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沒在資訊科技創新浪潮中的電子書創新服務科技

2016/2/26 下午 02:30   資料來源: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簡陳中   
本站分類:出版風向球
淹沒在資訊科技創新浪潮中的電子書創新服務科技

圖片來源/頭家國民小學

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造就了這些年來國內外電子書技術與數位出版品的快速成長。在全球資訊科技的飇速發展下,各種形式的電子書軟硬體服務與數位出版品一代又一代的問世,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於傳統圖書雜誌出版、教科書出版、資訊傳播、新聞媒體、圖書館服務、數位學習、學校教育服務、文化消費採購、讀者使用經驗等,都產生了非常多、橫跨生活經驗與產業經濟等各種層面的正負面影響,相關既有產業發展均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尤其是傳統出版相關行業的逐漸式微與没落,更可從全球傳統出版產業年總產值在各出版大國的急速衰落可見一般。

電子書發展過程中最受大家關心的項目包括服務平台、共通標準、終端使用專置及內容等。而我們稱之為廣義「電子書」的各式各類數位電子形式的線上內容,更包括了被網路社群媒體快速佔據讀者零碎時間所取代的紙本口袋書、被導航軟體取代的紙本旅遊地圖、被學習國際語言APP快速取代的語言學習紙本書等等這類我們習以為常、成千上萬的「書」。這樣類似的產業興替取代過程,在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我們既不陌生,也非偶然,許多產業也都曾面臨過科技的衝擊。

令人憂心的是,這項對傳統出版產業衝擊影響甚鉅,讓眾人引頸企盼的電子書創新服務科技,卻逐漸地淹沒在近年來聲勢浩大的物聯網、大數據、居家服務機器人、綠色能源、車載資通訊應用、3D列印、科技創客等眾多新興資訊科技應用蓬勃發展的創新浪潮之中,讓人們翹首期待這項科技可以誕生出電子書相關的新興行業,似乎經過眾人的千呼萬喚,仍未能形成足夠的產業氣候與市場營收,無法在新興科技或新興產業發展中引領風騷。

因此,不論臺灣的產官學研各界這些年來如何交流座談、關注與討論華文電子書在臺灣及全球華文市場的拓展,民間推出多少的政策與建言,我們不但始終未見其發達茁壯、如鷹展翅上騰,更由於電子書相關服務科技已聚合在其它可滿足讀者閱讀、觀看以及使用需求的眾多新興資訊科技服務中,是否一定要有擁有「電子書」這項定義或狹或廣的創新科技與新興產業,已慢慢被人們所遺忘。

許多產官學研相關機構與領域專家們,似乎因為看不到這項灰姑娘產業具有產出漂亮市場經濟產值的表現及產業成長能力,漸漸地遺忘了電子書創新服務科技衍生的這項「數位出版」內容產業,是作為人類文化產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興成員,不但在一個自由民主國家中具有關鍵的文化價值,並且在一個文明進步社會中,佔有不可取代的教育文化傳承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出版產業一直以來,是各國在衡量一個國家文化國力強弱最重要的指標與象徵。

推動國民資訊能力的培養,已成為21世紀個人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我國政府的教育相關部門已長年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產官學研相關研究普遍同意電子書在數位學習與教科書數位化發展上,具有其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因此,持續讓教師與學子們利用資訊技術提高學習意願與教育成效一時蔚為風潮。教育當局與教育人員除實驗性地選擇,採用電子書或數位化的教科書等教育形式內容,試圖提供教學者、讀者、學習者、消費者採用各種資訊科技方式的數位閱讀與數位學習,對於追求教學創新的教師與學校而言,採用電子書或導入電子教科書的數位學習,可以說是一種在教育領域中很重要的創新活動。

我們回顧電子書包或電子教科書在臺灣的發展,除了1990年代曾廣泛發展的光碟電子書等CD title之外,現在大家談的「電子書包」在臺灣的發展至少可以往前回溯到2002年。回首過往這14年來在臺灣從北到南許多學校,曾經進行過非常多次大小規模不一的電子書包推廣實驗,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從公立學校到私立學校均陸續提出試圖以行動學習板、電腦平板等各種概念型的「電子書包」來代替累贅的傳統實體書包或提升教學品質等訴求,期待透過導入各種定義不一、範圍不盡相同,卻都被稱之為「電子書包」的新資訊學習科技工具。產業界更企圖導入電子書包,驅使學生們可以在學校逐漸習慣使用電子書包作為學習與閱讀的方式,進而未來能夠在近用取得其他課外數位讀物時更熟悉、更簡單容易,讓新一代的閱讀族群趨近並習慣於使用電子化平台的數位書籍內容。14年多的實施成效或褒或贬,恐無法從一而論,但就以企圖以「電子書包」來代替累贅的傳統實體書包,我們並沒有看到小學生們的書包變輕。重要的是,要把代替累贅的傳統實體書包,應該用教育經營管理方法的途徑,而非過度相信科技萬能理論。

臺灣有著資訊產品硬體的研發及生產實力,相關資訊產業的技術十分成熟與穩定,雖然國內電子書產業在電子書內容、電子書格式、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平台等方面經過十多年來的發展,也有長足的進步,但除了始終缺乏數量足夠且具吸引力的電子書內容外,也尚未制訂出讓各界可普遍接受的共通格式標準,以致一直未能有一個統一或明確的領導規範與標準,成為這個剛萌芽的電子書產業發展瓶頸。加上,在電子書相關數位版權管理、內容呈現方式上也往往因終端裝置、廠商或平台等的不同,而呈現百家爭鳴,讓眾多傳統出版業者,在迎接電子書時代的來臨,更顯的猶豫不前。

總之,我們不可忽視電子書創新服務科技與數位出版產業發展對社會未來發展的影響,產官學研各界應該可以集思廣益、凝聚更多的共識,齊心協力厚植數位文化國力、培植數位閱讀族群或數位出版產業,為電子書產業找出活水源頭。

 

【專欄作家】 

簡陳中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資訊工業策進會

相關書籍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5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