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八雲和《神國日本》的中譯

2017/5/9  
  
本站分類:創作

小泉八雲和《神國日本》的中譯

有人會直覺得小泉八雲(1850-1904)是日本人,因為名字太日本了。但他其實是英國人,他原名派屈克.拉夫卡迪奧.赫恩(Patrick Lafcadio Hearn),是愛爾蘭裔希臘人,父親是愛爾蘭人派遺至希臘的英軍軍醫,母親則是希臘人。他在希臘出生,不久,他們一家人搬回父親的故鄉愛爾蘭的都柏林。一八五六年父母離婚,母親獨自回希臘,他遂被父親的一位富裕的姑母收養。一八六三年他進入聖卡斯帕特神學院就讀,在學校被同學意外弄傷眼睛,以致左眼失明。後來又在法國學習過一段時間,沒多久,照顧他的親戚破產,他只好輟學,開始在人生的風浪中顛簸,謀求生存。一八六九年他十九歲時,就隻身遠赴美國辛辛那提,在那裡做了八年的新聞記者。之後到了新奧爾良繼續擔任報紙編輯又達十年。這期間他的作品已為他贏得一定的聲譽了。一八八七年他作為紐約哈帕出版公司的特約撰稿人被派往法屬西印度群島。一八九0年他又由該公司派到日本,四月四日抵達橫濱,開始他一生重要的一段歲月。

經好友張伯倫(Basil Hall Chamberlain, 1850-1935)推薦,他在島根縣松江市普通中學及師範學校教英語,並繼續寫作。一八九一年他與舊松江藩士的女兒小泉節子(1868-1932)結婚,年底到熊本第五高等中學教英語至一八九四年十月。一八九五年加入日本籍,從妻姓小泉,改名八雲。一八九六年經好友張伯倫推薦,赴東京帝國大學任文學部講師,教授西洋文學,為時六年。一九0三年他被東大解雇後,曾準備赴美講學,因故未成行。一九0四年九月他到早稻田大學講授英國文學,不幸於九月二十六日因心臟病逝世,他在日本生活了十四年。

小泉八雲在日本享有大名,但他畢生的二十九部書全是英文著作。一九二六年東京的第一書房出版了日文版《小泉八雲全集》,凡十八卷,遂奠定了他在日本的特殊地位。他的短篇小說集《怪談》(Kwaidan,1904),於一九六五年為日本導演小林正樹改編成同名電影,成為家喻戶曉的現代怪談文學的鼻祖。

但其實小泉八雲是著名的作家兼學者,寫過不少向西方介紹日本和日本文化的書,被認為是第一個向全世界介紹日本的作家,他的著作在三0年代在中國引起熱烈的迴響,許多重要的著作都有中文譯本。據學者劉岸偉在〈小泉八雲與近代中國〉文中指出,一九二九年小泉八雲的《西洋文藝論集》由韓侍桁翻譯,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一九三0年《文藝譚》由石民翻譯,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一九三0年《日本與日本人》由胡山源翻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一九三一年《文藝十講》由楊開渠翻譯,上海現代書局出版。一九三一年《文學講義》由惟夫翻譯,北平聯華書局出版。一九三二年《英國文學研究》由孫席珍翻譯,上海現代書局出版。一九三四年《文學的畸人》由韓侍桁翻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一九三五年《心》由楊維詮翻譯,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神國日本》(Japan: an Attempt at Interpretation,又名:日本── 一個解釋的嘗試)被譽為二十世紀初資料最豐富和見解最發人深省的日本評論,是小泉八雲晚年日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神國日本》的中譯是在上海淪陷後的《雜誌》上連載,由記者曹曄翻譯,前後共連載十五期,至第十三卷第一期(1944年4月10日)才全文連載完畢,同年出版中譯單行本。對此學者劉岸偉說:「《神國日本》展示了日本文化的整體風貌,是一部很傑出、現實的作品。在日本佔領下的上海,它能夠在《雜誌》這一刊物上被翻譯發表出來的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譯者和編者的意圖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很遺憾,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弄清楚了。」

當時的上海屬於淪陷區,因此研究日本文化的作品相當多——抗日戰爭時期,也可算是日本文學作品大規模在中國被翻譯傳播的時期,伴隨戰爭產生的文化交流,確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但同時也容易被貼上「媚日」的標籤。對此學者李相銀則認為:「《神國日本》乃日籍英人小泉八雲所著,是《雜誌》最重要的譯作之一。《神國日本》出版於1904年,是戰前的『日本論』最有影響的一部著作。在日偽當局強調『中日友善』,提倡『中日文化交流』的語境中,《雜誌》連載該文,可以視為對汪偽文化政策的『積極』回應,但也不妨將之理解為其生存的一種策略。《神國日本》其實並非日本戰時文化宣傳之作,文章對日本國民性的研究深入透闢,視角獨到,對中國讀者瞭解日本不無裨益。刊載此文,既可以表明對汪偽文化政策的『合作』態度,又可以避免讀者為自己貼上『媚日』標籤,可謂用心良苦。」

 

今日人氣:3  累計人次:92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