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裡的民國】身不由己的男人,溥儀

2016/2/26  
  
本站分類:藝文

【照片裡的民國】身不由己的男人,溥儀

 

歷史有趣的地方是,它往往會在某些點週而復始的,換個名字,再次發生。所以,今天,讓我們先來講個故事吧。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身不由己的男人,如何以一個「神主牌」的概念,被不同的政治立場與黨派所捧著的前半生。

是的,今天的主角是,愛新覺羅溥儀。

201405210925403233.jpg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是清朝第十二位皇帝,也是中國實施皇帝制度的末代皇帝。他所創下的三次即位及退位紀錄,大概在短期與未來都難以突破。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溥儀當/不當皇帝,通通都不是自己作得了主,說他是在中國「身不由己排行榜」排名前矛的男人並不為過。換一個角度來說,溥儀也是當仁不讓、身體力行「活著才是人生最重要任務」這句話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三歲當上皇帝,就算極致地天賦異稟--例如,北朝鮮的金二、金三--也必須得由生父載灃擔任攝政王掌握政權。1911年10月,新軍成員在武昌起事引發立憲、革命派響應,1912年袁世凱藉機逼迫清皇室退位。為了讓退位是「有機會被執行」的,談判中的交換條件便是給予退位皇室一定的優待。在考量了裡子終究比面子重要,也考量了要面子可能面子裡子俱失的可能性後,1912年2月12號,清皇室頒布了退位詔書,而溥儀得以繼續留在紫禁城內的平行世界渡過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接下來在1917年,溥儀在「辮帥」張勳支持下,好不容易作了六天皇帝,旋即因張勳倒台火速宣布二度退位。退位後,他依舊居住在紫禁城,並在紫禁城中娶了妻子及妃子,也偶爾招待客人。這樣的生活直到1924年11月15日,馮玉祥麾下將領將他徹底驅逐出了紫禁城,並再也沒有搬回過這個家。他離開後,入住了天津日本租界,活著的「前皇帝」本身就具有話題性,其婚姻關係與社交活動更容易成為小報焦點。1931年,他被日本人帶到中國東北當起「執政」,1934年3月當上「滿洲國」皇帝,這回,皇帝的生涯--如果傀儡也算的話--直至1945年8月。這次命運就沒有這麼優待他了,退位後隨即成為蘇俄的俘虜,在國際法庭出庭結束後,他再被送回中國撫順,經歷戰犯改造工作後,終於得以落腳北京,也長眠於北京。

上面短短的一段,足以交代溥儀人生的重點,但這樣的重點很顯然的沒有辦法讓我們更了解這個人,還有他為什麼會做出這些選擇。所以,透過1945年前發生在溥儀身上的事件,他的成長過程,身處的環境與身邊的人,或許,我們能更明白大時代的環境如何的影響一個人的決定與選擇。

拿掉因為幼童溥儀哭鬧,父親載灃隨口說出「就快完了」的宮廷軼聞,作為一個皇帝--無論在外界是不是遜帝,他在紫禁城內確實就是皇帝--在成長過程中,溥儀在紫禁城內雖然擁有最高排場,但他本質上也就是一個調皮而愛玩的小孩。與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處在重視禮儀法度的旗人大家族內,又必須遠離母親(註一)自己住在大房子裡,他每天每天的聽著太監講述各種宮廷古老傳說,看著老妃們請薩滿巫師舉行的法事,並在太監與帝師的占卜手法薰陶下,多少有點膽小怕鬼的。

「太監們的鬼神故事一方面造成了我的自大狂,另方面也從小養成了我怕鬼的心理。照太監們說,紫禁城裡無處沒有鬼神在活動。永和宮後面的一個夾道,是鬼掐脖子的地方;景和門外的一口井,住著一群女鬼,幸虧景和門上有塊鐵板鎮住了,否則天天得出來;三海中間的金鰲玉陳橋,每三年必有一個行人被橋下的鬼拉下去……這類故事越聽越怕,越怕越要聽。」

但是,年少的溥儀是有很多面的,其中一面仍不脫被寵壞的孩子樣貌,心情好時找太監溜出去買將軍衣服玩角色扮演;心情不好的時候找太監出氣、耍調皮尋太監開心,這種行徑也已是他改不掉的行為。於是,溥儀及其親近的生活之中,一方面在居所搞扶乩、占卜,一方面由溥儀扮演被寵壞的小皇帝,可以說他中二病的病根就是在這時種下的。

「皇上」一天天的長大了,當然,皇上開蒙是大事,不過要讓坐不住的溥儀乖乖接受太傅們一板一眼的教導,其實也相當為難老師們。愛玩的皇上總有背不出書的時候,但是師傅怎麼能處罰皇帝的九五之尊呢?一同陪讀的伴讀,例如毓崇(1903-1965,溥倫之子任中文伴讀),就成為永遠的代罪羔羊。於是,時光安靜的,從溥儀定時定期與留居宮中的長輩太妃們請安問好,按照課表接受教育,以及伴讀們永遠的職業傷害卻不能要求職災賠償中渡過。在這個時期,他何須管城外世界已經陷入混戰?這也不是也不需要他理解的。對於當時的「民國」而言,「清朝」是一個過去完成式,而紫禁城,就當是個「幽靈」吧。而對於忠於清的人士而言,他們永遠抱持「民國乃敵國」的態度,以前朝遺民自居。這些人,包括當時的帝師陳寶琛,透過講述看不順眼的民國新聞時事講述「外面的世界」,更不忘以「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作結論。

兩派人的想法,其實,在這個階段,是沒有甚麼交集的。

但由於皇帝受教育也需要「跟得上時代」,這樣的情境開始有機會被扭轉。由大總統徐世昌禮邀,1898年來到香港,曾在英國租借地威海衛任職的外交官「東方通」莊士敦(Reginald Johnston 1874-1938),1919年開始成為小皇帝的新帝師,月薪一千銀元(在當時是相當豐厚的薪水),那年,溥儀13歲。

0.jpg

莊士敦在蘇格蘭成長,是不折不扣的洋人,脾氣既孤傲又嘴賤,卻要待在紫禁城內當起帝師,其實也是命運對他的考驗。帝師的職責,除了必須時時口喊「皇上」,並必須尊重中國規矩為皇帝挑選伴讀。莊士敦很快的就碰上帝師生涯中第一個挑戰,在挑選伴讀時,考量語言需要語境,他挑上有學過點英文的溥佳(1908-1949)當小皇帝的英文伴讀,但因為溥佳的父親載濤與醇親王載灃不合,意外引起大人間的江湖,受到宮廷戰火波及,最後莊士敦只好接受從學過英文的皇弟溥傑同時成為英文伴讀,以息載灃之怒(這種手法今天仍不時看見)。麻煩的事情還不只一樁,當時的溥佳已經順應民國的習慣,不留辮子,但紫禁城內仍是另一種氛圍,因此,他必須在天天進宮陪讀時在官帽上掛條假辮子,以免穿幫。

雖然開頭出現了一些小紛爭,但少年們的世界還是相對單純的,伴讀的溥佳與很快的與正主的溥儀混熟,他們會趁著老師不注意時偷畫小速寫互傳,甚至在桌子下彼此踢腳,直到莊士敦瞪向溥佳,二人才有所收斂。比起溥儀在陰暗的宮廷中長大,溥佳的個性明顯比較活潑討喜,當時,單身的莊士敦雖然名為帝師,但常對溥佳進行一對一會話授課,並帶上他出席各種社交場合、茶會,使得在英文這方面,溥佳專精於口語,而溥儀則花了大半心力在筆譯上。

大總統引入洋人帝師,明顯的具有「傳播牆外世界」的政治意圖。溥儀聽著莊士敦講留辮子不好,也知道溥佳帶著假辮子陪讀,在1920年某一天,不管皇太妃、師傅們怎麼勸,他堅持剪掉辮子,也親自動了手,溥傑、溥佳自此跟進辦理。就這方面來說,大總統是成功的。但除去政治色彩,莊士敦對將知識引入紫禁城內,確實有他的貢獻。溥儀近視的情形首先是被莊士敦發現,並堅持請協和醫學院眼科教授進行診斷。當然,要讓小皇帝戴上眼鏡,還是得下很多心力/大鬧一場,但最終如願。雖然一開始不敢在典禮中帶上,但後來,終於可以不管了。這,不就是「皇上」嗎?

 

(以下待續)

註一:其母1920年9月30日因無法忍受端康太妃(即光緒瑾妃)申斥吞鴉片膏自殺。

參考資料:

溥佳,〈清宮回憶〉,收入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晚清宮廷生活紀實》(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頁4-8、13-14。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5  回應:1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

朱痕染跡璧有瑕    
朱痕染跡璧有瑕
我對溥儀比較有興趣的反而是他出宮的那段。之前因為某些原因看到一本絕版書《故宮前後五年經過記》,裡面提到作者回憶當年鹿鍾麟送溥儀出宮,那時鹿曾經問了一句:溥先生之後打算如何?溥儀回答他全力支持共和。
回應    0    0
城市裡的海豚白熊    
城市裡的海豚白熊
下次就會寫到出宮之後了,總是要開個頭阿~~
回應    0    0

朱痕染跡璧有瑕    
朱痕染跡璧有瑕
作者覺得溥儀誠心支持共和,因此對民國的未來充滿希望,
回應    0    0

朱痕染跡璧有瑕    
朱痕染跡璧有瑕
可是溥儀的回憶錄裡,提及此段時卻寫道:他知道他如果不這樣說,鹿鍾麟會當場殺掉他,因此雖然嘴上這麼回答,心中對共和卻是頗不以為然的,這段互相矛盾的記載一直都讓我印象深刻。
回應    0    0
城市裡的海豚白熊    
城市裡的海豚白熊
這個,溥儀的前後對不上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很悲劇的為了活下來,必須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所以他的任何話語或回憶錄讀的時候,要考量當時很多政治背景。
回應    0    0
朱痕染跡璧有瑕    
朱痕染跡璧有瑕
溥儀的回憶錄我在看的時候有種矛盾的感覺,一方面很同情他,一方面又覺得他怎麼老是把錯怪在別人身上。不過最後他也算善終吧(至少沒被批鬥)!
回應    0    0
城市裡的海豚白熊    
城市裡的海豚白熊
他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所以後來我們會談到,就溥儀的回憶錄來說,看的時候要注意的是"他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底下寫作"的概念,很多時候敘述的方式帶有很強烈的政治性。
回應    0    0

朱痕染跡璧有瑕    
朱痕染跡璧有瑕
PS:故宮的創建過程也有很多八卦的樣子,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看到呢>W<~~~??
回應    0    0

朱痕染跡璧有瑕    
朱痕染跡璧有瑕
留言限制好麻煩喔,這樣好像在洗版>"<
回應    0    0
城市裡的海豚白熊    
城市裡的海豚白熊
我也覺得很麻煩,真心的~~其實這個介面我覺得不太好用 QAQ
回應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