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來陪你生活——電影《高山上的熱氣球》觀後

2022/3/24  
  
本站分類:藝文

留下來陪你生活——電影《高山上的熱氣球》觀後

幸福從來不是單打獨鬥就能成就,而是在心有靈犀的默契中,找到共同生存下去的方式與理由。

這是我對《高山上的熱氣球》最後一場戲,乃至整部電影的解讀。

認識導演柯淑卿和飾演王清山的「蔣公」多年,知道他們在高雄橋頭舉辦多年金甘蔗影展,可惜一直沒有機會參與。這次柯姊首度推出劇情片導演作品,當然要躬逢其盛。《高山上的熱氣球》劇本曾於1990年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三十年後才由編劇柯淑卿執導拍成電影。我好奇是什麼樣的理念與執著,讓柯導堅持將三十年前未說完的故事搬上大螢幕。

首先讓我驚豔的是導演和攝影的鏡頭調度,讓我想到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或是小津安二郎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作品,每個場面的情緒掌握是那麼克制,彷彿有種堅毅不拔的內在力量。舉兩個場景為例:一,阿文背對鏡頭對著梨山哭泣,這場戲是阿文將積壓在心中一年的生存壓力釋放的重頭戲,換成別的導演,可能會讓他直對鏡頭好好大哭一場,以搏觀眾的共感情緒。可是柯淑卿沒有這麼做,她選擇讓阿文背對鏡頭,讓我們看他的背而不是臉,卻是在這種方式下,那情緒的張力不用噴發的,而是緩緩滲透進觀者的心裡,力量更為強大。第二個場景也是如此,當阿文的母親在夜裡對阿英吐露心事而忍不住放聲大哭時,鏡頭向後拉遠了,只看見房間空曠的部分,聽得見兩位女人的哭聲和撫慰聲,但是不見她們的人影。再一次,導演以鏡頭委婉地拒絕了直面人性軟弱的時刻,似乎打定主意不讓這部片有任何煽情的元素,又或者,這就是在梨山生存的人們之精神面貌:不輕易向命運低頭。

這部片雖然看似以台北來的大學生阿英和青年果農阿文兩人的故事為主線發展(個人認為還應加上阿英的父親,肥料行老闆陳天耀),整部片的氛圍更多地在刻畫在梨山過活的這群人。可能與柯導是編劇出身有關,這齣戲更重視故事線而不是角色,角色在這裡是為故事服務的。因此,若要從這部片裡選出最佳男女主角或配角,是很困難的,因為個別角色的個人特質並不明顯。換句話說,這齣戲裡出現的角色,平實地呈現了你在鄉下會見到的那些人們,他們屬於集體勞動社會的一環,各自互相依存,樸實,善良,勇敢,也有些小奸小惡愛恨情仇,但會讓你覺得,一切都那麼安靜,那麼美,那麼自然。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在這個社會中遇到困境的人們,無論外省人、本省人,乃至原住民(阿文的長工阿德)都能夠互相幫助,成為彼此的依靠,讓大環境變得更好。例如陳天耀和他的妻子、陳天耀和王清山等人的競爭關係(加上楊貴媚女士飾演的和事佬阿布拉)、阿文和地主周伯伯、農民和肥料行、人與自然等等,最後是阿英和阿文。

是的,許多話不需要言說,一個眼神,一個轉身,就包含了愛與決定。

那就是在阿文對一切都灰心喪志的時候,有人給了他一句簡單的鼓勵,讓他決定回頭再回梨山拼一拼。

也許,這是柯導想藉這部電影傳達的「台灣精神」吧!雖然大環境不如以往,但只要人們共同努力,一定會有希望。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最近能進戲院支持這部有如台灣版的《兒時的點點滴滴》(1991,高畑勳導演),相信不會讓您失望!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33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