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 : 來自星星的孩子》(一)筱琳子
歡迎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limleechun211/
文:筱琳子
圖:摘自網絡
你的身邊是否曾出現一些孩子,喜歡獨處,無法好好使用肌體或口語好好表達自己、不會恰當運用眼神交流,不善言笑,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如果是自己的小孩的話,豈不更揪心、納悶:“怎麼教都沒反應,到底希望在哪裡?有未來嗎?”
如果只是一味執著於‘開啟’他們的口語溝通能力,或要求他們以一般小孩的方式反應自如,很多時候物極必反。反之,利用多元化及多感官的教學,刺激其各方面的潛能發展,反而更能有效發揮其學習成效。
音樂治療是一門融合醫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康復學、音樂學為一體的交叉邊緣學科。主要以音樂的心理現象、情緒現象、生理現象、物理現象、行為現象,並結合其它康復和心理的介入方式以實現治療目的。音樂治療主要利用音樂活動對人產生特有的情緒影響,藉以宣洩、調整和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得到愉快的移情體驗。
那,何謂自閉?通常以兒童自幼開始的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育障礙、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為基本臨床特徵。
溝通障礙
一些‘不說話’的孩子,我們可試著用樂器和他們溝通,讓他們跟隨治療師敲擊一樣的聲響,增強他們對聲音的敏感性,無形中催化他們與人接觸的的勇氣;另一些孩子常像鸚鵡一樣‘重複’別人所說的話,唱歌則是一項非常可行的途徑。利用‘唱歌接力’引導,讓他們先聆聽,逐字逐句‘接唱’,藉以‘豐富’其字彙庫,久而久之必能跨越語言隔閡,表達簡單字句。
情緒障礙
這些孩子似乎都特別脆弱、憂鬱、過動、脾氣暴躁、容易退縮、有些還具‘攻擊性’?他們不曉得應通過什麼方式發洩情緒,一味被大人強行遏止,恐怕只淪為治標不治本。音樂,卻不失為其排解壞情緒的管道。從簡單的樂器演奏、聽歌或唱歌建立自信與正確的行為 。比如讓他們利用敲鑼打鼓的方式把‘泄恨’合理化;表現好的話,還可安排讓其成為樂團中的鼓手,藉機訓練他們與其他成員合作的協調性。久而久之,他便能慢慢把注意力轉移至別的事項,如觀察其他成員的演奏或呈現方式,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這樣一來,原有的憤怒或其它壞情緒必能被轉化為另一種積極的力量 。
為何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Autism)源於希臘語 autos,代表自我孤立並與外在世界分離。在台灣,這群自閉兒還有個美麗的稱號-‘星星的孩子’。他們有完好的視力,卻對週遭的人事物視而不見;當中可能有的甚至擁有比你我更靈敏的耳朵,卻對聲響充耳不聞;還有的或許也有副好嗓子,卻從不愛開口說話。就基於上述的溝通障礙以及情緒障礙,這群孩子與人交往的路途上困難重重。只因他們在溝通交流方面總有著一套常人即使抓破了頭亦無法理解的思維模式。就算這群孩子在你身邊,你卻覺得他們怎麼像來自星球般遙遠,為什麼總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孤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你很想啟動溝通之門,卻偏偏事與願違......
先別灰,音樂——可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
在實際應用中,舉凡和音樂有關係的活動,都可被列為音樂治療的一部分。例如聽音樂、唱歌、音樂與動作、音樂遊戲、音樂冥想、音樂畫畫,彈奏樂器等,從被動式的聽音樂,至主動式的音樂參與,不同種類的活動在音樂治療過程中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續)
(文章刊載於《媽咪寶貝》育嬰雜誌)
作者簡介:

生命裡離不開音樂、咖啡、旅行。樂與文字糾纏不清。從以前的爬格子到如今的鍵盤敲字,溫熱的心不曾離席。今年的新年願望依然不變——繼續本著一顆探索‘快樂’的心出發,好好認識自己;繼續透過出走,收集最温柔的光和熱。祈願對生命的惊服和熱愛,愈深愈堅实。
更多作品,歡迎瀏覽:
https://www.facebook.com/limleechun211/
http://wanka365.com/author/wanka24/
http://www.read-life.com/?s=筱琳子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轉發分享。
您的一小步,就是我的一大步 (⌒▽⌒)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9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