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藏在故事裡/王健
首頁圖來源:monicore
認識徐望雲已有十多年了,最初我是他的受訪者,當年他在溫哥華星島日報旗下任職記者,來我任教學校的辦公室跟我做人物採訪,後來我們經常在溫哥華的社區活動和文學活動中碰面,成了文友,我知道他也從事寫作。
我自己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都是主修中國文學發展史,尤其是詩詞發展史,所以一看到徐望雲新著中鑲有「詩想」這樣的書名,就更高興。
其實,收進書內的一系列作品,在發表時,原是以「詩說」做為標題,而「詩說」的歷史悠久,但最有名的也許是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詩說〉,其中有下邊的名句:「大凡詩,自有氣象、體面、血脈、韻度。氣象欲其渾厚,其失也俗;體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脈欲其貫穿,其失也露;韻度欲其飄逸,其失也輕。」
徐望雲的詩不但有氣象,有體面、有血脈、有韻度,而且如用鍾嶸《詩品》的標準,他的詩「有風有骨」。放到今天,我相信鍾嶸、姜夔都會給他好評。
本集裡邊的詩涉及到遊記、季節的欣賞、由古詩來的靈感、詠近代史、送行、鄉愁……等等比較傳統的題目,但他的視角不是傳統的,往往是新鮮的、當代知識分子的。
特別的是,他還有非常「非傳統」的詩作,像有關籃球的〈扣籃〉與〈三分〉……你看過有多少人會用知識分子視角來欣賞籃球的?很少見吧!
本詩文集還有十六篇「平民菜譜」,各個菜先有一首詩來讚頌,之後的「詩想」就敘述這個菜跟他個人的關係與感情,還解釋這道菜的歷史背景,或菜名的來源……無不耐人尋味。
徐望雲靈活運用這種詩與散文並陳(詩說)的方式,還跟我們分享他的家庭背景與幼兒時代在臺灣的生活。一讀到〈傷逝〉的頭兩句:
我們為母親整理衣裳
她要去旅行,地點是陌生的國度
接著我們了解到她(母親)最喜歡的衣服與為甚麼那麼喜歡,好像詩人真的在幫母親收拾行李,我們就慢慢忘記這到底是「傷逝」詩……,此刻令人感動得不能不掉淚。
越看徐望雲的詩,越了解他的家庭背景與幼兒時代在臺灣的生活。〈輕喟〉一首簡短的三行詩,表面上看,好像只告訴我們「父親像一首出塞曲」,但在後面的「詩想」鋪陳中,讓我們知道父親從軍走南闖北的歷史,還有他們之間的父子關係。讀罷能感覺到這首簡短的三行詩壓縮時間的力量。
徐望雲愛旅行──北美、東方、西方,他都喜歡探索欣賞,當然有詩為證。而藉此除了能欣賞他以詩來分享的旅遊經驗外,同時也通過他的詩,使我們能更了解一些遙遠的、富有浪漫形象的地方。
比如〈駝鈴夢坡組曲〉,欣賞新疆的沙漠風景與維吾爾民族給他留下的美好印象。〈西出亞伯丁〉描寫蘇格蘭東北部的氣氛,也「把我們悄悄織入她的山水畫裡」。
他的〈夜行落磯山脈〉不直接描寫夜晚的山景,反而創造一種高山森林黑洞洞的、獨特的氣氛。在其「詩想」鋪敘中,他說明這首短詩「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只想讓讀者在閱讀中間,也能感受我夜行山路的感受。」他未免太謙虛了,古今中外有不少的名詩,其唯一的目的就是重複一種獨特的感受。我覺得只有徐望雲這種小詩才能給讀者留下一個難忘的、可貴的氣氛的感受。
這位詩人對古代歷史的了解很深、很廣,好些詩裡他用古代的典故聯繫到現代活動,比如〈三分〉這首的第一句:「后羿射日不過如此」,一看到這個神話典故,心裡就想「三分」是指「入木三分」,還是「鼎足三分」?
哦,都不是!原來詩人是籃球迷,「三分」指的是「三分線外投籃」,投中的難度好比后羿射日!神話典故選得很恰當。
另一個妙用典故的佳例則是,在讚頌麥可傑克森一生的成就,詩的題目卻是〈齊諧〉,看這個題目,我們只能想到莊子,〈逍遙遊〉中提到「齊諧者,志怪者也」,「志」(記錄)的是鵬鳥故事,因為鵬鳥是巨大的神話怪物……,誰會想到麥可傑克森呢?然後副題是黑人民權領袖夏普頓,在麥可傑克森告別式上發言,勸告孩子的話:
「你們的父親一點也不怪誕。怪誕的,是你們父親所應付的事,而他已經應付了。」
如有人覺得麥可傑克森很「怪誕」,那或許是因為傑克森像鵬鳥一樣,太偉大了,一般的人沒辦法了解他,哦!現在才領會到莊子的齊諧跟麥可傑克森的關係!
除了擅長用典之外,徐望雲還很會用「人格化」的技巧,比如讓我們充分感覺到一個春天晚上的氣氛〈春聲/晚〉:
五彩繽紛的繁花,被暖風送入夜空成為
千萬隻閃亮的眼神,還不捨地望著人間
除了人格化,還可以說這首詩妙用「聯覺」的技術,因為他專門用「視覺」的形象來描寫春天的聲音!
徐望雲熱愛傳統文學,又熱愛現代文學,詩文雙全;現代文體融合傳統價值,會嚴肅、又會幽默;說他性格穩定,可是一種富有活躍性的穩定;說他性格活躍,可是一種富有穩定性的活躍。
總之,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說」詩人,以獨特的散文(或者說故事)方式詮釋其「詩想」,立意很新。在這本詩文集出版之際,我替廣大讀者群感到特別高興,因為他們像我一樣,也可以欣賞到他的優秀作品。
*王健(Jan Walls),漢學家,美國印地安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其博士論文是研究唐代的女詩人魚玄機。
一九八○年代曾擔任加拿大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回加拿大後,在西門菲沙大學(SFU)任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現為人文系終身教授。
油炸臭豆腐
尾隨米伯伯那道彎曲的搖鈴與叫賣
一路踅進了離亂而幽靜的巷弄
電桿下還有狗兒陳年的尿騷味
籬笆裡忽然撲出姚媽媽家的蔥爆香
詩想
我對臭豆腐的愛好,絕對是從眷村米伯伯家每天下午五點準時推出來叫賣的油炸臭豆腐開始的。
那年代,我們眷村靠著山坡,窩在山線火車鐵軌的東側,隔著鐵軌,與外界只有一座鐵軌下的小涵洞相通,大概就兩百戶人家左右,都是來自中國各省,自成一個小小世界。
有很多戶人家的父輩還在軍中工作(如父親),對於已退伍的老兵而言,如果不想只靠退休俸過生活的話,多半就會經營一些小生意,如開間小雜貨店,或家庭理髮店什麼的……推車或騎三輪車賣臭豆腐或冰淇淋,也不失為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米伯伯個子矮矮壯壯,皮膚黝黑,好像是士官長退役,每天下午固定推著他那輛販賣用的三輪車,沿著眷村的巷子一路叫賣「臭~~豆腐,好吃的臭~~豆腐!」
米伯伯賣的臭豆腐,也會配上他自己醃製的泡菜,超級無敵霹靂好吃,我們每次買了一盤,都會央求泡菜給多一點,但米伯伯很慳,不肯多給,我們小蘿蔔頭就會拿「下次不買了」做威脅,就這樣,我們與米伯伯之間的「泡菜角力戰」,只要一買他的臭豆腐,幾乎都會上演。
米伯伯的口音聽起來像河南的,不知為何,我們那眷村,來自河南的長輩特多,我家左鄰的武家、右舍的姚家,都是河南,姚伯伯有六個子女,最小的兩個兒子,一個大我兩歲,一個大我一歲,較常玩在一起。
印象中,姚媽媽家還有傳統的爐灶(就是紅磚砌成,燒菜時,要透過一個小洞口,往灶內添木柴那種),我很喜歡姚媽媽料理的蔥油餅,我不知蔥油餅是不是河南的飲食代表之一,但我就是忘不了屬於姚媽媽家的,河南風味的蔥油餅。
更忘不了米伯伯的油炸臭豆腐鍋內滋滋溢出來的油香,偶爾會在游到我的鼻前時,姚媽媽家的蔥油餅正要起鍋,真要命,那爆出的蔥花香就順道趕來湊熱鬧,弄得我腸胃翻滾、口水直流―─
那年代,或者,那年歲的幸福,真是如此簡單而充滿!
二○一四•十二,野薑花詩集季刊,十一期
二○一五•十•二十七,世界日報副刊
陽春麵
清湯一般的日子,我們
就在那裡面,相扶持
偶爾加點蔥花,淡淡的
慢慢的,滋潤了一生
詩想
小學時,我念的學校離家不到一公里,每天都是走路上下課,短短的路程中,會經過一家小麵店,一般而言,中午時,我們總是徒步回家吃午飯,吃完再走回學校繼續上課,但有時母親不想弄午餐,就給兩塊錢,去那家麵店買碗陽春麵解決。
我最喜歡媽媽下達這樣的指令:「中午自己去買陽春麵。」那個年代的台灣民間,家裡一般不很富裕,儘管麵店的餐牌上還有其他口味的麵食,但媽媽只會給兩塊錢,也只能吃一碗最便宜的陽春麵。
然而,畢竟小孩子嘛,玩心難改。對我而言,吃什麼麵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必再花時間走回家。由於陽春麵內容比較簡單,就是清湯掛麵,加幾粒蔥花,了不起老闆高興了,再加幾根肉條,十分鐘內可以解決,然後很快回學校,找同學玩兒去。
我對陽春麵就這樣產生了莫名的好感,即便那些蔥花,隨著記憶也會在齒頰留香。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年代的台灣社會,也就像陽春麵一樣,純樸簡單,一個小小成就,就像灑在麵上的蔥花,已是人間美味,足以帶來欣喜:少棒隊打進威廉波特冠軍賽,可以全家半夜爬起來看電視轉播,贏了,好滿足、輸了,歎一口氣,早上起來,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當十大建設的藍圖公布,人們滿心喝采,美好的明天彷彿整裝待發……
與牛肉麵、炸雞麵……這些一看就知麵上擺著什麼配料的麵食不同,「陽春麵」的詞是有來頭的,否則為何不叫湯麵就好(事實上,陽春麵的確又稱清湯麵、光麵,或白湯麵),非要用那麼典雅的詞,讓人想到陽春白雪。
據《辭海》(中華書局版本)的解釋:「俗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市井隱語,因以十為陽春;如云陽春麵,以初時每碗售錢十文,故名。」就是說,每碗賣十文,十就是十月,就是小陽春,所以就叫要價僅十文的麵為陽春麵。
只是,或許因著陽春麵的配料簡單,現在似乎也多把「陽春」用來指涉沒有添加額外配件的最初,也是最原始的產品,例如,沒有先進科技配備,造型簡單的車(叫「陽春車」)、一支沒有花大錢買來大牌明星球員的職業球隊(叫「陽春球隊」)、沒有額外附加SD的智能手機(叫「陽春機型」)……
當然還有,屬於我們那個沒有太多野心,沒有物慾橫流、沒有聲色光影充滿……的年代……我們何妨叫它是「陽春年代」!
二○一六•十二•二十九,世界日報副刊
台南肉粽
行吟完畢,也哭累了!那人把詩脫掉
無限委屈地躍入江中,九歌啊離騷呵
都被粽葉裹成淒楚的歌謠,餘音委婉
飄向南方之城,而且包融了海的味道
詩想
中國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所代表的食物,年糕、粽子和月餅,我最喜歡的是月餅,年糕其次,粽子最引不起我的興趣,唯一的例外就是台南肉粽。
我喜歡台南肉粽內的瘦豬肉加上水煮花生帶出的口感,一顆鹹蛋黃,又逼使留在唇間的油膩減去不少。
我很不習慣廣東式的肉粽太多肥肉,鹼粽沾白沙糖還OK,就是有點麻煩,不沾白沙糖,就沒那麼好吃了。至於新式的什麼茶粽藥膳粽之類,花俏則花俏,但過於濃厚的茶味和藥膳味,卻把粽葉包裹出的香味消去了不少,不像吃粽子。
在系列的「平民菜譜」,十六首中,特別把台南肉粽挑出來寫,說明我對這款粽子的鍾愛。還記得有一次在溫哥華華埠(Chinatown,又稱唐人街)採訪後,趁空檔在附近超市買了兩顆台南肉粽,找了一個商場內的「情人座」上獨享,大概是我的吃相太難看了,惹得很多來來往往的遊客猛盯著我看,嗯!就是感覺那對粽子特別美味──彷彿我度過了人間最優閒的時光。
這首〈台南肉粽〉第一段,如果瞭解端午節源起的人,應該不難瞭解寫的是誰。當他躍入江中那一刻,不管寫過什麼詩,對他都已無意義,所以我用了「把詩脫掉」來形容他臨死前無比哀怨的剎那。
第二段指的是,粽子這玩意兒從屈原所在的楚地(我用「淒楚」,一方面諧音,一方面諧意),經千年的演變,子孫跨海繁衍到了台灣,成為台南肉粽,當然有了海的味道啦!
祝大家年年都有端午過,年年粽子吃到飽,幸福到永遠。
二○一四•十二,野薑花詩集季刊,十一期
二○一五•六•二十,世界日報副刊
本文節錄自《味蕾下的詩想──平民菜譜及其他》,原作者徐望雲
分享: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3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