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健康教室-心血管疾病

2018/8/9  
  
本站分類:創作

銀髮健康教室-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1. 年齡因素:

40歲以上為高危險群。如果沒有家族病史,男性應從40歲開始,女性則從50歲開始,進行心血管疾病檢查。然而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98年國人的死因,30~39歲青壯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逐年升高,為11.3%,僅次癌症的18.3%,顯示國內因罹患心血管疾病致死的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

2. 性別因素:

男性較女性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男性首次發作心血管病約在45歲,女性則晚了10年。但是女性停經之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則提高。


3. 家族遺傳因素:

若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

4. 疾病因素:

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高血糖(空腹血糖值≧110mg/dL)、高血脂(三酸甘油脂≧150mg/dL)的三高族,或者糖尿病、腎臟病、痛風、高膽固醇、憂鬱症等,以上疾病都將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

5. 生活習慣因素:

不良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熬夜、喝酒、抽菸等,可能導致大幅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6. 肥胖因素:

一旦肥胖,體內的血膽固醇、血脂肪將偏高,容易引發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7. 其他因素:

長期處在噪音環境、營養不良等,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高。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關鍵

避免致病的危險因子

之前已經提到應盡量避免內皮細胞遭受壓力,以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才能相對減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有極大的關聯,但是動脈硬化常來得無聲無息、沒有明顯徵兆,就像是一個默劇殺手。另外,現在已經所知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包含有:糖尿病、膽固醇、高血壓、年齡、家族史、性別等,應及早警覺,面對可改變因子,積極控制、改變。

內皮細胞的壓力來源,譬如:糖尿病、膽固醇、高血壓、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都將成為點燃動脈硬化的引線。而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高壓力、運動不足等也是不可小看的致病因子。另外,還要注意不可讓身體發生某些感染,因為感染也可能會使得內皮細胞發生慢性炎症。

要真正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對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提高警覺;面對可改變因子,積極控制、改變。

改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1. 遵守「低鹽、低糖、低熱量」的原則:

肥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而要避免肥胖,平日的飲食控制就顯得相當重要。烹煮食物應掌握「低鹽、低糖、低熱量」的原則。

2.天天多蔬果:

多吃蔬果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蔬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酵素等,不僅能抗氧化,還能預防膽固醇堆積,有效幫助血液循環,維持血管壁彈性。

3.每日食好油:

攝取好的油能防止血管阻塞、活血化瘀,預防壞膽固醇過高產生的危險。根據美國RDAs的建議,每日攝取油脂的標準量,ω-3為總熱量攝取的1%、ω-6占 5%。每日選擇好油,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4. 攝取抗氧化的食品:

攝取抗氧化的食品能助細胞抵禦自由基的攻擊,阻斷脂質過氧化的連鎖反應,避免動脈硬化。除了可以從食物獲得抗氧化劑,另外,譬如兒茶素、茄紅素、葡萄籽等,也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來源。

使用活性γ–亞麻仁油酸(Mucor oil 美肌油)

來自地中海地區的草本植物──亞麻,自古以來深受歐洲地區人民的喜愛。亞麻仁不僅是美食佳餚,也是治病的良藥。

亞麻仁油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屬於一種抗炎性脂肪酸。能有效抑止產生炎症性組織介質與沾黏因子,並且順暢血流,防止血栓。能有效預防動脈硬化,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對於改善身體組織發炎、降低高血壓、防止冠狀動脈疾病有長足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改善代謝膽固醇方面也廣受矚目。

 

--------------------------------------------

本文摘錄自《健康存摺:細胞力》,新銳文創(秀威資訊)提供。

健康存摺:細胞力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9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