想卻又能引起話題議論的專題構想,卻已走出臺灣詩刊特立獨行之道。
臺灣詩學季刊社這種二路並行的做法,其實也表現在日常舉辦的詩活動上,近十年來,對於創立已六十周年、五十周年的「創世紀詩社」、「笠詩社」適時舉辦慶祝活動,肯定詩社長年的努力與貢獻;對於八十歲、九十歲高壽的詩人,邀集大學高校召開學術研討會,出版研究專書,肯定他們在詩藝上的成就。林于弘、楊宗翰、解昆樺、李翠瑛等同仁在此著力尤深。臺灣詩學季刊社另一個努力的方向則是獎掖青年學子,具體作為可以分為五個面向,一是籌設網站,廣開言路,設計各種不同類型的創作區塊,滿足年輕心靈的創造需求;二是設立創作與評論競賽獎金,年年輪項頒贈;三是與秀威出版社合作,自2009年開始編輯「吹鼓吹詩人叢書」出版,平均一年出版四冊,九年來已出版三十六冊年輕人的詩集;四是興辦「吹鼓吹詩雅集」,號召年輕人寫詩、評詩,相互鼓舞、相互刺激,北部、中部、南部逐步進行;五是結合年輕詩社如「野薑花」,共同舉辦詩展、詩演、詩劇、詩舞等活動,引起社會文青注視。蘇紹連、白靈、葉子鳥、李桂媚、靈歌、葉莎,在這方面費心出力,貢獻良多。
臺灣詩學季刊社最初籌組時僅有八位同仁,二十五年來徵召志同道合的朋友、研究有成的學者、國外詩歌同好,目前已有三十六位同仁。近年來由白靈協同其他友社推展小詩運動,頗有小成,2017年則以「截句」為主軸,鼓吹四行以內小詩,年底將有十幾位同仁(向明、蕭蕭、白靈、靈歌、葉莎、尹玲、黃里、方群、王羅蜜多、蕓朵、阿海、周忍星、卡夫)出版《截句》專集,並從「facebook詩論壇」網站裡成千上萬的截句中選出《臺灣詩學截句選》,邀請卡夫從不同的角度撰寫《截句選讀》;另由李瑞騰主持規畫詩評論及史料整理,發行專書,蘇紹連則一秉初衷,主編「吹鼓吹詩人叢書」四冊(周忍星:《洞穴裡的小獸》、柯彥瑩:《記得我曾經存在過》、連展毅:《幽默笑話集》、諾爾•若爾:《半空的椅子》),持續鼓勵後進。累計今年同仁作品出版的冊數,呼應著詩社成立的年數,是的,我們一直在新詩的路上。
檢討這二十五年來的努力,臺灣詩學季刊社同仁入社後變動極少,大多數一直堅持在新詩這條路上「與時俱進•和弦共振」,那弦,彈奏著永恆的詩歌。未來,我們將擴大力量,聯合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汶萊、大陸華文新詩界,為華文新詩第二個一百年投入更多的心血。
2017年8月寫於臺北市
推薦序一
截句的五十種讀法──《截句選讀/卡夫》序/白靈
詩是日常語言的一種脫困方式,介在說與不說之間,既說得不多,又想說出很多。因此寫詩人不想語不驚人死不休者幾希矣,費盡心力要由纏身的語言中一飛沖天,但往往又忘了語要驚人之句究指何意?寫起詩來多半冗長拖沓,意象繁雜繽紛,動不動數十行者多矣,當然也分不清要驚之「人」指的是閱眾或專家?常以能得四五十行乃至五六十行之詩獎為樂為榮,如此行之數十年未嘗有太大變革。幸好,今年截句一詞在臺灣的出現,為此問題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和可供斟酌的參考答案。
回首百年新詩,好的新詩超過二三十行者少矣,大眾嚮往十行以下好的小詩如大旱之望雲霓,卻又乏詩可尋,推動了數十年的小詩運動一直進不入主流詩人眼底。幸好新世紀以來拜網路之賜,近年則拜智慧型手機及臉書大為風行之機緣,小詩露臉機率大大增長。今年更得既古又新的「截句」一詞之增光,四行以下的截句形式漸獲認同,在蘇紹連總舵多年的《facebook詩論壇》一時成為風潮,上網書寫截句之新手老手能手多矣,而且跨地域跨國界跨性別跨時差,日日可見諸多截句繞著地球跑,發表、回應、點評乃至批判。
新加坡詩人卡夫即熱心熱情於此者,年內除在臺灣詩學25週年截句系列出版個人《卡夫截句》外,更趕在年底前完成《截句選讀/卡夫》一書,這是目前唯一可見到的評析截句的讀本。對截句此一詩形式陌生者,或不知如何讀出一首截句的好和樂趣者,正可作為參酌,欲進入截句堂奧者,也可當作一本指南和入門書。
此書的形成顯然由臉書的《facebook詩論壇》而來,雖然也有小部分的截句只見於詩人個人網頁,但絕大多數均與_詩論壇有涉。詩家的截句發表後,諸多讀者、評者有了各種即時的回應,常常你來我往,意見相應、相左、互桿、臉紅脖粗均時有所見。而卡夫擠身其中,不慍不火,往往會費較大工夫、更多時間,細斟慢酌,對有感之作品設法給予較完整的分析,讀者對其析評若有不同論點或相反立場,他也樂於回應、乃至虛心反省、或向資深詩人討教,回頭再補正不足漏缺之處。此種網路詩壇才有的析評發表形式和特性是過去平媒詩壇所未見,其即時性、時空壓縮性、回應多元性,給了新詩前所未有的蓬勃機運。加上截句此形式的易讀易寫易論易回應又不易工的特性,在現代網路媒介的世界中,有了極大的討論空間和閱眾更易互動的特質。
卡夫此書既是「選」也是「讀」。書中所選的截句雖與其個人主觀的選詩喜好乃至偏好有關,就客觀而言,也果然皆屬佳作。有些詩還是他慧眼獨具的選擇。當然讀者乍讀有可能看不出所以然來,經其一番導「讀」的解析和點評後,竟隱藏甚多奧妙於短短數行之內,這也可說是他對截句的最大貢獻,比如〈夾在腳下的詩意──讀季閒〈夾腳拖〉〉、比如〈為什麼義肢要取名「自由」――讀葉子鳥截句〉、〈詩的個相與共相――讀離畢華〈真實之物〉〉均如此,短短數行經其一番剖析乃至重解後,發現其中原來玄機處處,值得玩味之處頗多,餘如他讀葉莎、讀蕭蕭、讀蘇紹連、讀靈歌也讀出極多隱藏的趣味,令人對截句的可能和未來充滿期待。
而由分輯可知,其中輯一傾向於費力較多、論述較全面、討論細節也更周圓的部分,有時乍看篇幅不多,卻名為精讀,此中之妙,常在一二句之間,或值讀者慢慢體味尋索。當然也因受限於臉書快速下壓、即時性過於緊迫,並無法如一般詩的導讀般長篇大論,僅能迅捷回應,因此即使之後再有增刪,也都有限。有時他還故意「過度解讀」,比如他讀筆者〈櫻花〉、〈你是自己的遠方〉,均具「故意政治化」傾向,卻又有另闢蹊徑,造成歧義的效果,反而更能讀出一些興味來。
其輯二的簡讀形式自然更看出網路詩壇在時空壓縮下的詩發表後的回應。即使如此,也常能於一二語中見出其讀詩眼力,比如讀千朔(Da Shu)的截句〈月光十三樓〉只說「這是一首充滿視覺效果的詩」,正點出火車遠去時聽到的「一聲聲再見」,在賣便當賣不完之人的眼底有如火車緩慢離去再也難觸及的「一吋吋遠方」,兩個「吋」字在其中正發揮了重要的視覺特效,而其悲情在之後圖像化的雨絲搖擺中更具效果。但截句截自原題與「月光」有關的詩行,詩名反有令人不解之疑。卡夫受限於「簡讀」,難以周全顧及,也正顯示網路回應時的局限。又如卡夫在簡讀王勇〈棄權〉一詩時,引孟子話語,指出貴為領袖若心中無民,與獨夫紂無異,讀王勇此詩更見出「棄」「權」二字在詩中的趣味,也可見出卡夫的用功。餘如讀木瑕的〈撲火〉三行、〈風〉三行,短短數行點評,就使人對其隱意更能了然。
因此卡夫選了五十首詩(其實不止)來評讀,等於為讀者開關了五十條讀截句的小徑,為此新詩史上從未如此命名過的小詩形式,設下一些截句的可能讀法。不可諱言,這是截句在網路詩壇推展時勇敢的前浪,未來還有待更多的截句寫法和讀法出現,卡夫迄今已作了極佳的起步和示範,有心人何妨也摩拳擦掌、熱情投入?
推薦序二
《截句選讀/卡夫》讀後/劉正偉
新加坡詩人卡夫的臉書(FB、面子書)上有句名言:「生命不過是一首詩的長度」,也可說是人生的截句。
我與卡夫的交情,算半生不熟,也算有點熟又不太熟、有點黏又不太黏,剛剛好,因為我們也不八卦、不互探背景或隱私,常只就詩論詩,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忘了是怎麼認識他的,但是2016年由明道大學文學院長詩人蕭蕭主辦,以東南亞詩浪潮和劉正偉詩畫展為主題的濁水溪詩歌節,經由數日上山下海到明道大學、日月潭、集集、臺中、田尾等地相處,又有更深刻的詩人情誼。
這次臺灣詩學與吹鼓吹詩論壇為25週年慶,出版15本的截句書,卡夫這本《截句選讀/卡夫》是唯一的一本詩評賞析集,可見其投入與用心。
筆者反對大陸式的無題截句,去年由蔣一談推動,並出版十九本的截句書,似乎截句熱亦迅即冷卻,後繼無力。無題則容易流於無主,似片語格言、詩句殘篇。筆者在2012年開始推動「新詩絕句」四行詩運動,出版《新詩絕句100首》,在2015年1月起在《華文現代詩》第五期開闢《新詩絕句》專輯,持續推動小詩運動,迄今不輟。
截句,或應稱「截句詩」以與大陸無題截句區別,在「吹鼓吹FB詩論壇」置頂文,蘇紹連與白靈有幾度對截句徵文的說明,詩友也有幾番討論。除了規定行數必須在「四行或四行以內」外,其他沒有明確的規定,可以是新作;可以是舊作截取,可以分段,亦無規定這四行要不要是緊連的四行。
提倡截句詩,有兩個意涵:一是希望詩人從舊作中提煉金句,以環保回收再利用的概念,找出動人的再創作;二是希望新創截句的詩人,在心中醞釀並謀篇佈局時,如提煉黃金般,不斷提煉,務必使拿出來的作品閃亮動人。
「截句詩」一詞的出現,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化。也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庶民更熱衷讀寫新詩。近來此運動引起臺灣詩壇與吹鼓吹論壇截句詩的熱潮,帶動大家的好奇、實驗與寫作,讓截句詩的形式更能成為推動新詩閱讀與寫作的全民運動。
綜觀卡夫《截句選讀/卡夫》,分精讀與選讀二輯,想當然耳,就是花費的心力與工夫了。卡夫開篇〈為什麼要寫截句?──讀白靈〈截句的原因〉〉,即以三個要點開宗明義闡述,詩人白靈這臺灣詩學與吹鼓吹論壇截句詩倡導的要義。
在〈甘地的言外之意──讀白靈〈甘地〉〉文裡,卡夫說:「『含蓄』是寫詩追求的一種境界。一般有兩個層次,有時候因為有些話不能說、不可說卻又不得不說,以澆心中之塊壘,只好在內容上含蓄。為了達到此目的,在詩的表現手法上也多採用了含蓄的寫法,比如暗喻或象徵等,使詩有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韻味,讓讀詩人可以從中獲得無窮的意蘊。這就是唐代劉禹錫說的『境生於象外』、司空圖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南宋嚴羽更進一步提出『言有盡而意無窮』,把這種含蓄的意境推至極致。」,文中引經據典闡述詩的要義,原來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不似有些沽名釣譽者,喜歡以野雞大學的學位往自己臉上貼金。紮實的工夫,才能路遙知馬力,卡夫是耐操的千里馬。
卡夫是聰穎好學、不恥下問者,聽他在寫詩或評的過程,也即時請教蕭蕭、白靈、蘇紹連等前輩,並與筆者多所討論,他往往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所以他今天能同時出版《卡夫截句》與《截句選讀/卡夫》,就是他紮實的工夫的呈現,也是這段期間努力成果的展現,可喜可賀。
臺灣詩學季刊社與各詩刊,多長期推廣小詩運動。詩人詩集則有向陽「十行詩」、岩上「八行詩」、劉正偉「新詩絕句」(四行詩)以及林煥彰等人的小詩運動。我們提倡小詩或截句詩,並不是唯一的路,在寫截句的同時,我們也都在寫四行以上的詩。當小詩不能負荷篇幅時,就寫長詩;當可以精鍊如一把匕首時,我們就寫短詩,卞之琳的〈斷章〉是最好的例子。
前言十行、八行、四行詩也好,仍多有嚴格的框架。臺灣詩學與吹鼓吹詩論壇提倡的截句,除了上限四行外,其他希望詩人截句「止所當止」,亦即能兩行、三行即能表情達意、凝煉聚寶者,莫要再刻意畫蛇添足。詩作則能深入淺出最好,深入深出亦無妨,惟仍要求需有詩題,為與詩主題、內容有呼應的效果。
詩路漫漫,惟其堅持!期許詩與評,卡夫都能孜孜不倦的繼續努力寫下去。最後,謹以小文,祝賀臺灣詩學與吹鼓吹詩論壇25週年慶;並祝賀卡夫同時出版《卡夫截句》與《截句選讀/卡夫》,光耀詩壇。
為什麼要寫截句?──讀白靈〈截句的原因〉
截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從舊作中截取精華四句成詩。一種是只能寫四行以內的小詩。(綜合白靈和蘇紹連的看法)兩種寫法的共同點是,原本可能要長達十數行或更多才能完成的詩,現在只要四行就足以讓讀者開啟一段奇妙的詩想旅程,詩中沒說出來的意思可能比說出來的四行更引人深思。
白靈是截句的倡導者,極力推廣,讀這首詩,感覺他用心良苦,用截句來詩寫「截句的原因」,目的就是要讓人更信服他所提倡的截句。
〈截句的原因〉
匙孔找對鑰匙再糾纏也只能一瞬
你見過鑰匙一直插著不拔的嗎
最精彩的演出是用噴的
煙花燦天後不凋謝還能叫煙花嗎
從鑰匙開門的一瞬到煙花燦天,寫的都是「時間」,白靈正是藉著這瞬間發生的事來解說截句的特點。
我是從以下三個層次來讀這首詩。
第一,截句必需要濃縮全詩的精華,它就有如一把開啟詩人詩想大門的鑰匙,只要我們能找到它,用它開門進入詩後,就可以有更多想像的空間,所以詩一開始如此寫:
匙孔找對鑰匙……
這是白靈對詩寫截句者的忠告,因為真正好的截句並不多。
第二即使是找對了鑰匙,開門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我們不能一直糾纏不放,進入後就需要各自解讀,這也正合了《莊子.外物》中說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好的截句自然也能給讀者多層次的解讀空間,讀者也無須拘泥於詩人原來的詩想。所以,詩接著如此寫:
你見過鑰匙一直插著不拔的嗎
第三煙花燦天,就是指讀詩時剎那間的頓悟,那是一種十分愉悅的感覺,但它卻是如此的短暫。這也是讀詩的一種過程,有些詩任你如何苦思冥想就是無法進入詩的心裡,有些詩卻猶如煙花燦開般,閃亮了你的詩想。
如果煙花燦天後不能凋謝,它還能叫煙花嗎?如果一首截句不能像煙花般燦亮你的詩想,讓你有所悟,還能算是好的截句嗎?煙花從燦開到凋謝的時間不長,截句只有四行也不長,也許在分秒間就能讀完它,但是好的截句卻能讓你的思想如噴泉一樣不斷地「噴」出一個又一個的煙花……
有一天臉書作古後──讀白靈〈有一天臉書〉
古書、古井和女子究竟和臉書如何構成關係,這是我讀白靈這首詩後產生的一個疑問。
〈有一天臉書〉
到那時我們會圍坐一本古書
打開某一頁挖的一口古井
有人伸手撈起井壁一綹長髮
開始吧:第一個跳井的女子是誰
詩篇名「有一天臉書」給了我讀這首詩的一個主要線索,若干年後,當臉書變成古書後,就像今天我們讀古時的四書五經一樣,感覺好遙遠,但是對當時的讀書人來說卻是必讀之經典。
我們讀古書要淘的是古人的智慧,可是白靈卻以為當臉書「作古」後,以後的人們撈起的是「一綹長髮」,我不敢由此評斷他對臉書的看法,不過他選擇女子跳井作為詩中的一個意象,必然是經過一番的考量。
古井深不可測,投進去的人沒有機會回來告訴我們她的感受。她們可能被淹死、可能被不知什麼活在裡頭的怪物咬死、也可能未到井底就昏死、更有可能是活活餓死,總之她們的結局是必死無疑,這也正好呼應了臉書Facebook的中文直譯「非死不可」。這是白靈對今之女子沉迷臉書以至不能自拔的一種隱喻嗎?
古之女子投井有「非死不可」的理由,今之女子每天樂此不疲地從井裡爬進爬出,有時還攜手並肩跳井,豈是後人能理解的。白靈是從男性的角度藉此對今之女子沉迷臉書「幽了一默」,哪沉迷臉書的男子呢?這是詩沒說的部分,留待女子去思考。
我感到好奇的是,這首詩發表後,不但沒有遭受到女權主義者的非議,還獲得許多女性的討論,猜測自己是第一個跳井的人嗎?白靈與我討論這首詩時說:「臉書是自由平臺,顯示女性不愛被制約、可不受控、因此樂於展示自身。像選擇如何生活、如何『非死不可』的方式一樣。」這正是他高明的地方,他透徹瞭解女性活躍臉書的心態,所以他成功地主導了這首截句討論的方向。
開始吧:第一個跳井的女子是誰
我以為詩這最後一行隱含著的才是白靈寫這首詩的真正目的。前三行都是在為它做鋪墊。今之女子對臉書趨之若鶩,可是以後誰還會記得臉書,因為隨著時間的改變,有一天臉書必然會被更新的玩意兒取代。當人們圍著這本古書淘到那綹長髮後,開始八卦的是,誰才是第一個跳井的人。白靈當然知道這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他不過是要逼著我們去思考,它背後隱藏著的意義,我們還有必要「非死不可」嗎?
季閒〈苦思〉
窗邊獨酌,獨自
啃掉一支鴨頭
詩沒想出半句,骨頭
倒是吐了一桌
自古以來,「苦思」就是詩詞創作的一種途徑。唐代苦吟詩人賈島就是苦思學派的一個代表詩人。當人的思緒高度專注於某一方面時,平日極平常,不在乎的事物都可能成為觸發靈思的一種可能。鍾嶸《詩品》中提到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就是苦思之後豁然貫通的結果。
季閒這首詩富有趣味性。初看時,他說啃掉一支鴨頭,骨頭吐了一桌,詩沒想出半句,他藉此是要來詩寫自己「苦思」的苦悶。實際上,他是「骨鯁在喉,不吐不快」,這首詩就是苦思後,靈光一現的結果。
季閒通過實際的詩寫給「苦思」寫了一首好詩。
蕓朵〈你近得好遠〉
你的手機把世界拉到身邊
把身邊的我推到世界邊緣
詩中的三組對比「近」與「遠」,「拉」與「推」、「身邊」與「邊緣」,生動又具體地構成了你我和手機的關係。
你我在一起時,你低頭顧著滑手機,雖然整個世界都被手機拉到你身邊,但是你卻忽略了身邊的我,手機取代了我,我被手機推到了世界的邊緣。
你是與我靠得很近,但你的心其實離我很遠很遠,這是你的感覺,也是我的感覺。
蕭蕭〈相忘〉
雨落在江裡、落在湖裡
誰也記不得誰胖誰細
出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天運》)
這是「相忘」典故的由來,蕭蕭寫這首詩可能是由此獲得的靈感。
雨(魚)音相近,魚在乾涸的陸地上無處可逃,只好相互哈著水汽,把口沫抹在對方身上來保持濕潤。與眼前的困境相比,它們很懷念昔日雖在江湖中互不相識,卻又逍遙自在的生活。
從天上一起落下的雨又是怎樣的呢?這裡可以分兩個層次:
一、落在江或湖的雨會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記不得誰胖誰細。
二、江的形狀一般是「細」長,湖的外貌似乎多是圓「胖」,雨究竟會落在江或湖,是身不由己的,最終誰也不會記得落入點誰胖(湖)誰細(江)。
魚的「相忘」是緬懷過去的美好。雨的「相忘」則是因為落入江湖,轉換身分後,各奔前程,誰也記不得誰了。
人生不也正如此嗎?詩,沒說的永遠比說的多。
本文節錄自《截句選讀/卡夫》,原作者卡夫
臺灣詩學25週年紀念作品集
分享: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9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