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頌—敬悼余光中老師【詩歌】
去年十二月中旬余光中老師辭世時,在社群網站上看到臺灣和中國大陸都有很多人發表或轉貼文章,表達懷想和悼念的不必多說,倒是看到很多人似乎急於對詩人一生功過蓋棺論定,個個扮成精明的先知,爭先恐後地發表評論文字。我以為,人死為大,不能讓逝者的靈魂好好安息麼?你們一群麻雀吵什麼呢?你們不過是看見一隻大鷹墜落了,才蜂擁上去啃食牠的屍體,那在牠活著的時候,你們為什麼沒有勇氣跟牠戰鬥呢?(換句話說,你們自己是詩人嗎?你們寫的詩改變了誰的生命?對人類帶來什麼貢獻呢?)這些不過是猥瑣小人的伎倆罷了。
以臺灣的詩壇來說,余光中老師算是我們的師祖輩,是戰後國民政府遷臺的第一代詩人。中學時代讀他的詩,一開始是被其中的音韻節奏吸引。〈小木屐〉、〈車過枋寮〉這些音調鏗鏘、富於朗誦的詩,在年輕的心靈裡造成朗朗的印象。相較於他較為人所知的對中國古典傳統典故的運用,我自己覺得在古希臘神話的遺產上跟他更為神契。後來大學讀到他編的《英美現代詩選》、《守夜人》(詩人自譯英詩),又從中受益匪淺。我想,他對中文系和外文系,乃至音樂系的學生來說,都是很好的學習範本。1975年楊弦以他的詩歌譜曲,開創了現代的民歌運動,對臺灣與大陸的音樂創作上貢獻自不在話下。
在此不多討論關於余老師的詩藝成就,否則我這篇就成為道地的「評論」了。世人們往往欲反對一種主義,卻又陷自身於另一種主義而不自知。自由的社會保障了財產的自由,卻不允許人精神的自由,豈不怪哉。再說最後一件事:2009年,讀大學二年級的我去花蓮參加太平洋詩歌節,那年余光中老師也去了,是我唯一見到他、與他談話的一次。我拿出自己印的一冊薄薄的詩集,僅有十五首詩的《邂逅》送給他,他微笑接過去,輕聲細語的對我說謝謝。當時不知道要留下聯繫方式,只是很單純想送給他,因此我沒有機會得知他對我作品的看法,如今只有在詩中相見了。(2018.1.25記 )
光之頌—敬悼余光中老師
那著名的詩人逝去了
人們說他像一顆藍色的星星
屬於智者的那群
奧林帕斯山上,如今
繆思女神環繞,給我們清癯的那雙
握有五彩筆的手
戴上不朽的橄欖枝
詩人,你這卑劣的盜火者
膽敢犯下普羅米修斯的罪行
從天上偷來美麗的意象和詞語
填補了空虛的人間,為莘莘學子
撬開了靈界的大門,日日夜夜
勤奮如你,詩歌之泉從未枯竭
多少人在寧靜的深夜
暗自背誦、抄寫,你雋永的詩句
多少人,前仆後繼,踏上文學苦行的路不歸
黑夜裡的燈塔,一直以來
您站在堅定的海岸屹立
微笑看著後生們滾滾前來
如今點燈人不在了,但詩的燈芯不會熄滅
您的光照亮了此岸,彼岸
照耀著一個古老文明的前景
在深沉的,寧靜的光輝中
2017.12.30
收錄於秀威出版之《卯》(2019)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8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