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彥文‧吳宓‧熊希齡

2015/4/6  
  
本站分類:創作

毛彥文‧吳宓‧熊希齡

     重新出版的《往事》書影

一九九九年十月三日毛彥文女士以一百零三歲的高齡,病逝於國泰醫院內湖醫院,我是從報紙上得知消息的,那是我當年在電影界的師友也是北平香山慈幼院旅台校友會會長常錫楨先生發的消息。在這之前我研究吳宓,當然熟悉毛彥文,只是我不知她就住在臺北內湖,錯失拜訪請益之機會。但若見面她恐也不太願意再提起這段「往事」的。後來我找到常先生問可有毛女士的資料,常先生給我毛女士親撰的回憶錄《往事》,上頭還有她老人家訂正的錯字。此書據說於一九八七年就自費印成,一直收藏於她的住處達十年之久,到了一九九七年才分贈給少數至親好友,因此市面書店是買不到的。《往事》從毛女士的家庭狀況說起,敘及百年往事,巨細無遺,仿如日記一斑,詳細而正確。只是在與吳宓交往過程卻刻意從略了,因此我補寫了一篇近萬字的長文置於前頭,將此一段公案做一解讀。大陸湖南藏書家原版迭戈在他的博客也說這是一本完整版了,蔡先生的導讀,更加值得一讀,是一篇很不錯的文史稿。建議大家看看這個版本。

 撟渲???敶交?.jpg

     年輕的毛彥文

其實毛彥文與表哥朱斌魁(君毅)兩人曾相愛,並於一九一六年七月,朱君毅畢業赴美留學前,正式訂婚。朱君毅是吳宓在清華學堂讀書時的同學好友,後來毛彥文在湖郡女塾讀英文三年,又在北京女高師肄業三年,六年間學費全由朱君毅提供,六年間兩人異國通信不絕。一九二三年四月間,也就是朱君毅返國半年後,朱表示他要與毛彥文解除婚約,雖經吳宓諸人的勸說,但朱終不為所動。解除婚約後,毛彥文從此終其一生,再沒有和朱見面,甚至通音訊,直到一九六三年底她得知朱君毅半年前在上海逝世,遠在台北的毛彥文寫下〈悼君毅〉一文,回首前塵。

 ?喳?.jpg

     吳宓

吳宓的苦追毛彥文,從《吳宓日記》及其詩文,可見其一斑,極為轟動的。吳宓甚至還寫了一首詩自嘲:「吳宓苦愛毛彥文,三洲人士共驚聞。」而一九三三年吳宓更藉「木馬屠城記」,亦即托洛伊城之海倫故事,一語雙關(吳宓稱毛彥文為海倫),古意今情,寫了一篇平生力作長歌〈海倫曲〉。此事前人之述備矣,在此不再贅述。

 瘥膝??jpg

     毛彥文

一九三五年二月九日平津京滬各地大小報,全以巨大篇幅,登出一條驚人的花邊新聞,六十六歲的熊希齡和三十三歲(案:實為三十八歲)的毛彥文在上海舉行結婚典禮。此事對吳宓而言打擊是相當大,於是他作了懺情詩三十八首,那是他嘔心瀝血之作,亦可謂傑作中的傑作。其中有「事成無補方知悔,情到懺時恨最深」的詩句。

 ??摮???朣?jpg

    留鬍子的熊希齡

熊、毛締結良緣,白髮紅顏,寶馬香車,一時傳為佳話。上海《申報》有如下報導:「三時正,來賓齊集禮堂(案:上海西藏路慕爾堂),即由該堂朱葆元牧師證婚。結婚進行曲悠揚起奏後,熊氏及毛女士,即由二少童,及男女儐相朱庭祺夫婦,引導緩步入堂,及講壇前而止,熊氏衣藍袍黑褂,頷下濯濯,望之如五十許人,恂恂然儒者風度;新娘衣妃色禮服及地,披白色婚紗甚長,為年雖已逾卅,然眉目間青春猶在,固一及笄之美麗少女也,謂為二十許人,或可相當。」熊希齡雖年逾花甲,為了毛彥文還割去留了多年的長髯,顯得更為年輕。熊希齡蓄髯甚美,即以于右任此「美髯公」,亦不遑多讓。但為了毛彥文寧可犧牲美髯,終究美髯比不上美人,為一毛(毛彥文)可拔眾毛乎!又熊希齡的繼配朱其慧女士於一九三一年八月病逝,此次新娶毛彥文,兩任夫人分別姓朱、毛。因此《實報》記者開玩笑說「朱」(朱德)、「毛」(毛澤東)太恐怖的人物,但「熊」(熊希齡)掌也太厲害了,都能一一征服,可見文人毛瑟勝於十萬甲兵。又有人說熊希齡是湖南鳳凰人,人稱「熊鳳凰」。命中注定「以古希之齡,奏求凰之曲。」而毛彥文是浙江江山人,令人想起杭州西湖月老祠之對聯云:「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因緣。」是知一飲一啄,罔非造物安排,苟若「鳳」不來儀,而「毛」又將安附呢?

  ??朣⊥?敶交?憭怠岫.jpg

     熊希齡毛彥文夫婦

又大喜之日,賀客盈門。賀聯中以鄭洪年的「兒孫環繞迎新母,樂趣婆娑看老夫」,語妙雙關,允推壓卷。然這景況對素有「湖南神童」的熊希齡而言,早就料想到,他在一九三四年十一、二月間,向毛彥文發出第一封求愛信中,就有言:「昔宋史歐陽文忠公之父,年齡大於其母二十七歲。歐母賢聲,古今罕有,然只限於歐陽氏之家庭而已。今君助我發展教育,幼幼及人之幼,則更賴歐母之賢而進一步矣。」年齡不是問題,何況只差二十四歲,還不及於歐陽修之父耶!

一九三七年春,熊希齡帶著毛彥文,雙雙出國,赴爪哇出席國際禁販婦孺會議,為保障人權而奔走呼籲。回國後,又在山東省青島市,籌備一所嬰兒園。七七事變,熊希齡愛國不落人後,他偕同毛彥文自青島南下,在「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後,親自主持戰地救護工作。在一個多月內,他們設立臨時醫院四所、難民收容所八處,共救出傷員六千餘人、難民十五萬餘人。在受傷的軍民中,在難民收容所中,人們經常看到一個文靜的臂纏紅十字章的中年婦女,在鼓勵、在撫慰、在扶助那些戰爭帶給他們不幸的人們,她就是毛彥文。因此他們益為世人所推重,不久上海各慈善團體籌組聯合救災會、熊希齡被推選為副會長。除此而外,他們還率先發起籌辦一所街頭教育社。同時又計畫如何把慈幼院遷到大後方去。一九三七年十二月間,他們風塵僕僕地趕到香港,為籌募救治傷兵和救濟大批難民的經費,詎料因勞累過度,熊希齡心臟病發,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病逝香江。毛彥文則經慈幼願董事會一致推舉,成為香山慈幼院院長,在國難中獨立支撐,繼續完成熊希齡未竟的事業。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59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