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夠中華民國的設計美學了嗎?來看看世界有名的建築工程吧!

Top

詩境般的歷史空間

首頁圖來源:Hans

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羅馬,是義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亞平寧半島的中南部西側、得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建築在七座山丘上的羅馬的面積有兩百餘平方公里。

羅馬被稱為「世界名城」,始建於公元前七百多年,超過中國的文化名城蘇州和廣州的建城史,羅馬已經有二千五百餘年歷史了。羅馬的古城區居於城市的北部,羅馬教廷的所在地梵蒂岡位於古城區西北角上,其昔日的輝煌依舊傲慢地俯視著大地以及每一個能夠接近她的人。新羅馬即羅馬新城,位於古城的南部,建成於二十世紀二○至五○年代,是羅馬的現代化衛星城市。

在歷史之城──羅馬,雖然不必在那裡生活上一輩子,但是如果可以在那裡待上十數天,探尋那些詩歌一般的歷史空間、浸潤於其深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人們的心境早晚也會化入貴族的。義大利人就生活在這樣的詩境之中,能夠不承繼那份浪漫和優雅嗎?如果,生於長於羅馬那如詩、如樂音的古典文化財富之中,浪漫和慵懶就會自然地養成。

在七丘之城──羅馬,當地人一般都會漠視外來人對於古代遺蹟、街道和教堂所表現出來的讚歎和崇敬,因為,唯有坦然和從容了,人才可能驕傲,進而也就是生活於詩境之中的了。那些格局未變的城市舊街區,如同韶華已逝、老態龍鍾的老貴族,容顏衰敗已久,繁華凋謝多時,但每一處卻都還留有往昔的風韻。

4.jpg

羅馬雖然不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然而,它卻是一座創造過輝煌文明並且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穿越羅馬那些曲曲折折的街巷和大大小小的廣場,所見所聞會時時令人激動不已,形態的多變和形象的刺激既是人所希望的,又是出乎意料的:空間環境的多樣性,形象元素的紛呈交替,多種色彩的翻新轉化,都會豐富視覺,給人的情感與感受以極強的刺激。對於羅馬城的保護觀念起自文藝復興時期,考古成果表明那個時代便已經制定了明確的關於保護古蹟和古建築物的官方正式文件,也許這正是最值得今日羅馬人為之驕傲和由內心漾起詩情的。

儘管那些被嚴格實施的、嚴厲的保護規劃與法規很容易導致現代城市建設行動中的保守主義和死板的教條主義,並且近乎苛刻的措施,對於城市的發展活力顯然具有不利的影響。但是,這卻反映出現代羅馬人民對於保護歷史遺產的細緻、耐心、修養和積極性,因為他們很早就已經認識到:祖先的遺產不單單是今人的,而且一定是後人的。

由於盛名久負,到訪羅馬的遊客日益增多。羅馬每天都會有巨大的客流量湧入各個文物景區,一些知名的重要古蹟都已不堪重負。在向世界張開臂膀、接納無數古典文化的朝聖者的同時,羅馬人一直小心翼翼地呵護著自己的歷史源脈和城市根基。他們在實施日常必要的保護維修和整治之外,還對各種文物古蹟和歷史建築採取了較為積極的主動的保護措施。

根據羅馬歷史中心所制定的保護規劃的要求和設計規範規定,區域內的街道格局、街區環境、空間結構都不得隨意改變,即便由於各種原因不得不有所變更的情況下,也必須對其進行明確地說明,這包括道路寬度、綠化和保護建築的立面等等;材料的選擇和形式的設計都必須極為小心而謹慎,並要求分清歷史的痕跡與現代的處理。在部分舊式住宅區內,一些有著三、四百年歷史的小建築物按照原樣完成細膩的裝修和整飾。在這個歷史城市之中,這種精雕細琢的修繕工程會常年不斷地進行。在羅馬城,居民與街道、文化同生活同調:人和空間都一樣有著悠然的表情,街道放鬆而舒緩地沉浸在往昔的繁華夢境之中;生活的節奏舒緩、張馳有道,空間的變化甚少。

近年來,羅馬等城市提出了「歷史中心」等保護規劃,明確劃定了保護區域的界線,並且為其編制了極為詳盡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從而形成了完整而嚴密的保護規劃系統。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以及近年來對於環境景觀的認識的提高,羅馬及其他城市都開始了自然景觀的保護工作,編制生態景觀規劃,以達到生態保護和古城保護並舉的目的。

近年來,羅馬在新的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歷史空間復興與再生的目標,這包括:為了疏解遊客人流過度集中於古城中心和一些古蹟區,有計劃地逐步發展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區,一方面可以更多樣化地展示古代歷史,另一方面也可以達到將遊客吸引到古城以外地區的目的;針對旅遊過分集中於宗教區域、舊城範圍內缺乏足夠的旅館、歷史空間的社會活力不足等問題,還計劃建設青年旅館、賓館等設施,以便吸引人流和資金。又由於古城中心區缺乏公共集會場所,公共的活動空間不足,需建設各類新的公共中心和開放性空間,擬建能夠容納萬餘人規模的大型會場,同時,也會在一些歷史地段開闢能夠容納市民及遊客生活和日常活動的場所。

梵蒂岡,是一個神人交會的場所,達到此地的各種膚色、各種階級的各類人種都無不為之歎服。為了更好的接納遊客,使之能夠方便地到達教堂大穹頂的上部,在教堂的側後部位安裝了一對電梯通達教堂頂部。穿過大鼓座內部達到穹頂的遊人便有了放眼俯瞰全城的榮幸,而且也會了解文藝復興大師們設計的華麗、輝煌、昂貴的裝修、雕刻、壁畫和陳設。

大競技場,亦稱鬥獸場,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又彷彿一塊巨型的磁石將人完全吞沒進去。古人的智慧和氣度在這裡戰勝了今人。在羅馬鬥獸場底層拱廊的一個偏僻角落裡也安置了一部用鋼構架加玻璃圍合成的電梯,它是透明的、不易被發現的。這樣,既可以方便遊客直接到達鬥獸場的三層,也避免了大量人流通過原有的古代磚石步階而對古建築物造成損害。在鬥獸場的石牆上面散布著許多凹孔,也許是古代工匠在施工時為了照明插火把而留下的,也許是後人因為惡作劇而敲鑿出來的。然而,不管怎樣,那些孔洞也是歷史,都是無言的字詞和無字的詩。

從西方建築史教科書上面所認識的萬神廟與實際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沒有想到初次相見的時候,其粗獷的體量和認真處理過的構件細部都令人感到極大的震撼力。萬神廟座落於較為狹小的廣場之中,空間餘地的不足使得神廟體量難於展開,觀察和攝影的視界受到局限。建築物上的一磚一石都凝聚著理性的設計構思和浪漫的暢想。在大多數遊人看來,神廟內部那來自天頂的「聖光」,可能會比它的外殼更富於吸引力。

羅馬第三大學建築系的教授們參加過義大利古龐貝等重大修復工程,在羅馬城市歷史建築保護方面富於經驗。該系的建築歷史教育體系和課程內容包括:古代拉丁文化和拉丁語,羅馬古建築歷史研究,古代建築物的修復哲學,古代建築修復的工藝與技術,古代建築藝術等方面。將工程學科同藝術哲學門類揉合於一,應當是義大利人最為得意的地方了,他們認為他們的保護方法和手段是世界上最純正和最有效的。在這裡可以看到的是,工程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同步升華。

新舊穿插與拼貼,使得古城獲得新的活力。在保護和利用古代建築的同時,羅馬和義大利其他的城市也大膽探索和實踐新的設計方法,嚴謹、正統的、合乎範式的手法與隨意、簡練的方式之間的互相對比和衝突,也能夠生出好多妙趣來。尤其是在商業區和街道空間中,羅馬設計師將現實的理性保護與浪漫的現代主義創作結合起來,嘗試使用鋼框架、不銹鋼型材、鋁合金和玻璃等新的現代材料,在古代的磚石建築物上添加了活的因子,展示出清晰但又不妨礙整體的新風貌,最終使得舊建築的生命得以延續和伸展。

目前,羅馬古城,也包括古城外圍的一大批古蹟,都得到了妥善而嚴格的保護,而且城市中對於新建設的控制是十分嚴謹的,其城市規劃也以完整保護和利用為前提,而且,新的建設基本上都是在古城範圍之外進行的。羅馬的城市發展,是在一種嚴格的規劃控制和歷史保護之中進行的。幾百年來,羅馬人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和發自內心的熱情對古羅馬時期以來的歷史古蹟加以認真的保護,到現在,這種保護的資金多數來源於世界各地,包括聯合國與一些歐盟國家,以及一些宗教組織等。在受到絕對保護的歷史區域裡,其內部的新建設不但會受到保護規劃的制約,公眾社會的、幾乎是天生的保護文化古蹟的意識也是一支強有力的力量,任何干擾或者影響歷史建築和古蹟的行為都會受到多方面有力的抵制。

而且,沒有任何一位羅馬人會有意地對自己國家的歷史遺產表示不敬。恰恰是在執行最為嚴格的保護和管理的過程中,公眾的熱情和力量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羅馬市區,到處都可以見到發掘後顯露出來的歷代文物古蹟,有的經過整理已經成為頗具特色的展示和陳列空間,即便是古代建築物的殘片,也受到較為妥善的保護;有的被重新組合,有的拼接在一起,形成了能夠喚起人們歷史記憶的空間符號,哪怕它們處在隱祕的角落裡。

羅馬確實不是一天建成的,對它的保護也將會延續無數多的世紀。

Top

撿拾昔日的金色

也可能是因為周邊已建的一些現代建築物體量影響的緣故,其位於僻靜的京都歷史中心的二條城和它的建築物尺度比原來想像中的要小一些,初看之下,其宮殿的規模也不如自以往的圖片所得到的印象那樣雄偉和高大。

二條城位於當時古城京都的二條通盡頭,城以街道名稱命名,突出地立於四條街道的中央。二條城的城堡和宮殿建於一六○三年,是當時德川家的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為保衛京都禦所(皇宮)而修建,同時也為到京都拜訪天皇時能夠居住而建。後來的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將豐臣秀吉所留下的伏見城中的幾座建築移建至此,並對其建築物的內部進行了裝飾。目前所見的二條城建築,有著日本桃山時代的樣式特色。近代時期的一八六七年,德川家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歸還給天皇,自此二條城也就歸屬於朝廷了,在一八八四年二條城被更名為「二條離宮」。日本天皇在一九三九年將二條城賜給京都市政府,現在的正式名稱為:元離宮二條城。現在的京都二條城被鑑定為名勝古蹟,占地二十七‧五公頃,總建築面積有七千三百平方米。其中的二之丸禦殿等共有六棟建築物被日本政府鑑定為國寶級文物,其中的二之丸庭園被鑑定為特別名勝地;包括東大手門等在內的二十二棟建築被鑑定為重點文物。

5.jpg

二條城城堡的規模並不大,但是其外觀富麗堂皇、建築色彩凝重,具有樸素而深沉的氣度,建築的形象在京都舊城的其他民居群當中十分突出。建築的結構和構造類似於中國的體系,但又顯露出日本建築自身的形態特徵。

二條城由石牆和護城河環繞,在城內建有本丸禦殿、二丸禦殿、唐門、黑書院、白書院、內宅(院)、位於城堡一角的天守閣及其他附屬建築。本丸禦殿和二之丸禦殿為二條城的主要建築,處於二條城空間的構圖中心。其中的二之丸庭院為一迴游式水庭院,水面曲迴、泉流清澈,水池沿岸布置有湖石,形態豪華、搭配合度,水庭之中建有三座小島,並在水池的中央布置了三段式的疊瀑。水庭的周邊植有高低錯落、組合有致的各類樹木和植物,水面、植物和湖石等相映成趣,庭院風格相對粗放,具有一定的力量感,但是,對於某些局部的水石和植物的處理和安排又不乏細膩和嚴謹的搭配方法,與周圍的建築群有著和諧的呼應。二之丸禦殿的宮室建築體態秀美、尺度宏闊,園林內綠化與建築物搭配得當。其禦殿建築的樣式很富有特色,殿內牆壁和隔門上繪有幕府的皇家著名畫家狩野一門的畫作,其中〈鷹立松樹圖〉、〈守望八方雄獅圖〉皆為獵野派的名作。

各宮殿建築的內部裝修、裝飾和細部構造等極盡精細、奢華,處理得當。屋檐和封檐板上鑲嵌有純金箔片作為點綴,明豔的金色與深色的建築木構件相互映襯而顯現出當年德川將軍的富有和府邸的華貴。這與京都的手工業和城市的民間工藝傳統是分不開的,建築傳統的積澱和裝飾的運用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自然程序,往日的金色隨處可見。

在二條城本丸禦殿內原有天守閣主塔,但是早年被毀廢,現僅存高高的基座和殘餘的基礎石塊等遺物擺放在上面,冬日的陽光也為外部的濠塹染上了一片寧靜的顏色。由於少有遊人來此,故而那頹敗了的城牆遺蹟和內護城河邊總是瀰漫著一種悵然的情調。

二條城的整體都得到了極妥善的保護,於近處觀察其城牆、護濠、各個建築和庭園的細部,就不難體會所採取的保存方法的細緻。建築物的室內乾淨整潔,木質材料和繪畫都被養護得一塵不染。每一組構件,每一處木欞,每一塊金飾片都反映出那裡所運用的細膩的匠心和認真的手法,對所有文物建築和環境所進行的呵護與保養可謂是煞費苦心、一絲不苟。

古建築及其環境的傳統性在這裡得到了最佳的維護和延續。二條城內部環境當中的各類元素全部保存著原始的材料、肌理和構造狀態,不容有任何的改變,必要的維修工作也盡可能地做到保持其原質、原型、原色的做法,完全實現了「真實而準確」保留的目的。在城內院落裡的地坪上,依舊按照古城最初所採用的方式,在上面散鋪著大片細碎的白色沙礫。據說,這是當時為了警戒和防護的需要而如此的,當敵對的武士或忍者悄然進入城內而行走於上面的時候,腳步一落下就會踩響鬆散的沙礫層,被觸動的沙礫發聲便起到了報警的作用。城牆和建築物的臺基所使用的石材無一處不被加以細緻的保護和維修並且保存了原來的外貌:人們認真地清除了地面雜草和濠內的浮泥,破損的石塊被替換,基底也進行過加固處理,並保持著經常性的清理和修繕。在城濠、宮殿建築物之間種植著常綠的植物,由於養護措施完善,即便是在這樣嚴寒的天氣裡也顯露出鮮活、生動的綠色生機。

二條城的外部空間控制較為完善。雖然古城處於京都城市的一側,在其旁邊也有不少現代建築物,但是對其周邊建築的高度加以控制,一般只有三到五層,而且對於新建築的體量、色彩和建設規模的控制極為嚴格而周全,同時又規定二條城保護範圍外部建設的建築物與二條城之間設置了道路和綠化帶,使得古蹟和新建築之間保持著較大的間距。因此,處在二條城內的任何一個位置上都不會有外部的建築物進入視線,從而避免了外界對古城內部的干擾。

當人們跨過城濠,走進二條城城門的那一瞬間,就會將外部所有的世俗思維、現代建築和空間形式等完全排除掉了,就能夠感覺到站在這裡,空間和時間都已被歷史拉向昔日的遠方。

現在,二條城的那些結構已經成為具象的史詩,其建築物上面所裝點著的金色也恰恰是昔日傳統的一種反射,它們作為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結晶,值得保存和維護它們的人為之驕傲。城堡在大多數時間裡都在靜守於自在的寂寞,全然不去追逐市井的喧嚷和紛亂,不刻意地進行發展和經營,建築不加不減,也不放鬆維護和保養的程序和規格。他們盡可能地維護著遺產的壽命,使這文化的財富能夠傳之彌遠。

Top

靜謐海德堡

海德堡市位於德國西南部,屬巴登──符騰堡州,內卡河與萊茵河在此交會。由於其人口才十三萬多,又是一座大學城,所以這座城市總是處在悄然無息的沉穩狀態當中。可能從羅馬帝國時期開始,作為邊地要塞的海德堡就一直是這樣保持著端莊與靜謐。古城在內卡河河岸上靜靜地看著河水與時間緩緩而過,這裡保留著德國最好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城市的性格和城內的建築偏於凝重和保守。

在初冬午後的陰雨裡到達海德堡,站住古城區一邊的沿河街道上可以看到居於對面河岸上的民居的鮮明輪廓,以及被低雲籠罩著的青綠山丘。那些上面閃爍著各色油彩和光斑的牆壁和過早地亮起了燈光的窗戶,越是天氣潮濕、陰暗反而就越顯得鮮豔明快,了無人聲的河岸不時有輪船駛過,給兩岸帶來些許的生氣。在晦暗的天幕之下,對岸的住宅群伴著起伏的山坡和濕潤的綠野,或成組團而聚集,或散落於臺地林間,又都是那麼的隨意而安詳。

6.jpg

德國的文藝復興是通過研究聖經而促成宗教改革的,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於義大利的聯繫相當密切,許多德國藝術家遊學義大利。照西方學者的觀點看,文藝復興時期當中後起的德國人,沒有接納義大利人自我修養的理想,也沒有認同法國人高雅的異教精神。因此他們的建築和音樂一樣,都著重於學術化的精細,靜謐海德堡強調準確的理性化結果,因而到後期文藝復興之後,沒有能夠像義大利和法國那樣產生出能夠轟動歐洲並推動整個藝術界的重大藝術流派和建築作品。德國在文藝復興美術領域產生了許多繪畫大師,例如:阿爾布雷希特‧杜勒、格呂內瓦爾德、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小漢斯‧霍爾拜因和阿爾特多費爾等人,他們的畫風各異、蔚為壯觀,並以現實主義的成就顯示了新美術的巨大進展。德國的建築和雕刻藝術是哥德式的傳統和義大利風格互相融合的結果,並帶有德意志民族色彩,海德堡的選侯宮即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宮殿建築的整體比例因循傳統型制,風格富麗而豪華,同後期哥德式建築的精巧細緻取得協調。

沿著河岸來到海德堡的古石拱橋,被雨水淋濕的橋體凝重而陰沉。二百多年的建橋歷史似乎並不很長,但是摩挲那橋身和結構能夠發現,老橋的造型、施工工藝和選料都非常嚴謹而精緻。兩座磚石砌築的圓塔佇立於河左岸的橋頭上,塔內原為囚牢,現已空置,這裡也是轉而通向海德堡古城內的一處主入口。在海德堡古橋上,可以循此視線望見城內的一座尖塔頂和高居於山崖頂部的古堡。順著兩側排列著若干巴洛克式建築的窄街一路行來,細雨時停時歇、外面行人稀少,向布置得很精巧的小店裡探身觀望或者躲避急雨的時候,則會受到親切的問候,店家讓人隨意在裡面閒逛,擺弄店內陳列的物品也不會被阻止。小街微微有一些彎曲,隨著地勢而漸次升高,行人在不經意間就到達豪浦特街的市集廣場,剛出街口便可看到在此占據主要位置的聖靈大教堂的側立面。聖靈大教堂建於十四世紀,平面長方而端部為半圓形,為紅磚砌築的哥德式建築。側面牆壁上均布著細長的尖券形的高窗,在窗頂上有玫瑰形裝飾,牆壁帶有磚扶壁柱。平面的另一端有鐘塔突出於教堂主體,其鼓座部分為四方形平面,而頂部為八角形,屋面坡度較大、鋪深灰色瓦頂。教堂的體形略顯笨重,也缺乏活潑自由的裝飾,象徵著中古時代的精神而不似法國教堂那樣輕盈和富於裝飾性。

連綿細雨打濕了擺放在教堂牆邊上的貨攤棚,攤主更是無精打采,唯有教堂周邊向四面八方發散出去的街道還不顯得寂寞,街邊住宅的入口臺階上和房門旁留下的玫瑰花瓣也讓人感覺古城還有活力。街道兩旁的店鋪櫥窗顯露出來的細膩的生活氣息和精道的細節都被完整地保存著,雖然較少修飾,卻處處誘人。古城裡的新建築不多,也不允許高於舊式的建築物,被保持在一個世紀前的狀態中的街道空間和建築尺度非常近人,令人可以時時體味到古老而寧和的氣氛。

市集廣場呈長方形,周邊建築物多為二到三層的住宅,建築形式就豐富的多,有磚石結構和磚木結構等多種,色彩也比古堡和教堂熱烈和自由。住宅的底層多開闢成為小型的店鋪,大部分已被整修一新,鋪有石塊的街道布局隨意且一塵不染。在廣場的中央有雕塑噴泉,外圍有多條巷道通往各處。在廣場一側,抬頭便可以看到遠處國王寶座山頂上的海德堡城堡,暗紅色的城牆被水蹟浸染之後越發凝重而醒目。古城建於十三世紀,歷經多次改建和擴建,吸納了歌德式、巴洛克式及文藝復興三種風格,屬於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古堡曾在十七世紀時被法國人兩度摧毀過,直至十九世紀末才得到部分復原,目前,海德堡古城的規劃設計圖樣和各類描繪城堡的作品被完整保存在城堡的美術館內。

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古老的學校,這個小城前後共有八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時至今日海德堡仍是全歐最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之一。難怪海德堡的印刷業能夠維繫百年,崇尚藝術和科學的風氣如此自然地蔓延於大街小巷,古老傳統與新潮文化必定在此交織。儘管好多分散的學校看不出其整體的建築規模,然學風深遠、有大師成焉!

在這裡,古城堡的修復和保存工作也是充滿哲學思辨的,並不為追求古代建築的新形象和完整性而是點到即止,儘管被破壞的結構會使得古堡的外觀顯得不是那麼完美,那些隨處可見的殘敗片段也降低了古堡的觀賞性和完整性,但人們還是儘量把歷史的印記保留下來,包括一些破損的地方也被長期擱置著,內涵並未由此而被減弱。建造是過去,而毀壞的印記也是歷史,是更能夠解釋古堡的經歷和所遭遇過的歷史,未被修補和整理的殘垣斷壁和同樣有著記憶過去的作用,而且更加豐富了當地的文化肌理和古代遺蹟的層次。海德堡人對於其古城堡的修復和整治,以及他們的保護哲學依然延續了其理性和深沉的風格習慣,並用精準和細緻的手法維護了古蹟的特殊風貌。

歌德說過:「我心遺失在海德堡。」雨還是沒有停歇的意思,陰雲依舊不願露出陽光,而行者們卻將要離開,遙望古堡,希望還能夠再回來。

衍伸閱讀
作家麥勝梅帶你走遊德國、認識文化
與青蛙王子、少年維特一起在城堡共舞──麥勝梅《帶你走遊德國──人文驚豔之旅》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9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