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傳統紙本出版不再是唯一選擇,自助出版說Hello!
什麼是自助出版?
從最簡單的定義來說,自助出版是一種由作者本身扮演出版社的角色,並完成所有出版相關過程。作者對所有的流程都保有權力,從封面、排版、定價、通路、行銷,以及公關,都由自己負責。作者除了自己獨力完成外,也能將某些部份外包或委託,完成書籍出版。但是,就紙本出版方式來看,自助出版的方式顯然不敷成本。
為什麼從前無法以紙本方式自助出版?
最近,自助出版這個詞的出現頻率慢慢變高,那為什麼在以前自助出版無法被實現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具體的原因:
從前書籍都是透過紙本方式出版,從最現實的問題開始談起,「成本」。拿封面當作例子,一本書的封面請設計師設計,幾千元可能還算是便宜的了。如果封面設計費用五千元,假設首刷一百本書也都順利賣出,那每本書上面要轉嫁給讀者的成本是50元,才不至於虧錢。一本書的訂價通常是兩百到三百元之間,而光是封面就需負擔五十元的話,再把其他諸如排版、印刷等基本的費用加上去,一本書的獲利將變得微乎其微,甚至賣一本賠一本。
其二是通路問題,大部分的書店採購很忙,光是接觸經銷商,以及聽經銷商們推銷台灣每年號稱四萬種出版品就焦頭爛額了,故不太可能有時間直接與作者們一一洽談銷售事宜。此外經過出版社審核、把關的書,也是一種商品的品質控管,若把賭注押在自助出版的書上面顯然不是一個好的策略。當然,還有帳款處理、商品缺貨聯繫等等問題,林林總總,顯然讓自助出版有著很大的「通路障礙」。
另外,若書籍在本土開始受歡迎後,隨即而來的就是海外授權的問題。除了作者本身不具相關經驗,授權文書上的來往,以及合約內容擬定等相關事務,都是相當耗費時間與金錢的,如果書賣得不好,這些成本也難以被吸收。
當然,還有其他不利自助出版的因素在這裡沒有被提及,但我們可以從以上幾點看出傳統出版商存在的必要性。
自助出版如何變得可行甚至流行?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書誕生於這個世界,比起傳統出版書籍的方式,出版電子書少了許多(紙本出版的相關)成本。而一些電子書通路商也開始提供平台,教導作者們如何「數位出版」(EPUB),EPUB是一種可以「自動重新編排」的內容形式,所以作者只要透過軟體將檔案轉為正確的檔案類型,就能在平台上架並且販賣自己的書籍。
數位出版的可行,使得一些作家不再透過傳統出版社,自助出版變成一個新的選擇。
自助出版盛行的現象好嗎?
有些人認為,自助出版是一種出版的民主化象徵,出版商不再是唯一能決定一本書是否會被出版的生死判官,這將使得市面上的內容更加多元。有最會行銷蘋果美譽的蓋伊.川崎曾在美國書展的演講中提到:「這會使很多垃圾也被出版,但讀者可以擁有權力決定什麼才是好的出版品」。
站在不同的角度,因為自助數位出版容易,使得更多作者的作品能進入市場。而讀者將成為影響市場的關鍵因素,這有可能使得某些作者們寫書只為迎合特定讀者們的口味與喜好,使作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的歡迎程度,但是卻離「把好的內容分享給讀者」這一初衷更遠了。
theguardian.com的記者Alan Skinner認為,自助出版是傳統出版的一種演進過程,亦是傳統出版發展出來的一種不同的出版方式。它並不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而是一種時代趨勢下的產物。也不見得稱得上是一種民主化,因為自助出版不一定能使讀者對文學文化的觀念更加開放。
Po-Tsang:
我認為自助與傳統出版兩者並不是一種非零即一,而應該是能夠共存,互相激盪出能提供更好的內容的關係。
若是站在讀者的角度,我是樂見自助出版越來越盛行與普及,因為這代表著我們將能看到更多內容,或是被錯過的好東西。但同時,這也代表著身為讀者,必須做到內在的自我提升,讓自己更具備判斷書本好壞的眼光,以及辨別什麼才是對自己有益的內容,同時我也希望傳統出版商能繼續持續他們的工作,保持自己的選書特色與風格,出版更多好書籍。
撰文:Po-Tsang
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booksblog/2014/may/29/self-publishing-revolutionary-reactionary-authorpreneurialism
http://blog.readmoo.com/2013/07/10/guy-kawasaki-on-self-publishing-1/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lf-publishing
http://blog.lyhdev.com/2011/12/blog-post.html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6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