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姿態/筱琳子
“我依然願意在平淡的日子里提醒自己,給妳更多的愛。”
法國童話著作《小王子》,小王子和狐貍之間的一段對話。
狐貍 :“你每天最好在同樣的時間來。”
小王子:“為什麽?”
狐貍 :“如果你下午四點來,那麽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于是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愛 —— 還是要有一定的儀式。”
现实生活中上演着另一段《小王子》。
小王子:“為什麽男生非要在某個特定的日子裡, 買一把突然漲價的花,去取悅女生呢?”
狐狸聳聳肩,不置可否。
花束對她而言,其實可有可無。
相较下,她反而希望小王子可以更实际一些。
比如說把买花的钱省下来带她出走去,那不是更好吗?
儀式感
说回‘儀式感’吧。
那是不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呢?
抑或,它更像一個心理暗示?
大概就是要人們有意識的在某個特定時間提醒自己做某些事。
讓這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
某一刻又與其它時刻不同。
而,為了使這一刻不同,
人們可以把小日子裡的“小確幸”攢存起來,
一天一天,慢慢溫習。
為什麼有情人節?
大抵就是看透了我們的心,
趁勢侵入我們的生活,
非要我們為它頌揚備至不可。
這甚是玄乎的東東,
總令人愛不釋手卻又擔驚受怕。
它就這樣成了亙古不變的話題。
大家孜孜不倦討論著,樂此不疲。
而凡夫的愛,是由一瞥一視伴著懵懂憧憬的會心一笑開始的吧?
愛情的美麗與哀愁
愛的本質,是人們從同理心產生出的美好情愫。
它的始末,必也停著美麗憂傷。
於是,悲與喜的循環繼續交織。
所謂的愛和情其實都是因為我執。
把對自己過度的愛附加在對方身上。
希望可以得到自己臆想中的體貼、關心和呵護。
然而,
愛 —— 不就需要雙方多層次思考嗎?
愛和情的升華,不就把小愛轉大愛嗎?
小王子希望狐狸可以更體貼一些。
把慣性的單方面思考換個角度,
用同理心去體諒對方。
狐狸也希望小王子能够意会。
儀式感其實就像生活標點。
它讓人遵從自然法則,
順應並重視時序與節律。
儀式感,
不過為了增強人們對生活的掌控。
盡管不知道明天將如何,
但仍一如既往,
以一個明快呼哨,
給自己確定的當下。
當然,
儀式感其实與金錢無關,
與虚荣感無關。
它不過是源於內心深處的愛。
又或者一種溶劑,
讓彼此找到認同和歸屬。
狐狸必須感謝小王子。
讓她總能在斑斕的誘惑中,
靜心沈澱,反思生活目的。
小王子願意用莊重和認真的態度,
讓歲月在繁琐的小日子变得如此诗意,
狐狸滿心歡喜。
情人節
溫馨提醒自己
即便生活如何
大家依然是个
被深深愛著的人。
如果愛,默默陪伴也是一種姿態。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55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