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吳景騰攝影、歐銀釧詩文、唐欣潔蜻蜓解說《蜻歸荷處》

Top

吳景騰追荷攝影作品集

吳景騰 攝影 X 歐銀釧 詩文 X 唐欣潔 蜻蜓解說
張譽騰、封德屏、王安祈、楊宗翰、陳逢顯──專序好評推薦!

長年追荷、獲獎無數的攝影家吳景騰,在這本全新攝影集《蜻歸荷處》中不僅沒有停下腳步,更將鏡頭擴及荷塘的常客——蜻蜓。他以細膩鏡頭與深情目光,捕捉蜻蜓與荷共舞的瞬間,靜中有動,仿如天地間最輕盈的邂逅。

書中精選近 200 幅攝影作品,特邀作家歐銀釧撰寫詩文,昆蟲生態專家唐欣潔導讀蜻蜓生態,圖文相映,知性與感性並陳,以荷的百態與蜻蜓的靈動,展現自然界永恆流轉的力量與詩意。

▼點選圖片看 Google Play 圖書 線上試閱▼
11406-027-宣傳用BN_吳景騰荷花三書-秀威書店1080x1080px (大).jpg

Top

守候一個夢──攝影家吳景騰 / 歐銀釧

靜謐的清晨,台北市郊外,一尾魚躍出水面,跳上荷葉,仰臥、挺腰,翻滾兩圈之後,縱身回到水池中。

攝影家吳景騰快速地按下快門,捕捉魚兒做「魚」珈的剎那,記錄晨光中巧遇的瑜珈課。

追拍荷花四十多年,吳景騰總是在荷塘守候。從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嘉義、台南,一直追到上海、南京、淮安、北京、哈爾濱……。

吳景騰原任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副主任。曾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二十五屆文藝獎章藝術攝影獎、金鼎獎新聞攝影獎等十個獎。著有《人生為荷》、《四季如荷》。

他說荷花的生長像人生:「春天復甦,一池翠綠;夏荷盛開、秋荷枯萎,冬荷殘敗。四季各有不同的風景。」最讓他感動的是:「一朵荷花旁邊一定有一片荷葉,這片荷葉稱為『伴生葉』,是供給花朵養份的,像媽媽撐傘保護小孩。」

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認為吳景騰觀察、體驗荷花形象,始於「園中之荷」、「眼中之荷」,終於孕育出「胸中之荷」。

吳景騰於 1953 年出生於嘉義縣大林鎮,父親是小學老師,擁有一台理光(Ricoh)相機。童年的他心中充滿好奇,九歲那年某日,他拿個小板凳墊腳,把掛在牆上的相機取下來,「對著妹妹轉著、看著觀景窗內的兩個影像合成一個,按下快門。」

那是他第一次接觸相機,打開了奇妙的世界。

讀斗六的正心中學時,「神父會放映在國外所拍的幻燈片,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他對攝影更加嚮往,省吃儉用存零用錢,終於存了一千元買了一台 OLYMPUSPEN 半格相機,那時一碗陽春麵約三至五元。十五歲的他開始自己的拍攝旅程,關注周遭的景物。

他把拍攝的照片拿到鎮上照相館沖洗。老闆鼓勵他加入攝影學會,參加攝影比賽。1968 年,他首次參加雲林縣攝影大賽,獲得銅牌獎,獎品是一台烤麵包機。媽媽用來烤麵包,全家歡欣品嘗,他拍下香噴噴的歡樂時光。

高中畢業後,他報考台灣唯一有攝影學科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那段時間他常向陳宏老師請教攝影問題,也向攝影大師郎靜山、孔嘉、蕭長盛……等人請益。

他認為「東拍一張、西拍一張,無法顯現自己的拍攝風格,於是選擇離家最近的台北植物園荷花池,嘗試拍荷花。每天早上六點到植物園觀察、拍攝荷花,直到八點半才去雜誌社上班。」

1983 年,他舉辦「荷花攝影巡迴展」,郎靜山特別前往台中為他剪綵開幕。郎大師對他說:「你的荷花拍得很有生命力,要繼續拍下去。」這句話深深鼓勵他。

1987 年,他進入聯合報,專注於新聞攝影,獲得不少新聞攝影獎。即使忙於新聞工作,有空不忘去拍荷花。

多年前,他從報社退休,更積極追尋荷花。他發現自己拍的荷花照片缺少寒冬荷韻的畫面。於是 2017 年趁江蘇淮安下雪,立即搭機前去,在一望無際的「金湖荷花蕩」,拍得光影中的殘荷,美不勝收。但是「雪地殘荷」還是沒拍到,於是 2017 年和 2019 年冬天兩度飛到哈爾濱,在氣溫約攝氏零下 20 度左右的荷花池畔拍攝。白雪覆蓋在蓮蓬上,他拍下只餘枯枝的殘荷,手快要凍僵了,仍努力按下快門,見證荷的堅毅。

日前,七十歲的他在新店市安坑的荷塘,拍攝到一隻和稻蝗與螽斯,「牠們在枯黃的荷枯枝上曬太陽,好像在談心。」這是他計劃中的新系列「荷言荷語」,想以鏡頭留住荷塘的對話。

「有些景物是可遇不可求的,碰到是福氣。」有一次,他到故宮附近的至德園拍攝,看到一隻蜻蜓停在花苞上,心想,如果蜻蜓飛在半空中更好,等了半個多小時,蜻蜓飛走了。他又等了兩小時,蜻蜓沒回來,第二天再去等,依舊不見蜻蜓蹤影。

即使已經兩年多了,他惦記著那隻蜻蜓,常常回到安坑荷塘,希望再拍攝那美麗的剎那,但是,天地造景,很難再有同樣的畫面,他繼續等,期待另一個「碰到美景的福氣」,終於等到魚在荷葉上做「魚珈」的奇幻畫面。

(本文原載於2023年2月18日,《國語日報》文藝版)

 

分享:
今日人氣:35  累計人次:13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