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清末即有海軍雛形

清宣統元年(1909年)上諭:「著派郡王銜貝勒載洵、提督薩鎮冰充籌辦海軍大臣。」7月,清廷選海軍學堂學生廖景方、巴玉藻、王助、王孝豐、曾詒經、徐祖善等23名隨海軍大臣載洵、提督薩鎮冰赴英,即留英習船礮。民國初年仍由海軍部付與公費並照章派學監督導,但大部分學生轉往美國,並學習飛潛學術。其中習航空者有巴玉藻、王助、王孝豐、曾詒經。這四名成為馬江飛機工程處及飛潛學校飛機部的主持者。均為我國航空事業的先驅,貢獻至為卓著。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清廷海軍即多傾向革命,或加入革命軍行列。民國肇建後,以北京為中心,由袁世凱等北洋軍閥控制的政府為中華民國之正統。北洋政府設置有海軍部、海軍總司令公署,其下轄第1、2及練習等3艦隊。民國初年因北洋政府領導人更迭不斷,財政吃緊,以致海軍有關造艦、購艦、教育訓練等各方面發展嚴重受限。海軍因經費不足,長年欠餉缺糧,不得不效仿軍閥,在地方徵稅斂財,籌措財源。北洋政府海軍先後依附袁世凱及北洋軍閥,參與鎮壓反袁之二次革命,及介入不同派系軍閥之間的戰爭。袁世凱死後,北洋不同派系軍閥因政治立場不同,或為擴張勢力地盤,屢次兵戎相向,而海軍亦入其政爭或內戰中,以致先後有兩次分裂,使其元氣大傷。直至民國16年3月,北洋政府海軍總司令楊樹莊有鑑於國民革命軍北伐勢如破竹,北洋軍閥氣數已盡,遂倒戈宣布率艦加入國民革命軍行列。北洋海軍殘存的渤海艦隊,不久併入東北海軍,至此北洋政府海軍走入歷史舞台。

2.jpg

●民國元年孫中山與開國將領合影。其右為海軍總長黃鐘瑛,左為陸軍總長黃興。

民國16年4月,北洋政府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率艦隊歸附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屢建功績。18年海軍部成立,在組織制度的建立,官兵養成與專長教育及部隊演訓,海政與後勤各項建設,艦艇、飛機、砲械裝備的研製等各方面均有所的建樹,在一定程度上振興了自民國肇建以來,海軍長期積弱不振與疏於建設之頹象。我國自北伐全國統一後,外有日本侵華日急,內有中共及地方軍人的反叛,海軍官兵均能遵奉中央政府的命令,協助友軍,在討逆或剿共作戰中,屢建功績,對於綏靖地方,安邦定國貢獻良多。海軍部成立後,雖然曾制訂海軍長遠的建軍計畫,但受限於中央經費十分拮据,戰爭與人事的紛擾,地方海軍僅名義上歸附中央,以致海軍部政令難以通達至全軍,建軍計畫難以落實,直至抗戰前夕,海軍未能達到原先制訂的建軍目標,整體實力相較於敵國日本海軍,雙方仍有很大的差距。

Top

戰前中央海軍的部屬與配置

民國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南京西遷,海軍部依照軍事行動計畫,先後派遣各艦艇,分批載送海軍部及海軍駐南京各機關人員西遷,限期恢復辦公。海軍部辦公場所分設於漢口、岳陽兩處。陳紹寬部長則往返漢口、岳陽之間,並時赴前方視察防務。

民國27年1月1日,海軍部奉令暫行裁撤,其經管事務,歸併海軍(戰時)總司令部辦理,並裁撤海軍練習艦隊等17個單位,海軍部於1月31日結束,所有經管事務,即日移交海軍總司令部接辦。原艦政司司長唐德圻、軍械司司長林獻圻、軍學司司長呂德元、海政司司長許繼祥、編譯處處長佘振興均派為少將候補員,各自遣散。2月1日,(戰時)海軍總司令部正式成立,直隸屬軍事委員會,掌理海軍全般事務,仍由前海軍部部長陳紹寬為海軍總司令。改組伊始,首先釐訂編制,於總司令下置參謀長乙員,即以原海軍部常務次長陳訓泳改任參謀長,一切人事編制,以適合作為主,將海軍部原有8司縮編為參謀、軍衡、艦械、軍需等4處,及上中校秘書4員,中少校副官3員,分掌各事。參謀處(處長楊蔓貞)置軍務、文書2科;軍衡處(處長林國賡)置銓敘、卹賞2科;艦械處(處長陳宏泰)置輪電、兵器2科;軍需處(處長羅序和)置會計、儲備2科。各處處長編階為少將編階,各科科長編階為上校。警衛營改為特務連,與軍樂隊、無線電台均附屬參謀處。雖然組織有所變更,而海軍應辦事項,仍按照其性質,就部內各處室及現有各艦隊機關中,歸併辦理,加緊工作,實於撙節軍費之中,兼寓增進效率之意。部外艦隊各機關則將直轄各艦艇編為第一、第二艦隊,俾便指揮。

海軍總司令部成立後,為適應戰時需要,總司令陳紹寬率一部隨節人員駐咸寧旗艦辦公;咸寧艦沉沒後,改以永綏為旗艦,旋又駐節於江犀旗艦,往來馬當、漢口、岳陽、長沙等地指揮軍務。民國27年2月,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陳訓泳率總司令部人員駐岳陽辦公。8月因戰況所迫,海軍總司令部由岳陽遷往湘陰。

10月海軍總司令部由湘陰暫時移駐辰谿。同(27)年冬,武漢會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為集中抗戰力量,各機關奉令遷移重慶辦公。12月海軍總司令部人員陸續由辰谿遷往重慶集合辦公,辰谿部分僅留海軍醫院及水魚雷營。

海軍總司令部遷渝後,飭令各處室集合重慶,原分別於重慶白象街、江北桂花街兩處辦公。民國28年2月,各處室均移至江北、常川辦公,白象街地址則留為處理公務之臨時場所。海軍總司令部遷渝後,由辰谿運輸公務案件甚多,為便利接運,於貴陽設臨時辦公處。迄後因日機不斷轟炸重慶,政府乃疏散各機關於重慶郊外,海軍總司令部江北辦公處因屢遭敵機轟炸,損壞頗多,於29年6月,遷至老鷹巖(俗稱山洞)辦公。

3.jpg

●抗戰時海軍於重慶山洞之正門

民國30年1月16日,海軍總司令部以比年以來,作戰部門逐漸增加,發揮布雷任務範圍益擴,處理製雷案件日漸繁多,參謀、艦械2處各科編員不敷應用,為因應業務之要求,在參謀處增設訓練科,艦械處增設雷務科編制,奉軍事委員會核准成立,以邵新調任訓練科科長,曾國晟調代雷務科科長兼水雷製造所所長,至此海軍總司令部編制為轄4處10科。

海軍艦隊民國26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前,時中央海軍部直屬艦隊所轄艦艇如下:

(一)第一艦隊轄海容、海籌、甯海、平海4艘巡洋艦;逸仙1艘輕巡洋艦;建康1艘驅逐艦;克安、定安2艘運輸艦;大同、自強、永健、永績、中山5艘砲艦。司令陳季良。

(二)第二艦隊

轄楚泰、楚同、楚謙、楚有、楚觀、江元、江貞、永綏、民生、民權、咸寧、德勝、威勝艘13砲艦;江犀、江鯤2艘淺水砲艦;湖鵬、湖鷹、湖鶚、湖隼4艘魚雷艇。司令曾以鼎。

(三)巡防隊

轄順勝、義勝、仁勝、勇勝、江寧、海寧、肅寧、威寧、撫寧、綏寧、崇寧、義寧、正寧、長寧14艘砲艇。

(四)練習艦隊轄應瑞、通濟2艘練習艦。(五)測量隊轄甘露、皦日、青天、武勝、誠勝、公勝6艘測量艦。另未編隊則有普安運輸艦,辰字及張字2艘魚雷艇。

Top

戰術分為四階段

民國26年7月,當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初,日本海軍支援其陸軍占領平津後,其海軍指向我青島海域及上海地區延伸。時我海軍處於絕對劣勢,無力與敵正面作戰,僅能採守勢,於沿海各要點,阻敵艦進攻,消耗其兵力,另於內河各要點設立作戰基地及封鎖,支援友軍作戰。軍事委員會對海軍所負之任務指示:海軍在於淞滬方面實行戰爭之同時,以閉塞吳淞口,擊滅在吳淞口內之敵艦,並絕對防止其通過江陰以西為主,另以一部協力要塞及陸地部隊之作戰。海軍對全般作戰之考量,首在集中兵力,專事長江防務,俾防範日軍溯江西犯,以達成持久戰與消耗戰之目的。為完成殲滅戰之任務,不為日軍所突破,海軍運用阻塞作戰,遂行任務,其全般作戰概分為4階段:

第一階段:(自七七事變起)海軍為保衛我國都南京之安全,並策應淞滬對敵之作戰,乃集中兵力於江陰的防禦。此一階段海軍必須阻止日軍突破江陰,支援友軍在淞滬陸上作戰,完成掩護政府西遷,達成長期抗戰的基礎,奠定後方防禦之準備。

第二階段:(自淞滬會戰結束後)即加強長江馬當、湖口、田家鎮、葛店之防衛作戰,並於武漢會戰前,完成江防戰力之充實,以要塞威力,配合水雷作戰,遏阻敵海軍西犯,爭取有利時間,俾予我第二期作戰之充分準備。

第三階段:武漢被迫棄守後,海軍以游擊布雷作戰方式分段封鎖長江,並以水雷作戰為戰術中心。其中歷經城陵磯戰役,及兩次湘北會戰,給予日軍重創,確保長沙安全。

第四階段:宜昌會戰之後,海軍全力投注於川江防禦,拱衛重慶。同時對敵後展開攻勢,原擬計畫出海布雷,是項措施後因軍事委員會考量國際因素,而放棄實施。

整體而言,抗戰時期我海軍的戰鬥行為,主要分為沉江阻敵、岸砲禦敵、水雷攻擊等3大範疇。其主要戰場在長江沿江的內陸水域作戰,至於其它各地如福建省閩江,粵桂西江,江西省之贛江、鄱陽湖,浙江省之富春江、浦陽江、曹娥江、清江、椒江、甌江,湖南省洞庭湖、湘江、資江、沅江、灃水等,亦有海軍要塞砲隊或布雷隊的防守。

另外,我海軍陸戰隊在抗戰期間為鞏固後方軍運防務,對擔任護路與剿匪之任務,亦不遺餘力,其中以肅清湘黔閩諸省之地方匪患,對保護我軍運及維護地方治安厥功至偉。

Top

中央海軍經歷的重大戰役

【編按:與空軍一樣,抗戰時中日海軍的戰力相當懸殊,常是以玉石俱焚的戰法為中央司令部爭取反攻空間,以下即節錄幾項中央海軍慘與的重大戰役,以昭顯當時戰爭之慘烈。】

淞滬戰役

民國26年8月13日,日軍進犯淞滬,海軍部飭令駐滬海軍努力抗戰,固守防地,協助陸軍連絡作戰。14日海軍為嚴防日軍溯黃浦江上犯,以普安運輸艦沉塞董家渡水道,使日軍進路被阻,滬戰因而延長。自8月20日,敵機起迭向淞滬海軍各機關轟炸,海軍司令部、江南造船所……等先後被敵炸毀,25日永健艦被敵炸沉。直至11月11日,高昌廟失陷,海軍各機關均被敵占,而海軍警衛營仍隨留滬陸軍第五十五師部隊抗敵至最後。

江陰戰役

民國26年8月上旬,日軍艦艇集結於吳淞口外,意圖溯江進犯京滬。8月6日,我國防最高會議決定封鎖長江,後因計畫外洩,原在長江中上游的日軍小型艦艇及人員迅速撤出,反而對上海造成的威脅。

8月11日,為阻遏日艦進入長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下達阻塞江陰水道命令。海軍部派甘露、皦日、青天、綏寧、威寧等5艘艦艇,先行毀除長江南通下游航路標誌,使敵艦失去目標,不易活動。同時從事布雷工作,將江陰一段敷布水雷,以期在國防上造成堅強封鎖。 

民國26年8月16日起,日機開始向我軍艦空襲。我海軍各艦奮勇抗戰,益將艦隊各高射砲,構成江陰封鎖線之防空網,與敵機周旋30、40日之久,敵卒不獲一逞。9月22日,敵機大舉來襲,平海、應瑞2艦受創。23日敵機對平海、甯海2艦展開激烈空中攻擊,敵機分別各個方向進襲,陳紹寬部長見我軍各艦拋錨作戰甚為不利,便下令起錨作戰。我官兵英勇奮戰,傷亡頗多,最終平海、甯海2艦因遭敵機重創要害,擱淺沉沒。

海軍損失平海、甯海2艦後,仍堅守江陰阻塞線,拒絕後撤。9月25日,逸仙艦在江陰在江陰鰻魚沙附近,遭16架敵機輪番攻擊,雖擊落敵機2架,然艦身因遭重創,不得不駛擱淺處,後被敵機擲彈,側翻於江中。當逸仙艦遭敵攻擊時,海軍部趕派建康等艦馳援,建康艦於25日被敵機炸沉,該艦艦長齊粹英、副長嚴又彬陣亡殉職,官兵傷亡40人。平海、甯海、逸仙、建康等艦被敵機擊沉後,官兵傷亡慘重,第一艦隊幾已潰不成軍,海軍部乃令第二艦隊司令曾以鼎率楚有艦赴江陰接防。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率司令部人員移駐定安運輸艦。在第一艦隊主力艦損失殆盡後,海軍部決定在鎮江附近構築第二道阻塞線,後因淞滬戰局突變,日軍進占迅速,未能實現。9月26日起,楚有艦遭敵機輪番攻擊,雖經激烈抵抗,該艦最終因艦身受創嚴重,10月2日,沉沒於江陰六圩港。第二艦隊司令部隨即移駐江防總部,繼續辦理江防要塞各事宜。

自10月起,敵機不斷空襲江陰,海軍各艦艇雖不畏艱險,迭次擊落敵機。10月2日,青天測量艦及湖鵬艇在江陰鰻魚沙;5日江寧艇在江陰封鎖線砲子洲;8日湖鶚艇在鰻魚沙;13日綏寧艇在十二圩被敵機炸射擱淺;23日應瑞練習艦在采石磯,遭日機炸沉。另海軍各艦艇或任軍事輸送,或任特殊任務,隨時往來江陰,屢遭敵機襲擊,躬冒萬險,達成任務。有鑑於日軍擁有空中優勢,迫使我海軍對於防衛江陰阻塞線的戰略,不得不作重大改變,決定棄水就陸,於民國26年10月間,拆卸各艦艇重砲,組織砲隊,分配江陰、浦東、太湖、巫山、六助港等地設防。嗣以淞滬、無錫戰局突變,為阻日軍西犯南京,海軍砲隊奉命死守江陰要塞。11月30日,敵艦進犯六助港,六助港砲隊隊長陳秉清下令開砲,重創敵艦2艘,迫使敵艦退却。12月1日,日軍侵抵江陰縣城,巫山砲台砲隊力戰至3日晚,於我方作戰部隊安全撤離後才後撤,時各區海軍砲隊先後後撤,移轉防地,繼續抗戰。

馬當湖口戰役

民國26年12月間,海軍在馬當至湖口一帶,築有堅固砲壘,配以海軍新編之砲隊和陸戰隊,防守布置。同時派寧字、勝字各砲艇輪流於封鎖線,嚴密巡弋,以資監視。陳紹寬總司令亦隨時親赴前方指一切機宜。27年3月,日本海軍軍艦因受困馬當封鎖線,遂利用飛機對我頻頻實施偵巡與轟炸。海軍為加強防禦,密布新式水雷,將敵駐防或經過馬當之敵艦炸沉或炸傷外,同時在馬當加布水雷600餘具,東流加布水雷100餘具,湖口方面亦布雷。因水雷線路密集,數量尤多,日軍對我海軍此作法,造成其軍事上之莫大阻力,故派遣大批飛機,從事搜索我布雷各艦艇,予以威脅。我布雷各艇於萬分困難中,冒險進行,雖將任務達成,然犧牲不少。義勝砲艇於27年3月27日,威寧砲艇於6月24日,先後被敵機炸沉。

在砲台方面;自民國27年6月22日起,日本海軍艦艇大舉進犯馬當砲台,我砲台與敵艦艇展開激烈砲戰,擊傷敵艦艇多艘。26日日本陸軍採迂迴襲擊,近迫馬當,我駐馬當各分台雖極力抵抗,但在敵海陸軍夾擊包圍下,砲力失效,官兵有所傷亡。最後負責指揮作戰的陸軍馬當要塞司令王錫燾以電話命令海軍砲隊,將砲閂掩埋及自行突圍。

當駐馬當海軍砲隊與敵奮戰之際,海軍各布雷隊則加緊後方布雷工作,復於湖口段布雷300餘具,使敵艦無法進犯,乃由陸軍擔任前鋒。民國27年7月1日起,海軍加強九江地區布雷。時咸寧砲艇航經火燄山附近,與敵機遭遇,威寧砲艇發砲射擊,但遭敵機重創,最後被焚毀沉沒。同日長寧砲艇奉令由田家鎮開往九江,於將抵武穴途中,遭到為數不多的敵機攻擊,被長寧砲艇擊退。

7月4日,日軍進犯湖口,近迫湖口砲台。守備湖口的陸軍已陸續後撤,海軍湖口砲台官兵在敵機空襲威脅下,與敵奮戰,終因敵眾我寡,在將砲閂拆出後撤退。 

鄱陽湖戰役(潯湖戰役)

馬當失守後,日軍溯江向湖口、九江進犯。鄱陽湖為入南昌之重要水道,為防範日軍深入江西腹地,西渡匡盧,及策應馬當、湖口後方安全起見,海軍部調派寧字號砲艇數艘,及多艘武裝火輪,擔任鄱陽湖防禦。當日軍進犯馬當,海軍即分別在湖口及姑塘敷布水雷。民國27年6月26日,義寧砲艇在白滸鎮巡弋時,遭敵機炸傷,艇長嚴傳經以下多名官兵殉職,長寧、崇寧2砲艇亦遭敵機炸傷後,復奉派另有任務,相繼在武穴及田家鎮犧牲。湖口失守後,鄱陽湖陷入孤立,該湖僅剩海寧砲艇守備。7月14日,湖口江面有敵艦出沒,企圖進犯姑塘,海寧砲艇單獨馳赴吳城附近丁家山截擊,遭敵機輪番轟炸沉沒。該艇官兵除犧牲殉職者外,其餘留組布雷隊,在鄱陽湖內擔任布雷工作。 

長江各布雷游擊區作戰

海軍的布雷工作區分為敵前布雷與敵後布雷。敵前布雷以襲擊敵艦為手段,阻斷日軍航運為目的。抗戰初期海軍艦艇因大量投入長江封鎖或遭敵擊毀,折損兵力無法迅速補充,遂改以布雷游擊戰為主。之後海軍為防敵艦進襲長沙各地,開始使用固定水雷,劃分雷區,節節布放,收效頗多。

根據民國34年5月,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對六屆全國代表大會軍事報告中,有關海軍在長江方面的水雷作戰情況及戰果如下:在民國27年4月以後,由大通起至漢口止,共敷布定雷141次,計4,788具,武漢上游敷布12次,計800具,荊河各段敷布52次,計3,278具,洞庭湖各江及腹地河流,敷布166次,計8,690具,閩省各江,敷布29次,計325具,浙省各江,敷布42次,計711具,粵桂之西江敷布4次,計115具,敵艦艇誤觸雷區,因而沉沒者,共34艘。此外,並於敵情緊迫之中,先後在長江、荊河、川江、洞庭湖、贛江、西江,及浙江甄江、甬江布放漂雷39次,1,478具,擊沉敵艦艇8艘,各地雷區,確能達成阻塞任務,遲滯敵之行動。

4.jpg

●海軍湘陰布雷大隊軍官合影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讀歷史】抗戰初年筧橋空戰與空軍節
【作家專訪】何邦立 :「空軍的意志、靈魂與筧橋精神長存,不隨身體、飛機、炸彈湮滅 」
Top

不可忘記廣東、東北兩路海軍

廣東海軍與抗戰

虎門海戰

民國26年9月14日晨,日軍巡洋艦1艘、驅逐艦3艘,自伶仃洋水域溯江而上,進犯虎門,守衛虎門要塞各砲台,及江面肇和艦(艦長方念祖)、海周艦(艦長陳天德)立即向敵砲擊,歷經40餘分鐘戰鬥,敵驅逐艦1艘被我擊傷,後駛近伶仃洋沉沒,首開廣東海軍擊沉敵艦紀錄。在海戰中,海周艦於酣戰中受創,官兵傷亡過半。所幸空軍飛機及時奉命來援,敵艦不得不退去。

日軍經虎門海戰受挫後,得知我粵省海防各口戒備周密,未敢再以海軍試探我防守各口。自9月25日起,日軍改派飛機分向我虎門砲台與防守各艦輪番實施轟炸,我江防艦艇多為老舊艦艇,艦上防空火力極為薄弱,因而被敵炸沉多艘;肇和、海周、海虎等3艦先後在虎門至黃埔之線沉沒,江大艦沉於橫門,舞鳳艦沉於磨刀門,海維艦沉於崖門,堅如艦沉於潭州(後經撈起修復),官兵傷亡數十人。

至此廣東江防司令部因較大之軍艦已損毀殆盡,乃將餘艦從新分配巡弋,警戒各地。其兵力部署如下:公勝、江鞏、湖山等3艦駐防廣州至虎門一線。平西、仲愷兩艦駐防潭州至板沙尾一線。仲元、飛鵬兩艦駐防橫門至小欖、鶯哥嘴一線。執信、安東兩艦駐防江門外海、疊石至虎坑口一線的防務。魚雷快艇4艘則控置於虎門、沙角砲台,伺機出擊。

民國27年10月9日,日本陸軍在海軍第5艦隊掩護下,從臺灣澎湖起航,於12日晨,在廣東大亞灣登陸。21日,廣州陷落。22日,日本海軍第5艦隊進入伶仃洋溯江復犯虎門。23日,我防守虎門砲台的4艘魚雷快艇,均被日機炸沉,艇員王可國殉職,沙角砲台失守。是日晚虎門要塞亦告失守。

珠江與西江防衛作戰

民國27年10月12日晨,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後,我公勝艇(原測量艇,改裝為砲艇)奉令警戒東江。22日,廣州失守,江防艦隊各艦艇奉令駛赴西江待命。在西撤行動中,江鞏艦於番禺紫坭河,遭敵機炸沉。公勝艇在順德縣容寄河面,遭敵機炸沉。廣東江防司令部退出廣州後,即轉進西江及肇慶布防,固守西江咽喉,嚴令各艦固守江門、西江、三水、肇慶之線。嗣因敵由廣三鐵路進陷三水,西江告急,江防司令部惟恐各艦被切斷於三水,乃令所屬各艦艇集中於三水之青岐至肇慶一線。

10月29日,廣東省江防司令部據報;日軍在思賢窖東岸等處構築砲兵陣地。遂命令執信艦艦長李錫熙率堅如、仲元、仲凱、飛鵬、湖山等6艦,向三水之思賢窖、馬口等地搜索。是日下午17時,各艦駛至思賢窖附近,與岸上日軍砲兵展開砲戰,我艦擊毀日軍砲壘4座。日軍砲兵集中火力反擊,並派出飛機助戰,執信艦中彈沉沒,副長林春炘、槍砲員周昭傑以下官兵23員殉職,輪機長楊信光等15人負傷,艦長李錫熙負重傷後亦不治殉職。

執信艦沉沒後,日軍轉向攻擊堅如艦,堅如艦受創,我艦隊火力大減,為減少無謂犧牲,堅如艦與其它各艦艇遂撤出戰場,固守肇慶峽。未幾我陸軍部隊陸續到達,將日軍阻止於三水之線。我江防艦隊自三水一役後,撤守至青岐、肇慶一帶布防,與三水之日軍成對峙之態勢,此線保持至33年9月始行棄守。

三水戰役後,日軍急圖消滅我西江艦隊兵力,自民國27年10月30日起,每日派飛機搜索我艦,濫行轟炸,我各艦雖加偽裝,仍受損嚴重,遂移一部武器裝置在岸上高地,專事對空作戰,惟以敵機不斷輪流轟炸。至12月底,除平西艦外,其餘艦艇均先後被炸沉。33年10月12日,平西艦於進駐官江附近時,與南岸的日軍接觸,不幸被敵擊傷後觸礁沉沒。 

粵省江河布雷作戰

自民國26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會戰」起,日軍即以優勢海軍封鎖我沿海各口岸,並於華南海面伺機登陸。廣東省江防司令部奉命在虎門、大刀沙、橫門、磨刀門、崖門、潭洲口等6個主要海口實施阻塞工程,用廢艦及廢船(共沉船158艘)、石子加以沉塞,以阻滯敵艦侵入。

粵桂敵後游擊布雷作戰

敵後游擊布雷作戰為我廣東海軍在粵桂區抗戰作戰中重要工作之一,並獲至相當戰果。珠江三角洲河道縱橫,已陷敵手後,敵即賴水上交通調動軍隊及物資運輸。我粵桂江防司令部擬訂珠江三角洲游擊布雷計畫,並積極實施,經常派遣3個水雷分隊擔任游擊布雷工作。自民國28年冬至33年夏,水雷隊在珠江三角洲,實施游擊布雷。 

抗戰時期的東北海軍

民國26年11月24日,因應日軍隨即進犯青島,青島戒嚴司令部成立,海軍第三艦隊司令謝剛哲任戒嚴司令,即日起實施戒嚴。27日,軍事委員會有鑑於日軍進犯山東,青島形勢危急,及淞滬戰役我軍撤退之局面考量,遂下令青島市市長沈鴻烈,封鎖膠州灣。

12月18日,駐青島海軍第三艦隊所屬鎮海、永翔、楚豫、江利、定海、同安、海鶴、海燕等8艦及徵用商船宏利輪,共同分別自沉於青島大港、小港灣道。同時又用魚雷、水雷封鎖了青島港口,並在青島及四周構築了三道防線;以青島市區為第一道防線,四方、滄口為第二道防線,嶗山、沙子口、即墨為第三道防線。在威海衛方面,則將海鷗、海清、海竣、海蓬等4艇沉於劉公島港內。

12月26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下令封鎖青島,日艦隨之逼迫。28日,駐青島國軍部隊開始撤離青島。29日,軍事委員會電令海軍第三艦隊和陸戰隊一起撤離,開往徐州。之後第三艦隊改編為長江江防要塞司令部,仍由謝剛哲任司令,歸軍政部指揮,司令部設在武昌,下轄3個總隊;第一總隊由原海圻、海琛兩艦(兩艦已沉塞於江陰要塞)全部官兵編成,駐防於田家鎮和葛店之間。第二總隊由原教導總隊編成,佈防於馬當。第三艦隊由原艦砲總隊編成,佈防於湖口。

海軍第三艦隊陸戰支隊在撤離青島之前,組成陸戰隊司令部,由張赫炎出任司令,轄陸戰隊第一大隊,大隊長由司令張赫炎兼任。陸戰隊第二大隊,大隊長先後為朱子銘(又名朱新三)、金寶山。

12月31日,時海軍第三艦隊所屬數千名官兵,除海軍陸戰支隊第一大隊隨沈鴻烈留駐魯境,向魯中山區轉進,從事敵後游擊戰外。陸戰隊第二大隊則隨同海軍第三艦隊陸續移駐湖北黃陂祁家灣整編,整編為海軍江防要塞守備部隊(要塞守備司令謝剛哲,司令部駐漢口,轄3個總隊),擔任馬當、湖口、田家鎮等長江要塞防守任務。武漢會戰後,海軍江防要塞守備部隊陸戰大隊同第三艦隊教導總隊改編為「海軍特種兵總隊」。

民國27年2月初,駐魯海軍陸戰隊臨時改隸陸軍第三軍團(軍團長龐炳勛)指揮,參加徐州會戰魯南臨沂附近作戰。陸戰隊於魯南莒縣保衛戰中,傷亡慘重。3月初,日軍進犯臨沂,第二十七軍團第五十九軍(軍團長張自忠兼軍長)赴臨沂增援。3月12日,駐魯海軍陸戰隊劃歸第五十九軍指揮,以破壞膠濟鐵路及掃蕩膠東偽軍為主要任務。14日,陸戰隊劃歸第五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黃維綱)指揮,參加魯南沂河左岸戰鬥。陸戰隊自從配屬第五十九軍後,遂完全脫離海軍建制。

徐州會戰結束後,駐魯海軍陸戰隊留在魯南、魯中從事敵後游擊戰。之後移防魯西南曹縣,併入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之直屬建制,部隊改編至山東省保安第二旅,留駐魯境對日軍與偽軍展開游擊隊。

Top

還有電雷學校

電雷學校為我海軍建軍史上的一個特殊單位,學校成立後一切學制及教育內容,大多同一般海軍學校。唯學校不受海軍部管轄,初隸屬參謀本部,後改隸軍政部。另外,學校除負責教學培育人才外,亦編制有部隊及艦艇之戰鬥部隊。

抗戰軍興後,電雷學校所屬魚雷快艇,多次參加江防作戰,屢建功績。後因中央裁併海軍政策,學校於民國27年6月被併入青島海軍學校,艦艇則改撥其它單位。軍政部電雷學校歷史雖然僅短短6年。但其對我海軍日後的發展,尤其在人才方面,造就不少將領,其影響深遠。 

7.jpg

●電雷學校大門

鞏固長江江防與備戰

民國24年1月至3月,電雷學校奉命派第1屆畢業生參與實際測量確定江陰要塞區及鎮江要塞區各雷區,並其測所之詳確位置,及佈雷全盤計畫(26年8月,日軍進犯淞滬,即依此計畫實施敷佈江陰及鎮江雷區)。 

另自25 年夏起,因時局緊迫,電雷學校在江陰積極從事江防部署,首在黃山、蕭山之間,將地畝整體圈徵軍用,自原有之黃山港為起點,挖鑿整治港口,晝夜興工,歷經半年後已具規模,東西均開有通江港口,吃水10 餘呎之船艦皆可駛入。其它重要建築物;如碼頭、滑塢、快艇庫及各項工廠廠 房與山洞式倉庫、水電所等工程,均同時展開。

迄26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電雷學校對於鞏固江防防禦部署;為屏障江陰要塞,而預先秘密購置之全部水雷陣地工事,即速趕築完成。水雷封鎖長江水道所必需要之大量器材,亦集結完畢,並克服技術上所遭遇之種種困難。 

八一三淞滬戰役

抗戰軍興後,海軍第1艦隊評估中日兩方實力差距,迫於軍力懸殊,一方面決定採取老船艦自沉拖延之戰術。另因大型船艦無法出擊,因此僅能依賴電雷學校以快艇開始對敵實施奇襲作戰。

長江下游佈雷作戰

「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後,日軍大舉進犯上海,我海軍除於民國26年8月14日令普安運輸艦將董家渡水道阻塞,同時趕製大量水雷,將淞滬一帶之紛歧汊一律以封鎖,並在黃浦江構成3道防禦線。此外,派員敷設水雷,阻止敵艦潛入,避免其擾亂我防軍後方。

【小結:中華民國海軍對抗戰的貢獻不止於此,礙於篇幅僅能節錄部分戰役,但從中已可想見當年每位軍官視死如歸的決心。前人的犧牲與奉獻精神不應因時間流逝而被遺忘,吾輩尤應銘記於心。】

分享:
今日人氣:4  累計人次:7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