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音樂人靈魂中的詩人情懷──專訪新加坡《五月詩刊》主編郭永秀
2015/12/31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著:李志賢/授權:新加坡汾陽郭氏總會
圖片來源/新加坡汾陽郭氏總會
本文原題:〈楊桃結果滿山崗——名譽會長郭永秀〉,
出處:《汾陽郭氏名士錄》 撰稿者:李志賢 出版者:汾陽郭氏公會
五指微攏,輕輕
夾起五千年的芬芳
精緻,如慢磨細琢的象牙雕刻
輕靈,如伸縮自如的關節
簡單而實用──
是手中兩枝等長的平衡
節選自郭永秀《筷子的故事》
每當讀到《筷子的故事》這首詩,就不由得想起郭永秀手中的另一支精緻輕靈,在舞臺上引領著整個樂團的指揮棒。郭永秀自19歲開始就在本地【編按:指新加坡】數個華樂團和中西樂團擔任指揮,創作多首聲樂及器樂作品,並在國內外舉行作品發表會。他在文學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至今出版了詩集、散文集、音樂評論集。他在樂壇及文壇上的成就,享譽海內外。此外,他擔任過音樂比賽評判,也主持過廣播電臺節目,暢談音樂創作及音響器材。他是攝影家,許多作品曾在本地《聯合早報》上發表。目前,他在本地數個音樂及文藝團體擔任要職,包括新加坡作曲家協會會長、新加坡音樂家協會副會長、華樂總會名譽理事、東藝合唱團及福建會館合唱團音樂總監及指揮、新加坡五月詩社社長、作家協會理事等等。海外方面,他是東南亞詩人協會的創會理事,也是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副秘書長。他還受邀擔任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的名譽會長,參與宗親活動,在公會舉辦的講座上主講。但這一切活動都是他在工餘時間進行的,他的全職工作是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的講師,是桃李滿天下的靈魂工程師。因此,人們一般都會驚訝地問他:「你哪來那麼多時間做那麼多事情?」
就在一個涼風輕拂的夜裡,郭永秀在他的金文泰住家,替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也分享了他的人生故事。
●相片來源:新加坡汾陽公會提供
初展才華
郭永秀於 1951年在中國廣東省澄海縣(今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出世。1957母親帶著他和妹妹南來新加坡,同早年「過番」的父親團聚。其後,父親將祖母接過來,弟弟也在新加坡出世。初到新加坡,一家人住在新加坡河畔俗稱「大吊橋」旁的「水仙門」的一間舊店屋二樓的一個房間。擁擠的居住環境、污濁的新加坡河水、熱鬧的河畔情景,都是他童年珍貴的回憶。後來,遷居到紅山的鄉村,玩彈珠、釣魚、抓蜘蛛,都是他喜愛的活動。他也在河水山一帶(今中峇魯地鐵站附近)的鋅板屋住過,滿山遍野的墳墓,1961年觸目驚心的河水山火災,至今還心有餘悸。
生活的環境與經歷,往往是藝術及創作靈感的泉源。郭永秀在17歲時所創作,日後成為膾炙人口的名歌《楊桃結果滿山崗》,靈感就來自家在蔡厝港的朋友的大片楊桃林。他回憶小時家裡裝置了「麗的呼聲」,他就是通過收聽廣播節目接觸到歌曲、音樂和地方戲曲。例如當年時常播放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歌星吳鶯音美妙的歌聲,在他耳邊徘徊,令他印象深刻。這樣的環境,為他日後的音樂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另一方面,少年時期的郭永秀性格內向,不擅於與別人交談,從事文書工作的父親又不贊成他參加藝術活動,令這個才情洋溢的少年非常苦悶。於是,他通過文學與音樂創作,抒發內心的鬱悶。
郭永秀的藝術天份在他的少年時期已經展現,他對繪畫和書法就深感興趣。當他在道南小學念書時,曾獲得小六繪畫比賽冠軍;在端蒙中學念書時,更在全校書法比賽中獲得中學組第二名。他也經常在報章上發表文藝作品。儘管當時他只喜歡吹吹口琴、對華樂、地方戲曲和流行歌曲有些粗淺的認識,卻大膽地去嘗試創作生平的第一首歌曲《茉莉花》,17歲那年更寫了《楊桃結果滿山崗》的歌詞,並為這首歌譜曲。但是他深刻明白自己在音樂方面起步比別人晚,必須靠後天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這種不間斷、刻苦努力學習的精神,體現在他整個音樂生涯中。
刻苦學習
郭永秀學習音樂主要有兩個途徑:自學和拜師學藝。
小時候通過「麗的呼聲」聽地方戲曲,他就開始尋找有關戲曲的書籍,研究戲曲的種類和歷史。少年時,受到同學的影響,他開始自學口琴、二胡和笛子等樂器,也到朋友家聽錄音卡帶學音樂。17歲那年,他考入國家劇場青年華樂團為二胡手,後來也獲選為人民協會華樂團的笛子手。離開人民協會華樂團,郭永秀先後在掘新民族管弦樂團、紅十字會華樂團、國家劇場俱樂部樂團、國家劇場信託局中西樂團擔任指揮。
儘管郭永秀天資聰穎,刻苦耐勞地自學,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要在音樂這片遼闊的天地馳騁和充分發揮,還得拜師學藝。郭永秀對他的音樂啟蒙老師馬文充滿感恩。馬先生來自香港,當年擔任人民協會華樂團指揮,曾教導他拉小提琴、作曲及指揮。當馬先生離開樂團回到香港後,郭永秀還繼續以函授方式向他學習漢族調式。馬先生認為他在音樂方面起步較晚,要成為出色的演奏家恐怕不容易,但指出他具備擔任一個作曲家和指揮家的氣質和潛能,所以鼓勵他學習作曲和指揮。馬先生的這個建議改變了郭永秀的音樂事業取向,成了他的音樂生涯的轉捩點。 自學也是因為樂團的需要。例如,1980年當他擔任國家劇場信託局中西混合樂團的指揮,負責引進西樂手,因此有必要瞭解和學習多種西方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鋼琴、長笛和單簧管等。此外,樂團當時為國家劇場信託局舞蹈團提供舞曲伴奏,他就學習如何為舞蹈和舞蹈員編曲。又如1971年掘新民族管弦樂團成立時,由於市場上缺乏來自中國的樂譜,他不得不一邊聽這些音樂的錄音卡帶,一邊把整首曲的各個聲部憑聽力抄下來,並不斷地重複修正,然後讓團員練習。郭永秀認為,這個過程雖然艱苦,但它是訓練聽力、識別旋律、和聲的好方法。這個經驗,對他日後學習編曲、作曲非常有用。
郭永秀後來跟隨臺灣音樂家沈炳光先生有系統地學習樂理、作曲、曲式、音樂分析等達七年;向本地著名音樂家李豪女士學習指揮、西方音樂史凡六年。他也同本地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梁榮平先生和比他年輕的潘耀田先生進行短期的樂理學習。
除了在音樂和藝術領域不斷學習,郭永秀身為工藝學院的全職講師,40餘年來不停地進修、自我提升,不但考獲新加坡理工學院的專業文憑,也取得英國海外城市與工聯學院的技師文憑。
碩果累累
郭永秀孜孜不倦地學習,又長期活躍於本地樂壇,奠定了他日後的成就。
自《楊桃結果滿山崗》於1975年獲得「我們的歌」歌曲創作比賽的第二名後,1977年他又以《新加坡向你微笑》在同個比賽獲第二獎。《楊桃結果滿山崗》這首歌經歌唱家演繹,在海外受到熱烈的迴響。當年中國東方歌舞團歌唱家高曼華在新加坡表演時就唱了這首歌;香港銀星藝術團到新加坡演出時,著名影星石慧液也唱了這首歌。此後歌曲傳播到馬來西亞、香港、臺灣和中國等地,一直到現在仍然是各地音樂會上的常青曲目。本地野馬哈音樂學校(Yamaha Music School) 更將此歌曲改編成電子琴考試的歌曲之一,英文歌名譯為 「Harvest Time」,成為該校的考試曲目之一。
多年來郭永秀創作的聲樂和器樂作品不但數量多,種類也多。聲樂作品主要包括獨唱曲《楊桃結果滿山崗》、《新加坡向你微笑》、《流吧!小河》、《不知道為了什麼》等;合唱曲如《啊!新加坡》、《渭城曲》、《生命之歌》、《飛、飛、飛》、《給我一個美麗的世界》等。器樂作品包括高胡、二胡、笙、巴烏等獨奏曲,琵琶與弦樂《聽雨的聯想》,舞劇《畫皮》等。此外,他為電視臺的唐詩宋詞節目譜曲,曾為新加坡電視臺古裝連續劇《盜日英雄傳》創作插曲。
郭永秀的作品在國內外皆深受好評。2006年,中國北京國家圖書館音樂廳舉行了「中新文化交流——郭永秀聲樂作品發表會」的音樂會,由中國國家級的中央歌劇舞劇院合唱團及北京歌唱家擔任演唱,得到中國觀眾很高的評價。在北京演出的前一年,由新加坡作曲家協會主辦,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協辦,在維多利亞音樂廳舉行的「楊桃結果滿山崗——郭永秀聲樂作品專場」,就已經深受本地觀眾的讚賞。但這不是郭永秀的第一次發表自己的作品。早在1984年,由他親自指揮,同樣在維多利亞劇院舉行的大型晚會「唐詩之旅」就發表了許多自己的作品,兩晚的演出全場爆滿。
●2011年在新加坡大會堂舉行的「郭永秀歌曲演唱會」
圖片來源:郭永秀先生提供
身為樂團指揮,郭永秀曾經帶樂團到香港、檳城、吉隆玻、中國等地表演。近幾年來,演出更加頻密,如2010年他受邀在中國上海太陽島、世界博覽會及蘇州大學指揮樂隊表演。2011年,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該館重新開幕,邀請蔡志禮博士寫詞、並由郭永秀作曲,創作開幕主題歌《宣統那年的風》,2012及2013年他還先後在不同的場合指揮合唱團和樂團演繹此曲。
郭永秀在文壇上也很有成就,至今出版了詩集《掌紋》、《筷子的故事》、《月光小夜曲》、《郭永秀短詩選》、《郭永秀自選集》、散文《壁虎之戀》及音樂評論集《餘韻》。少年時期,他就開始創作新詩,之後寫散文、小說、音樂評論。他的詩集《筷子的故事》在1990年榮獲本地 「書籍節」詩歌組高度表揚獎。近年來他積極從事攝影詩的創作以及詩歌與多媒體結合的工作。他的作品,常被選入本地及外地文學選集;他的多首詩作,也被選入新加坡及臺灣中學及大學華文課本內。2011年「讀吧!新加坡」運動中,他的詩作《筷子的故事》也被推薦給全國各地的讀者。2013年,他的詩作《紙飛機》被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選為 Project LAVA 的作品之一,由本地藝術家通過視覺藝術裝置,重新詮釋為巨型繪畫,在新加坡東海岸展出至2015年。他也是教育部邀請的駐校作家之一,同時也被新加坡藝術理事會委任為音樂會演出及文學出版評薦員。2015年,他的另一首詩《自動扶梯》被選入地鐵站的詩歌走廊中。他曾主編過的刊物有《新華文學》、《錫山文藝》、《新月》及《東南亞詩刊》等。現任《五月詩刊》主編。
●在地鐵platform上所展示的郭永秀詩《自動扶梯》
●郭永秀大型詩畫在東海岸展出 (2013年)
1980年代他開始寫音樂評論,2002年出版《餘韻》。他在這本音樂評論的「自序」中語重心長地說:「我認為作為樂評者,應有敏銳的聽覺和感覺,更重要的是深具藝術良知,敢於說真話,不要感情用事,更不應過份在乎音樂家的樂壇地位和名氣,這樣才能客觀地反映音樂會真正的情況和表演者臨場的實際表現。」2003 年,新加坡詞曲作家版權協會為了表揚郭永秀在音樂方面的貢獻,頒予他「卓越才藝獎」。
在教學方面,由於他為人和氣、樂於助人、教學經驗豐富、能與年輕人溝通。他幫忙過許多問題學生,又經常帶學生出國交流學習,因此深得學生的愛載。新加坡電視臺第8頻道特別為他製作了一個節目:《無私的愛》,來表揚他以及工藝教育學院的講師們為教育所付出的貢獻,並於2009年8月11日晚上10:30pm在「星期二特寫」中播出。近日這個專輯在新加坡電視臺重播,仍然引起各方的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郭永秀還擅長將他在電子工藝的專業的知識應用於音樂中。由於受過工藝技術訓練,加上精通樂理及樂器,郭永秀曾製造了新加坡的第一支「口笛」。他也將其他樂器如巴烏和次中音嗩呐介紹給本地的音樂家。1999年,他在廣播電臺FM 100.3「心電臺」主持音樂節目時,加入Hi-Fi 音響及發燒友器材部分。由於他受過擴音機製作的專業訓練,又教授過電子學,因此講解深入,吸引了不少音響發燒友收聽。由此可見,郭永秀善於利用他的專業知識,讓他的音樂生命更加精彩。
現在回到人們總是向郭永秀提到的問題:「你哪來那麼多時間做那麼多事情?」郭永秀笑著說:「秘訣很簡單,就是要善用時間。」他白天教書,下班後一定會爭取時間與家人共聚,享受天倫之樂,入夜後就埋首於自己的音樂與文學世界,直到深夜。由此可見,在生活上郭永秀也能理性地處理工作,家庭和自己的愛好。
我們祝願郭永秀繼續在舞臺上瀟灑地揮舞著他那支輕靈的指揮棒,譜寫好歌好曲,發表好文好評,為新加坡樂壇和藝壇的天空,劃出道道光茫。
參考資料:
- 梅國強「郭永秀先生訪談筆錄」,2014年10月23日,郭永秀先生住所。
- 郭永秀《餘韻 : 郭永秀音樂評論集. 1》(新加坡:創意圈工作室,2012)。
- Kong, Kam Yoke, Quek Yong Siu (郭 永 秀): The Compassionate Critic. National Library Board, 2010. http://eresources.nlb.gov.sg/music/opencmscontent.aspx?id=2596267d-b254-41be-99b8-e069c323e7e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4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