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上屆省選好像才是昨天的事,新一屆省選再兩個多月又要來了。不過近半個月來,最讓華人感到震撼的新聞或許是,區澤光宣告代表新民主黨(NDP)參選列治文南中(Richmond South Centre)選區。
大溫地區華人眾多,其中又以列治文華人佔了超過一半以上,對華人媒體來講,最關心的也是這個選區,而在新一屆的省選中,列治文從原本的三個選區重劃成了四個選區:列治文南中選區、列治文北中(Richmond North Centre)選區、列治文-史蒂夫斯頓(Richmond-Steveston)選區,和列治文-昆斯伯勒(Richmond-Queensborough)選區。
如果再細分,這四個選區中,華人比例較少的,大概是列治文-昆斯伯勒選區,而最多的則是南中選區,因此,當原本列治文東區的“霸主”列勵達(Linda Reid)被簡蕙芝(Christy Clark)硬拉到她必須重新開始經營的南中選區時,雖然沒聽到列勵達發過聲,但可想而知,她心裡肯定會咯噔這麼一下。
但對NDP這邊來講,或許就是一次突破的機會了──打破上世紀70年代以來,老扮演“陪榜”的角色。
問題是,誰來突破?
曾在列治文市府工作過的姚君憲和本拿比北區鎩羽之後,一度想要轉戰列治文的王白進都被傳說過,直到去年底,區澤光擬代表NDP參選的事成為傳聞後,這個區有關誰與列勵達對決的新聞幾乎凍結了。
直到上個月底,NDP黨領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由區澤光代表該黨角逐列治文南中選區的席位。
當然,區澤光原本曾向省自由黨遞表參選,後來又被按下,輾轉來到NDP,中間有一番或許不足為外人道的曲折。
不可否認,放眼現在已經浮出檯面的NDP幾個候選人中,論資歷、經驗、能力和知名度,區澤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祖籍廣東順德,於香港出生,上世紀70年代末畢業於香港大學,曾在香港政府社會福利處任職,1988年移居本國。
區澤光1999年當選列治文學務委員,曾四度連任,亦曾擔任兩屆教育局副主席。直至2011年,首度當選列治文市議員,2014年獲連任至今。即使比諸省自由黨的華裔候選人,區澤光都是十足的明星級候選人。
區澤光的震撼(或者說是優勢),有兩點,一,他目前為止全部的從政經歷,全在列治文市,不論是在學務委員和市議員,從未吃過敗仗,換言之,有關城市的各項事務,無所不知,此外,他還參與過對中國貧窮社區和學校的援助,出來參選,可以說就是明星候選人的姿態。
而且,他目前是NDP全部華裔候選人中,唯一同時能操英語(廢話,這是必備條件)、廣東話和普通話的華裔候選人(也有來自香港的候選人,但不能說普通話、有本地土生的華裔候選人只能說英語、其他來自中國和台灣的候選人不會廣東話),在以中港台移民為主的華裔選民結構中,語言優勢(至少比列勵達)很明顯。
二,也是最重要的震撼點,即是,他的理念,在政治光譜上,一直是偏右。因為他是基督徒,在聯邦這一塊,絕對是保守黨,而省這一塊,由於當今的省自由黨,相對NDP來講,當然算是右的,加上所屬的列治文社區聯盟(Richmond Community Coalition)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省自由黨的“分支",因此,他的政治性格應是省自由黨。
這一轉至偏左的NDP的舉動,在很多人心裡,恐怕與“轉黨”無異。
那麼,這樣的“轉黨”,是否代表政治理念180度轉向?
針對這點,區澤光曾向本地一位傳媒人士強調一點,在賀謹找他時,他曾向賀謹提出一個條件:“我是基督徒,思想上與NDP某些觀念不同,如果我能夠當選,未來在省議會某些法案,黨的立場與我的思想或信仰背離的話,希望黨部能開放投票,否則到時我退出政黨,反會令NDP難堪。而賀謹也答應了我的條件,因此我加入該黨參選,對我而言,已沒有懸念,”
如果區澤光沒有忽悠,那麼他的角色應該像是NDP裡的“異數”,而NDP能接受這樣的候選人開出這樣的條件,如果死都要反NDP的,當然很可以解讀成該黨為勝選而做的妥協,或者區澤光是政治投機者。
但坦白說,我寧可解讀成,NDP正在從左派往中間靠攏,在政治光譜上,接近中間偏左一點點,也可以解讀成,NDP也在試圖自我修正,好讓更多的人能夠接納,而區澤光是該黨轉型成中間政黨的轉捩點。
好啦!現在我感興趣的一點是,列治文華人,到底會選黨還是選人?
因為,對NDP來講不堪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以來,老是“陪榜”,從相反來看,也就是列治文,一直是自由黨的票倉,潛台詞就是,列治文的華人是自由黨的鐵票,不管自由黨的政策滿意也好,不滿意也好,投票時間一到,看準了選票上的Liberal,照樣乖乖劃下支持的記號。
現在,在華人密集中的密集區──列治文南中選區,會不會真願意繼續當自由黨的鐵票──選一個與本區素無淵源的自由黨人(我不談族裔),或是敢於揮動手上的選票,向省府說:“看清楚,我們要的是,真正了解我們的人。”
咱們騎驢看唱本,邊走邊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