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該解釋一下曼陀羅為什麼有毒了。以俗稱「洋金花」的白花曼陀羅為例,它的花瓣、花粉、葉子、莖稈、根部,都含有生物鹼,而它的藥性和毒性幾乎也都來自生物鹼。生物鹼是來自植物(小部分來自動物)的各種含氮鹼性有機化合物,化學結構十分複雜,種類也非常多,目前發現的生物鹼已經多達上萬種。
生物鹼並不可怕,絕大部分中草藥其實都是以生物鹼為主要成分,茶葉裡有,菸草裡有,咖啡豆和可可豆裡肯定也少不了,而能讓我們提神的咖啡因,就是生物鹼大家族中的一員小將。既然如此,曼陀羅的生物鹼為什麼會表現出毒性呢?因為該生物鹼主要是東莨菪鹼(scopolamine)、山莨菪(anisodamine)、阿托品(atropine)這三種化合物。
東莨菪鹼有輕微毒性,劑量合適時,可以抑制唾液分泌,抑制大腦皮層,改善微循環,減輕暈船和暈車的痛苦,並有一定的催眠效果,在眼科手術中還能幫助瞳孔擴散。山莨菪鹼和阿托品的毒性比較明顯,如果只服用或注射一毫克不到的極小劑量,效果和東莨菪鹼相似,甚至更好,可以殺菌消炎、穩定心率、治療神經毒氣和殺蟲劑中毒。但是,肯定沒有哪個醫生膽大包天,敢給患者一次注射超過十毫克的劑量,或是讓患者一次口服一百毫克,因為那絕對會讓大部分人死於非命。一百毫克是多少?一克的十分之一而已,我們每天吃下肚的鹽大約是幾萬毫克,是這個高度危險劑量的幾百倍。
再往下深究,諸如東莨菪鹼、山莨菪鹼和阿托品之類的化合物,之所以能對人體產生上述效果,歸根究柢是因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人體神經信號的傳遞。我們呼吸、走路、吃飯、睡眠、思考、寫作,每時每刻都要靠神經信號傳導。神經信號如何傳導呢?是細胞的電壓變化在產生作用。舉個例子,某暗器高手在我腳底的湧泉穴上射了一枚繡花針,那裡至少會有幾十萬個細胞受損,細胞膜受到擠壓或破裂,內外電壓發生變化,進而產生電流,把資訊傳給大腦,讓我感覺到了疼,知道受了傷,趕緊拔出繡花針,進而決定是躲避還是還擊。
一旦莨菪鹼進入我的血液,它會和我細胞裡的電傳導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電壓差不再產生,生物電不再傳導,我的動作、呼吸和思考不再正常進行,我開始麻木、呆傻、昏迷、休克……
生物電好比鏢師,莨菪鹼好比盜匪,鏢師原本正背負著神經信號趕路,盜匪卻突然現身:「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打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鏢師受阻代表著生物電中斷,神經信號也隨之受阻,靠神經信號指揮的人體系統自然就崩潰了。
曼陀羅除了讓人昏睡,有時還會讓人興奮,分析其化學原理,仍然是阻隔神經傳導所致。我們知道,迷走神經可以抑制心跳速度,使心率維持在正常水準,一旦適當劑量的阿托品侵入了人體,導致迷走神經發往心臟的抑制信號傳輸不暢,心臟就沒人管了,心跳就會隨之加速,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就是讓人異常興奮,大喊大叫,大哭大笑,如同吃了瘋藥。《四大名捕走龍蛇》中的霸王花能令村民發瘋,大概正是這個原理。
古代盜匪殺人越貨,並不想讓被害者發瘋,只想讓被害者昏睡。他們也不懂什麼叫生物鹼,更不懂如何從曼陀羅中提取阿托品。可是他們從生活經驗中得出顯而易見的結論:將曼陀羅製成藥物,能讓人迷醉和昏睡。於是乎,蒙汗藥問世。
《水滸傳》裡的孫二娘開人肉包子店,蒙汗藥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她和她老公的武功。
《鹿鼎記》裡的韋小寶趕赴五臺山途中,在不知不覺間被大內侍衛麻翻,也是蒙汗藥的「恩賜」。如果翻看明清話本與清代刑事案例彙編,盜賊們用蒙汗藥害人的實例更是俯拾皆是。
蒙汗藥真的是用曼陀羅製造的嗎?還有沒有其他成分呢?明朝醫生梅元實寫過一本《藥性會元》,書中記有蒙汗藥的配方:羊躑躅花為主要成分,曼陀羅花為輔助成分,配上川烏、草烏,統統焙乾,搗成細末,混合到一塊兒,就是蒙汗藥。羊躑躅花是杜鵑花科的有毒植物,俗稱「黃花杜鵑」,又叫「鬧羊花」,毒性雖然沒有曼陀羅猛烈,過量服用仍然會讓人痙攣、驚厥、四肢麻痹、頭腦暈眩、出現幻覺。將羊躑躅花與曼陀花晒乾,磨粉,配以川烏和草烏的粉末,再按適當比例混合,傳說中的蒙汗藥就製成了。
蒙汗藥為什麼叫「蒙汗」藥?有人說是因為諧音,蒙汗等於「瞑眩」,吃了頭暈目眩;有人說是因為訛誤,蒙汗原是「蒙漢」,能讓好漢蒙圈;有人更加突發奇想,說這款藥是蒙古統治者蒙哥大汗發明的。讀過金庸武俠小說的讀者都知道,蒙哥在親率大軍侵略襄陽的時候,早就被神鵰大俠楊過用石頭砸死了,而蒙汗藥的發明早在蒙哥死亡之前。再說,蒙古大汗攻城掠地,殺人屠城,靠的是馬刀、弓箭和喪失人性,完全沒有發明蒙汗藥的必要性嘛!
相對可靠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蒙汗藥得名於它起效以後的人體表徵:曼陀羅和其他成分中的毒性生物鹼阻斷了神經信號,汗腺被封閉,體溫升高,渾身躁紅,該排汗的時候排不出來,彷彿全身的毛細孔都被蒙住了,故此得到「蒙汗」這個稱呼。
中藥配製講究配伍,現代醫藥更加重視精確可控的化學配方,如果不考慮各項成分的純度與比例,只將羊躑躅花、曼陀羅花、川烏、草烏的乾粉胡亂混合,配出來的蒙汗藥恐怕不太可靠。
羊躑躅、曼陀羅、川烏、草烏,確實都含有毒性生物鹼,但是如果無法精確得出它們各自的化學成分,或是未經過長期的實際驗證,誰知道怎麼配比才算得上真正有效呢?也許你想讓敵人昏睡過去,結果配出來的蒙汗藥配方不合理、劑量不合適,反倒讓敵人更加興奮,耍出一套不要命的潑風劍法,砍得你抱頭鼠竄。也許你只想讓驚嚇過度、擾亂軍心的豬隊友安靜下來,結果一劑蒙汗藥灌下去,隊友居然七竅流血而亡,其他同袍肯定會、也只能把你當成內奸私下處決了。
那麼,蒙汗藥的確切配方究竟是什麼?羊躑躅花的占比是?曼陀羅花的占比又是?川烏如何提純?草烏可否捨棄不用?有沒有成本更低、更適合大量生產的替代成分呢?對不起,古人沒寫。或許古籍中曾經寫過,沒有流傳下來而已。做過同類研究的現代化學家有可能老早就得出了更加科學的配比方法,只是沒有廣為告之。這讀者肯定理解的,為了大家的安全,不得不保密呀。

本文節錄自誰說不能從武俠學化學?一書,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