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人們更沒想過,如果不是因為課業落後而自願參加「學習扶助課程」,或因為讀體育班而自願參加政府補助的「課後精進班」;一般的學生竟會全班、全年級地上第八節、第九節,更沒想過還有「夜自習」這回事。

    每天下午不到4點(準確地說是3點55分),午後陽光仍然耀眼的時分,這裡的學生就開開心心地背著書包回家了。書包很輕、功課不多,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補習,不必趕公車搭捷運(沒有人在越區就讀的),九成住在徒步可至之處,所以家長接送的不多。三五成群的學生們,熱熱鬧鬧、有說有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對這裡的人來說,這是再熟悉平常不過的風景,但是在城市裡的人們,哪裡能在放學的國中生臉上,看到如此的輕鬆燦爛、青春飛揚?

    山腳下最熱鬧的一條街,並沒有任何光怪陸離的東西,小小的一間書店,陳列著簡樸實用的文具,沒有過多的奢華精美、五花八門;小吃店倒是多得像夜市,豆花、滷味、香雞排、義大利麵等應有盡有,學生們祭了五臟廟後,也沒什麼好遊蕩的,也沒什麼好逃避的,也沒什麼好多想的,就這樣回到溫暖的家。

    這樣簡單的小日子,單純的小確幸,對城市所謂明星學校的孩子來說,不要說「求之不得」了,也許根本沒想過:原來在台灣的國中生,可以過這樣的生活。

 

    在這裡過了三個月,巧珍不禁感到「今是而昨非」,她慚愧自己曾在學生對教育現況提出質疑、甚至出現身心狀況時,囿於見識,只能說些無關痛癢的風涼話。她感到奇怪亦復可悲,為什麼要以「是否辦第八九節及夜自習」、「考取第一志願人數」,評斷學校辦學是否認真,影響年度招生,導致家長、校方、老師和學生都給予彼此莫大的壓力、陷入難以掙脫的泥淖;難道沒有人看到,在漂亮的第一志願人數之下,有多少孩子喪失了年輕應有的自信與快樂。

~~2022.7.20更生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