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秦朝大冒險:一不小心就觸法,躺著也中槍》薪水+福利,在秦朝鐵飯碗可不好搶!

2017/5/25  
  
本站分類:其他

回到秦朝大冒險:一不小心就觸法,躺著也中槍》薪水+福利,在秦朝鐵飯碗可不好搶!

在秦朝想找一步登天的捷徑?也不是沒有,不過一句話,少數。第一個途徑是去當「守書私卒」,也就是直接跟著高級官員當學徒。當年商鞅沒發達時,曾給魏國丞相公叔痤當中庶子,李斯也曾當過相邦呂不韋的舍人,不過前提是這幾位自身能力也了得。另外,遊說君王也是個可能的捷徑。從秦惠王時期開始,蘇秦、張儀、公孫衍、范雎等大批六國士子相繼透過遊說君王當上客卿,不過他們之後一般要領兵征戰,經受嚴峻戰爭的考驗,張儀、范雎都是歷時數年立下軍功,才被拜為卿相。 

「官二代」同樣可以享受優待。「任子」制度允許一定級別的官員保舉子孫為官,不過目前來看,這些高官子弟恐怕不大可能直接當官,而是先要擔任「郎官」,類似君王的貼身衛隊,包括中郎、侍郎、郎中等。李斯就是在呂不韋的推薦下,「任以為郎」。他的兒子李由,蒙武的兒子蒙恬、蒙毅,王翦的兒孫王賁、王離,很可能都是這樣先在「郎官」位置上任職,再視表現進行提拔的。 

你沒有乾爹可認,就只好靠著名氣或人緣來快速當官了。如果在家鄉名氣夠大,十里八村人人都知道你滿腹經綸或樂善好施,那你有望透過「徵召」或「推擇」的方式走上仕途。前者是官府聽說你的能力後,主動提拔,據說創造了隸書的王次仲曾被徵召;被評選為泗水郡第一的蕭何也被徵召過(但蕭何拒絕了)。問題是你有這二位的本事嗎?更不幸的是,這種方式有時候有風險。秦朝最有名、規模最大的一次徵召活動是在剛統一天下之後,始皇帝從民間聘請了七十餘位博士,十幾年後他們的命運……你懂的。 

「推擇」與「徵召」相反,是地方自下而上推薦人才,到了漢朝演變為「舉孝廉」,不過它的標準主要是家財和德行兩項,其實說白了只有家財這一項,因為只要捨得花錢、肯做點修橋、鋪路等慈善事業,買個好名聲不是什麼難事。但以你那點兒微薄收入,不比年輕時的淮陰侯韓信好多少,他就是因「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 

這些途徑對你來說都不行,還是像RPG(角色扮演遊戲)裡的勇者那樣,老老實實地一點點升級吧。

長話短說。十幾歲時,你立志要走上仕途,並準備為此奮鬥終生。不過先別忙著展示決心,你得先看自身條件是否滿足為吏要求。綜合秦簡記載,秦朝對公務員主要有以下規定:

有前科的不能錄用。《內史雜》禁止任用犯過罪的人當吏員,「令赦史毋從事官府」、「下吏能書者,毋敢從史之事」、「候、司寇及群下吏毋敢為官府佐、史及禁苑憲盜」……曾因瀆職等罪名被撤職,並永不得起用的「廢官」也不能再混進公務員隊伍,否則任用他的上級就要「貲二甲」。

有些職位對年齡、爵位也有要求。如《內史雜》規定:佐助長吏的吏員必須由「壯」(三十歲,一說二十歲)年以上的男子擔任,沒有爵位的「士伍」不能被任命。

籍貫也形成限制。《置吏律》規定:如果官員調任別處,不得將原崗位的部下也調過去,這項規定顯然是為了防止結成新的山頭,也必然涉及籍貫的限制。

對於學歷、能力的要求,自然是最核心的了,為此你必須「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在官方設立的「學室」中進行學習。

最後,還有對於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那時的《為吏之道》、《語書》等教材已經列出了「良吏」的種種標準。不過從常理講,沒有哪個頭腦正常的人會公然標榜自己是壞人吧。總之,滿足全部條件的你成功混進了體制,被「除」為吏。 

當上公務員之後,你最關心的是什麼?每月薪資能拿多少錢?這話一開口就暴露了你穿越者的身分:第一,那時的報酬不是按月領,是按年領;第二,那不叫薪資,得叫「秩」;第三,你領到的不是錢,當然更不是古裝劇裡動不動出現的以「兩」來計算的一枚枚銀元寶,而是以「石」為單位的—小米。 

白銀直到明代才開始自由流通,你很熟悉的「秦半兩」銅錢雖在社會生活中運用很普遍,但財政收支等方面仍習慣以糧食為等價物,「秩」、「租」、「稅」等字之所以用「禾」為部首偏旁,正有此意。人們將收入稱為「稻粱」 ,陶淵明自稱「不為五斗米折腰」,同樣源於此。 

「斗食」能有多少石粟米?從字面上理解是每天一斗糧食,「歲奉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斗二升」,按每天一斗兩升換算,一年是四三.八石。墨子大師在〈雜守〉中算的帳是:「斗食,終歲三十六石。」即使按一年三十六石糧食來算,這一待遇比起普通民眾也相當優厚了。 

李悝估算當時普通人平均糧食消耗量為一人一月吃一石半糧食;《倉律》中,勞動強度極大的刑徒是每人每月兩石糧食。這樣一來,一般人一年想維持溫飽,至少需要十八~二十四石糧食。「少吏」不僅沒有體力勞動者那麼辛苦,年秩也超出這個數目很多,由是觀之,秦朝給公務員的待遇著實不差。假如能混成「長吏」,你的官秩可以達到二百~四百石之間,也會有資格配上官印。先來見識一下級別較低的官印:印身是銅鑄的,外形又圓又薄,很像一枚硬幣;背面則像一枚鈕扣,一個小孔繫著黃色的綬帶,就叫銅印黃綬。 

古裝劇裡那些方方正正的官印都是明清時期的,而秦朝全是這種樣子的「硬幣」。稍微動腦子就不難理解,秦朝的書寫材料既然是細長條的竹簡木片,如果蓋上大印,印文怎麼可能顯示完整?傳說蘇秦佩六國相印,如果都是小磚頭般的相印,腰恐怕都直不起來吧? 

這些官印按官職高低分為不同檔次,秦朝沒有相關記載,繼承秦制的漢朝是將官印和綬帶按材質和顏色來區分官階高低,最低的是銅印黃綬,高一級的是銅印黑綬,再往上是銀印青綬,再再往上是金印紫綬,各自對應的官職後面會講到。你問金印紫綬再往上是什麼,想自己也弄一枚玩玩?……再往上那是傳國玉璽,謝謝。 

公務員的其他福利也不少。首先是擁有休息日,秦朝雖沒有休假制度的記載,漢朝倒是有,《史記》載:「每五日洗沐,歸謁親。」意思是官吏可以專門休息一天,用來洗澡。這個理由如今聽起來很無厘頭,但在當時很合理。古代衛生條件相當有限,很多人家不能保證經常洗澡,以至於身上長蝨子不是新鮮事,「捫虱而談」的典故就是這麼留下來的,所以對古人來說,洗澡是很鄭重其事的,連君王祭祀前都要齋戒沐浴。 

如果出差,吃飯也是公糧。里耶有一枚秦簡記載「丞主下行鄉,食米三升」,還有「丞主食米一石五斗二駟」、「疾已食米一石一斗二駟」等紀錄,簡牘還列上了表,分別用「—、○」符號來表示,具體數量不清楚,但看來是這位丞主帶著跟班「疾已」出差時每天的用餐紀錄。 

《傳食律》也規定這些公差人員的伙食標準: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粺米半斗,醬四分之一升,有菜羹,並供給韭蔥;如果是有爵的人,爵為大夫、官大夫以上的,按其爵級規定供應飯食。出差者的隨從每餐糲米半斗,駕車的僕糲米三分之一斗。 

此外,等你混到「有秩」(每年一百石小米)級別,還有資格配備廚師和公家車。按《金布律》規定:每個「有秩」級別的吏員可以分配一名「養」,負責為你和副手「佐」、祕書「史」等人做飯;你和你的部下每十人配備一輛牛車。 

 

回到秦朝大冒險(小)-horz.jpg
本文節錄自回到秦朝大冒險:一不小心就觸法,躺著也中槍一書,時報出版提供。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5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