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不列顛!到英國、愛爾蘭沒到過這裡就等於白去了!

Top

詩與畫的綠之鄉
:湖區

首頁圖來源:fotobias

陽光、微風和美景,這是來到湖區的第一個印象。


這裡,有著閃閃發光的湖水;這裡,有著無邊無際的綠原;這裡,是英國最動人的自然景觀──湖區。位於英格蘭西北部,湖區國家公園(The Lake District National Park)被譽為英格蘭最美麗的地區。在看到湖之前,沿途經過的都是大片大片的翠綠色,配上陽光和藍天,偶爾還有白色身影的黑面羊點綴在草地上,這樣的配色,真的是放鬆心情最好的配方。


1.jpg
●沿途經過都是美麗的藍綠配色

可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感覺,幾世紀以來,許多名人都在湖區留下足跡,甚至長居在此享受自然氛圍。例如十八到十九世紀的浪漫自然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他曾居住在湖區很長的一段時間,並在這裡創作過許多優美的詩篇。而另外更有一位重要的人,是因為她,我們現在才得以見到這裡原始的自然美景;是因為她,湖區才有了更鮮明的生命力;她的名字,已經和湖區連結在一起,她是──波特小姐。


跳躍在湖光山色:波特小姐 Beatrix Potter


相信你一定曾經看過,一隻有著棕褐色身體,身穿藍色衣服,總是頑皮地到處跑的小兔子。他是彼得兔(Peter Rabbit),他和他的動物朋友們,都是誕生自碧翠絲‧波特小姐的筆下。


可以說,彼得兔和朋友們的故鄉,就是這個優美的湖區。波特小姐在第一次來到湖區時,就愛上了這裡天然的環境,後來更買下了湖區的大片土地,以及優雅的農莊──丘頂小屋(Hill Top),在這裡定居一直到晚年。可愛的彼得兔及朋友們,大都是在湖區時光創作出來的。


碧翠絲‧波特出生於1866年,在倫敦一個富裕的家庭。雖然波特小姐是個順從父母的孩子,但在嚴厲且嚴格的父母管教下,她的童年並不快樂,也並不喜歡她出生的地方。波特小姐從小就很喜歡小動物,十六歲時,家裡買下了湖區的一棟城堡,此後全家便時常到湖區度假,波特小姐也自此深深愛上了湖區。她的可愛創作,就是如此誕生。


1901年,她先自行出版了第一本圖畫故事書《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而後隔年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她的圖畫故事擄獲了許多人的心,而她本人也與出版商的兒子Norman Warne墜入情網。波特小姐的父母不認為女兒應該和一名出版商來往,在女兒堅持之下,他們才勉強在有條件之下答應波特小姐與Warne的訂婚。


但一切有如戲劇,在Norman Warne向波特小姐求婚的一個月後,他就因病去世。心碎的波特小姐在未婚夫去世的幾個月,買下了湖區的一座農莊,展開了她長期的湖區生活,這是她摯愛的丘頂小屋。在她後半段的湖區日子,她已從創作轉向務農生活,她對農作與畜牧有了很高的興趣,也作出了很好的成果。同時,她也找到了她的第二位伴侶──幫助她處理湖區產權的律師William Heelis。


波特小姐與Heelis婚後一起度過了三十年歲月,直到1943年她去世。在這段時間,波特小姐為了保存她摯愛的湖區,買下了湖區許多地方,有些與國家信託局(National Trust)共同管理。她維護了湖區的完整,並保存了原始的景觀,不許人為任意增建、砍伐,使這片天然土地不被破壞,可以說她「拯救」了這片湖區。今天我們能夠看到這塊優美的地方,要歸功於波特小姐的努力。


長大後才來造訪湖區,但這幅景象老早印在我的童年回憶裡。原來啊,我早就在不知不覺中,在彼得兔的世界裡徜徉過了湖光山色;家裡一整套的圖畫書,老早就帶我到這個悠然世界一遊過了。


波特小姐去世至今已六十幾年,但她所創造的彼特兔及動物夥伴仍然在全世界活躍著,千百萬人的童年中都有這群可愛的動物。就如同她對湖區的熱愛,世人對彼得兔的熱愛也會一直延續下去。


而我,直到現在,腦海中仍有著這麼一隻藍衣小兔子在跳躍著。


2.jpg

同場加映


光影紛呈:溫德米爾湖 Lake Windermere


3.jpg

在依舊風和日麗的天氣中,我們來到了湖區南部最主要的城鎮溫德米爾(Windermere)。


在廣大的湖區,溫德米爾占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倒不是這座城鎮本身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而是她瀕臨著遊人與動物、船隻都會聚集的地方──溫德米爾湖。這座湖泊呈南北向長條狀,長度超過十六公里,在英格蘭這湖泊普遍都不大的地方,溫德米爾湖已經是湖區、也是全英格蘭最大的湖。


溫德米爾是個雅致宜人的小鎮,在夏季,穿著輕便的遊人塞滿了這個空間,每條街道都充滿著度假氣息。這裡還有波特小姐的展覽館「碧翠絲‧波特的世界(The World of Beatrix Potter)」,我們沒時間走到那裡去參觀,不過倒是在臨近一家全是彼得兔商品的店裡,和這隻兔子再次重逢。忍不住,帶了一隻熟悉的藍衣小兔子在包包上,跟著我一起旅行。


至於跟溫德米爾湖近距離接觸,就得搭船了。不算大的遊艇,在開放式的甲板層坐了滿滿都是人,一起航,比陸地上還要威猛的風就迎面吹來。不過呢,倒是一點都不冷,這天的湖區天空心情也很好,送了涼風和溫和的陽光來,給我們搭配著湖景享用。湖水、山巒、綠地、小屋逐一輪替著變換景觀,船隻則是一直出現的長期佈景,最多的是白帆的小帆船,而快艇、小遊艇、兩人划的小舟也散佈其中。


上岸之後,還可以搭一小段十幾分鐘的蒸氣火車。火車穿梭在樹林中、綠野旁,時不時經過房屋聚落,湖水也是不停出現的景觀。乍看之下,從車廂和座椅感覺不太出它的古老,但仔細一點注意到木頭的車廂內壁,以及前頭的蒸氣車頭,就會發現它的確有一定的年齡。這天搭火車的人沒有像搭船那麼多,於是我們向前走到最前頭的空車廂,前面就是火車頭,還能從敞開的氣窗聞到陣陣煤氣味呢。


這一晚,我們住在湖區北部的小鎮彭里斯(Penrith),在這裡,充分享受到了清幽的山居歲月。從飯店信步而出,一棟棟小巧雅致的房屋羅列,窗口和門前的小院子都種著各色花朵,他們的住宅區給人很寧靜、舒適的感覺。正好準備出門的居民看到我們,都親切地跟我們打招呼,連經過的汽車駕駛也都會跟我們揮揮手。想像著,如果居住在這種環境,不只身體會健康,心靈也能得到適當的休養吧。


湖區的山居歲月,真的很適合詩和畫啊。在這樣的綠之鄉,深呼吸一口,說不定,也能把這樣寧靜悠閒的氛圍帶回家。


秀威與兒童文學相關的專區
兒童文學:追尋心中永遠的小王子

20160601-20160630秀威旅遊書展,特價75折,詳情請點:
暑假,親子遊 (2).jpg

Top

在康河的柔波裡
:劍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相信大家都讀過、聽過或唱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有著金柳、青荇、柔波;有著波光的豔影,有著一船的星輝;有著康河(River Cam),有著康橋。


康橋,就是劍橋。這是一個陽光和細雨共存的午後,在微風中,我們來到了這個悠然的大學城。劍橋這名字早就不陌生,活在美麗的詩篇裡,活在從小唱到大的歌曲裡;在文學音樂中她被編織得很優雅,而我想親自來看看,在怎麼樣的地方能瀟灑地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劍橋的重心,固然是英國最高學府的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我們造訪的這一年,2009年,正好是它成立的八百週年。1209年,由於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暴動,一些牛津的教師及學生逃難到劍橋,在這裡繼續學術活動,使劍橋成為新的學術據點。一開始,並沒有固定的校舍,教師只是找修道院或教堂之類的地方講學,靠學生個別付的學費來過活;後來學者漸漸聚集了,才成立了正式的學校,並在1284年成立了劍橋大學的第一個學院──彼得學院(Peterhouse)。


就算是今天,劍橋大學也沒有所謂的校園,走在劍橋鎮的各處,都有可能遇見其中某個學院或機構。劍橋大學現在共有三十一個學院,各個學院有自己的建築、庭院等等。這些學院基本上和系所無關,而是在學生的生活方面,每個劍橋的學生都「歸屬」於其中一個學院,再到各學院去修課──這樣的制度讓我有點羨慕,學生就像在學校裡有個家一樣,而這個家和所學、科系並無關,可以跟各領域的人相處。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是劍橋最大、也最有錢的學院。三一學院的畢業生中出了三十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六位英國首相,更有數不盡的世界名人出自這個學院,例如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印度總理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而最有名的就是自然科學界無人不知的牛頓(Isaac Newton)。在三一學院外的草地上有一棵小蘋果樹,據說這裡就是牛頓當年被掉落的蘋果打到的地方,現在這棵樹當然不可能是當年那棵,不過呢,這個地點的確值得來瞻仰一下啊。


4.jpg
●牛頓當年被蘋果砸到的地方

宏偉與清幽: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翠綠的草坪、雄偉的教堂、廣闊的建築群,這是見過就很難忘記的國王學院景觀。


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學院。這所學院由亨利六世(Henry Ⅵ)成立於1441年,但在近一世紀後才真正完成,而最初完工的也只有國王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這座宏偉的禮拜堂是劍橋建築的一個代表,始建於1446年,費了約八十年完工,現在看到的建築是三個不同時期建造而成的。除了建築之外,國王禮拜堂最有名的在於它的唱詩班,每年聖誕夜,這座禮拜堂都會舉行世界知名的彌撒音樂會,並由電視轉播到全世界。


步出國王禮拜堂,眼前是一大片翠綠的草地,忽然感覺這座學院真的有「國王」的感覺。就算不說禮拜堂是劍橋最有代表性的景觀好了,光是看著這座建築,就散發出雄偉莊嚴的氣息,兩個尖頂也很有王朝的感覺。草坪周圍兩面是互相連綴著的古典建築,但與禮拜堂相對的一面卻又是清幽的康河,宏偉與清幽,並存在這個廣大的庭院中。


5.jpg
●國王學院的大草坪

難怪它是劍橋最有名的景色了。漫步在草地周圍,不禁想著,能夠同時看著清溪垂柳和宏偉建築的學生,一定也不是一般人吧。


尋夢,撐一支長篙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徐志摩〈再別康橋〉


垂柳是樂器,小舟是音符,水波是樂譜,這是一首康河之歌。


這一天,我們都變成了康河的青荇。沒有星輝,沒有夕陽,也沒有天上的虹,但我們的康河小舟之旅,有充沛的微風和奔放的陽光。這是個快到正午的時分,我們九到十個人坐一艘平底船,漫溯在康河柔波。


康河撐篙,是劍橋學生的休閒活動,也是來到這裡的遊人一定要做的事。平底船有小的、也有稍大的,撐篙者站在船尾平坦的地方,用一根長桿撐到水底,控制船的前進。我們的撐篙者是一位三一學院念法律的男生,他說他每年暑假都會從事這份工作。這裡的撐篙者大多是劍橋的打工學生,沿途順便介紹經過的景物,但講解的英國口音有點重,需要專注點才能聽懂;不過撐篙的學生大都很親切,會很熱心介紹,也樂意回答你的任何問題。


半躺著坐在船上,沿途經過的都是劍橋大學各個學院,及各個各有特色、用途的建築。最大也最有錢的三一學院附近就是排行第二的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據說兩個相差不多的學院常會互相競爭,也會互相爭取各方面的最佳地位;國王學院從河上看去也是雄偉壯觀,不過自己在河上和從岸上看河上,是截然不同的景觀和感覺呢。


經過垂柳、橋樑,來到了康河上最有名的嘆息橋(The Bridge of Sighs)。這座橋屬於聖約翰學院,是仿義大利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所設計,不過因為以前常有學生從橋上跳入河中,後來把橋兩邊都蓋起來,看起來就和威尼斯的嘆息橋有點不同了。仔細看會發現,這座橋的下方一面有裝飾、一面沒有,據說是當時貴族的船隻大都只從一個方向經過,建橋的人不想花那麼多錢,就只在會被看到的那面做裝飾。不過現在可行不通囉,康河的夏季,每天都有來來往往的遊人船隻。


6.jpg
●嘆息橋

撐篙,對我們一般人來說,真的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啊。在折返後不久,船就慢慢靜止了下來,往前看,我們的桿子正插在前方不遠的水中!撐篙的學生一臉抱歉地說,這是他三年來第一次發生這種事,撐長桿的時候力道必須調得非常剛好,太用力的話桿子就會插在水中的泥裡,這時候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放開桿子,另一個就是他自己掉進水裡。於是,我們就在康河上開始漂流,所幸沒多久,後一艘船的人就幫我們把桿子拔過來了。


其實,漂流在康河上,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吧。這時艷陽高照,水面閃著瀲灩波光,偶爾一陣風吹來,翠綠的垂柳也微微擺動,像是康河上的遮日帷幕。難怪徐志摩會這麼形容這裡了,其實在河面上比地面低,看到的風景都只有一半,但光是漫遊河面的感覺,就是值得享受的一件事了。


總覺得垂柳就是該配小舟,還有划動的長桿跟悠閒的遊人。撐一支長篙,不尋夢也行,這是康河,就算漂流也很有詩意。


這一天,我們都在康河的柔波裡。


延伸閱讀
【蔡登山專欄】徐志摩紅粉知己袁昌英也愛徐志摩嗎?
【蔡登山專欄】愛與背叛──作家夫妻陳西瀅與淩叔華的婚姻愛情
【蔡登山專欄】你是人間四月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的戀愛往事

秀威與民初文人相關的專區
民初文壇:用鵝毛筆渲染的東方世界

Top

繁忙中藏著清靜:都柏林

第一眼見到的都柏林,是雨,已經快變成愛爾蘭天氣標誌的綿綿細雨。


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在維京時代原本是維京人的定居地,流經市區的立菲河(River Liffey)帶下山上的泥炭,使河水成黑色,因此她的名稱在蓋爾語的意思是「黑色的水塘」。都柏林是不列顛群島中第二大的城市,僅次於倫敦,但走在古樸與現代並置的街道上,並不會感覺她有多喧囂擾攘。不,都柏林沒有一般大城市給人的感覺,相反地,她在繁忙中有悠閒,在塵囂中有清靜,她是座城市味不夠濃厚的大城市。


但是呢,遠道而來的遊人就是愛這樣的氛圍。都柏林卸下了大都會的冷漠疏離,這座城市仍然有人情味的感覺,就如同一般愛爾蘭人總是擁有的親切感。


收藏古老光芒: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我們到達三一學院的時候,是午後,學院外不算寬的道路上車水馬龍,黃色和藍色組成的雙層巴士一台台駛過,人行道也人潮洶湧。綿綿細雨依然飄著,雨,是這兒的第一景。


三一學院是愛爾蘭最古老的大學,1592年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Ⅰ)所建,在英國新教與愛爾蘭天主教對立的背景下,設立這所新教大學是為了怕年輕學生被天主教「感染」。現在這裡的學生已經大部分是天主教徒了,但在1793年之前,這裡只允許新教徒就讀;一直到1970年以前,學生到這裡就讀還要當地教區允許才行。而在以前無理的保守年代,三一學院也不允許女性就讀,一直到1904年才有第一位女性入學。多年來,三一學院出了不少文學、政治、藝術等界的名人,也包括多位諾貝爾獎得主。


穿過校園,來到三一學院必造訪的老圖書館就在眼前。這座圖書館是世界重要圖書館之一,自1801年的圖書館法以來,這裡就有權免費獲得英國和愛爾蘭境內出版的任何一本出版品,換句話說,任何在英國及愛爾蘭境內出版的書,幾乎都會送一本來這裡。因此,這裡的藏書量已有幾百萬冊,並且仍持續增加中。


走上圖書館建築的二樓,會看到一條兩旁滿滿都是書的長廊,這是“The Long Room”,長六十五公尺,專門用來收藏三一學院最珍貴的書籍。兩邊書架的部份圍起來,中間有不定期更換的特展,我們去的時候正是拿破崙特展,玻璃櫃中放了不少有年代的史料。但更吸引我的是這條又高又長的拱型廊廳本身,兩旁放了兩層樓滿滿的書架,且每一層的高度都遠超過一個人的身高,書架上的書光看它們的書背就知道非常古老,而這樣古老的書籍充斥了整間長廳。我的天哪!這些書的年代加起來應該可以超過世界形成的年代了吧,這整間廳室簡直是用充滿時光的文字所組成的。


然而,三一學院最有名的還不是這間圖書館本身,而是在圖書館一樓所珍藏的凱爾書(Book of Kells)。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書之一,約寫於西元八百年的教士之手,是本有精緻圖文的四福音書,一般認為是寫於蘇格蘭海外的Iona島上,後來教士為躲避維京海盜而渡海到愛爾蘭境內的凱爾(Kells),但凱爾書究竟是寫於何地,至今仍是不可解的謎。早期基督生平與福音的傳播,大都憑藉福音書,又因為以前識字的人不多,因此福音書中除了拉丁文以外,還以許多圖案形式來表示福音故事。


91.jpg 92.jpg
●凱爾書圖文內頁 (翻拍自介紹書: Bernard Meehan : The Book Of Kells, pp 12 & 47, London : Thames & Hudson, 1994)

這是愛爾蘭最重要的珍寶,同時呢,也是我來愛爾蘭最想看到的東西。因為是珍寶的原因,凱爾書被保存在防彈玻璃櫃裡,每次參觀只能看到這本書中的其中兩頁,一頁文字一頁圖案;但光是看兩頁,就能感覺到它非凡的精細與華美。每一個文字或圖案都是細筆雕刻在牛皮上,字體之美足以超過現代的美術字,而圖案的部份更是精緻到令人讚嘆,不只顏色、線條的使用,光是框邊就精雕細琢得不得了。一千多年前就有這樣的鉅作珍品,難怪它是愛爾蘭的寶物了。


宏偉的著跡:聖派翠克大教堂 St. Patrick's Cathedral


讚嘆完凱爾書,繼續到了同樣有歷史與宗教氣息的聖派翠克大教堂。


聖派翠克(St. Patrick)是愛爾蘭四世紀的傳教士,留下許多神蹟,更為愛爾蘭結束了蠻荒時期,後來被愛爾蘭人視為民族象徵。聖派翠克大教堂建於1191年,而現在所看到的大部分是十三世紀翻修的樣貌。《格列佛遊記》的作者Jonathan Swift曾在這裡擔任副主教,並在這期間寫下這部有名的作品;另外,音樂家韓德爾(Handel)著名的《彌賽亞(Messiah)》也是於1742年在這裡首演,由聖派翠克大教堂和基督大教堂(Christ Church)的聯合唱詩班演唱。


參觀過的教堂很多,對於年代久遠和名人事蹟,其實已經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不過倒是注意到教堂牆上,許多面牆及長廊邊各隸屬於不同的家族,牆面越大、裝飾得越華麗就代表那個家族越有錢有勢。走一圈教堂,真的可以看到許多牆面,有些是墓碑或是紀念碑,原來家族的財勢還可以這樣看啊。


7.jpg
●聖派翠克教堂內部

空氣也是綠色的:鳳凰公園 Phoenix Park


說都柏林在喧囂中有清靜,有個原因就是因為她擁有一片廣大的世外桃源。


鳳凰公園原本不在我們的既定行程之內,但熱心的導遊說,這裡才是都柏林值得造訪的地方,於是,我們得以看到一片如此遼闊的綠地。鳳凰公園是全歐洲最大的城市公園,佔地有808公頃,車子一開進去,彷彿完全脫離了城市範圍,放眼望去四處都是大片大片的草原,就像打翻了綠油漆一般,極度豐沛的綠色、綠色、還是綠色。


這裡原本是皇家鹿苑,而現在的愛爾蘭總統府也在裡面,是一座藏在綠色林子中的白屋。我們下車的地方前面有一座小丘,小丘上有座巨大的十字架,這是在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79年造訪這裡時所建的,當時有一百三十萬人齊聚在這座十字架周圍。而現在,省去壯觀的人潮,登上小丘可以讓眼睛盡情享受綠色,拂過的風也很清涼舒適。


8.jpg
●整座鳳凰公園都是像這樣廣大的綠地

公園的名字呢,其實原本跟鳳凰是沒有關係的。這座公園原名的意思是「乾淨的水」,因為發音很接近鳳凰(phoenix)這個字,演變到後來就變成「鳳凰」公園了。來到這裡,即使是短暫停留,也感覺到了原始「乾淨的水」的涵義──呼吸的每一口空氣似乎也都是綠色的,就像綠色那麼純淨,那麼舒適,令人忘了「急促」的定義。


回到都柏林市區,正好是下班時間,只見人潮一波一波地從最熱鬧的歐康諾大街(O' Connell Street)湧過。不過,繁忙只是這裡的一層塵衣,當脫下這層塵衣後,這座城市藏著的是可以清靜享受的桃源。


本文節選自《深呼吸,英國‧愛爾蘭》,原作者邱千瑜

延伸閱讀
用少數語言提升職場競爭力!你的第三外語就是要與眾不同!

秀威和旅行相關的專區
旅行地圖:把世界裝進人生行囊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3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