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現代詩人之2:洛夫
一身兼有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學者等多重身份的楊牧於2020年3月13日過世,他的過世,在我心目中,大概就是台灣全部現代詩最後一家熄了燈的酒店了。
如果把1949之後台灣現代(1949以還)詩的發展視為一個單獨發展出來的文類,與中國(從五四以後)做切割的話,這大約70年間最棒又含融了不同風格的作品,只表現在八個詩人身上。
周夢蝶、余光中、洛夫、羅門、鄭愁予、商禽、瘂弦和楊牧。
其中瘂弦早就斷筆了,鄭愁予近年亦無作品,因此,可以說,在楊牧之後,1949年到2020年的現代詩基本已完成了。
此後,當然,還是可以有人繼續寫不管是否被認同或是否有爭議的詩,但那就不該叫現代詩了,就是自由詩,因為連一行都能成詩的話,詩還有不自由可言嗎?

■洛夫的寫作手法,一向擅於經營意象,早期的意象從第一本詩集《靈河》即便略顯生澀,就已見出「魔幻」(有人說是超現實,但這點我持保留)的光影,例如〈四月的黃昏〉:
是誰偷取了老畫師的意境,這一窗風雨,
牆上的那幅山水又隱藏了一份醉意。
每一隻眼睛都在閃動,每片葉子都在凝定,
閃動而又凝定,亦如那子夜靜靜的星河。
當教堂的鐘聲招飲著遠山的幽冥
一對紫燕啣來了滿室的纏綿,滿街的蒼茫──
他的「魔幻」意象到了《石室之死亡》登上極致。
此後就漸趨「平淡」,取材雖然很「人間」很「平民化」,但變化意象的功力,仍在不少詩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洛夫一生以新作為主要構成的詩集,如果不算編選和中國大陸出版(多半是精選集),應該在15本左右,最後一本是2014年由遠景出版的《唐詩解構》(其生前最後一本《昨日之蛇》則是將其寫動物的舊作匯集合成)。
《唐詩解構》這本書有個副題,叫「洛夫的唐韻新鑄藝術」,這應是他第三次以單一手法和寫作策略專門經營的風格,第一次是1990年代的「隱題詩」,以藏頭詩來經營新的詩風;第二次是2000年出版的「長詩」《漂木》。
看得出來,三次的改變,不但成功,也可證洛夫在詩藝的用心和努力,從未停止過,活到老寫到老,活到老也「轉變」到老。
《唐詩解構》其實仍維持洛夫一貫調動意象的精明幹練,把唐詩已成的意象再次翻新,但因為有唐詩本已美好的意象前導,讓洛夫在寫作中,更有餘裕為現代的語言鑄造新的韻味。
例如解構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洛夫的第一段這樣寫:
檣帆遠去
帶走了黃鶴樓昨夜的酒意
還有你的柳絲
我的長亭
帶走了你孤寒的背影
還有滿船的
詩稿和離情
這段「改寫」了「故人西辭黃鶴樓」一句,但這裡的「酒意」、「詩稿和離情」其實是洛夫的「認知」,未必是李白和孟浩然當下的「認知」,這才給了這首唐詩「新意」,而這「新意」是屬於洛夫的,卻新鑄了這首唐詩的韻味。
唐詩,因洛夫而有了新意和新生命,這是《唐詩解構》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只談詩藝和詩質,洛夫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
今日人氣:3 累計人次:57 回應:4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写得好。我也一直很喜欢洛老的诗人,并且翻译了几首,https://showwe.tw/blog/article.aspx?a=20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